1.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龙与凤凰、麒麟、玄武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祥瑞四灵。“人中龙凤”用以指人群中的佼佼者,人中豪杰。《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以动物为图腾,在众多史前部落中普遍存在。比如羌族的“羌”,图腾是羊。原始的龙比较简单,以蛇为基本造型。朱子彦指出,文献中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记载。在漫长的演变中,蛇图腾向龙图腾转变,龙渐渐有了更复杂的特征。到了宋代,龙的形象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不同动物组合在一起,反映了氏族和部落不断兼并,国家逐渐形成。

【材料二】

①龙,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灵动物,龙具有飞天的能力,可以沟通天地,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而能够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往往被认为能够掌控龙。龙的起源与天文星象有关,与古代祭祀祈祷降雨有关。商代甲骨文的“龙”字构形,正好与苍龙星宿的图像吻合(见下图)。根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人占卜通常是将龙和降雨联系在一起。因此有学者认为《淮南子·地形》记载的商汤遇到旱灾作土龙求雨是有历史依据的。

②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成为皇权的象征。后来,龙逐渐成为民族精神认同的主流,成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标志。

【材料三】

①中华民族从不缺乏梦想与创造。新时代,新中国,龙的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承载了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了美好的祝福与梦想,彰显文化自信。

②2024甲辰龙年,上海科技馆原创策划推出生肖特展——“有龙则灵”。此次展览策展理念创新,将传统中国龙元素与大国重器巧妙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科普盛宴。从深海探索的“海龙号”,到核能之光的“华龙一号”,再到腾云吐水、上天入海的“鲲龙”,乘风破浪的“蛟龙号”,南极科考“雪龙2号”……以科技为笔,创新为墨,让参观者感受到以“龙”为名的国之重器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1)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是羊,后以蛇为基本造型,在漫长的演变中,转变为龙图腾。 B. 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到宋代就成为皇权的象征。 C. 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具有掌控龙飞天、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能力。 D. 商代甲骨文的“龙”字与苍龙星宿图像吻合,说明龙的起源与天文星象有关。
(2)  请结合材料说说,材料三所提到的这些国之重器,多以“龙”命名的理由。
【考点】
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2023年12月1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 糖料蔗基地视察,广西蔗农、技术专家向总书记汇报新时代的“甜蜜事业”节节高。

总书记特别问了桂糖42号有什么特点。桂糖42号是早熟、高产、高糖,抗倒伏能力 强的品种,也是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单一品种。全国三根甘蔗当中就有一根是桂糖 42号,这个品种被引到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种植。我国甘蔗种植目前以广西选育的 品种为主,全国自主选育的品种占比已经超过97%,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广西作为我 国最大的糖料蔗种植基地、最大的食糖主产区,糖料蔗种植面积、蔗糖产量已连续32 个榨季位居全国第一,连续19个榨季占全国60%左右,是维护我国食糖安全的主阵地。

中国每3勺糖中,就有约2勺来自广西,妥妥的“甜蜜之乡”。总书记很高兴,提到甘蔗 稳定面积以后,要想办法加大科技攻关的力度,使产糖量上一个台阶,让我们把这个糖罐子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今年白糖价格一路上涨,蔗农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甜蜜,广西甘蔗“火出圈”。

【材料二】

“秋日甘蔗赛过参。”甘蔗本身是能清能润,甘凉滋养的食疗佳品。甘蔗含有丰富 的糖分和水分,还含有对人体新陈代谢有益的各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有机酸、钙  、铁等物质,主要用于制糖。 甘蔗表皮一般为紫色和绿色,也有红色和褐色,但比较少  见。  它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炼乙醇这一能源替代品。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出产甘蔗,最大的甘蔗生产国是巴西、印度和中国。中国广 西的自然条件尤其适宜甘蔗的种植。市面常见的果蔗有黑皮果蔗、黄皮果蔗、青皮果蔗、脆皮洋蔗,还有用来榨糖的普通甘蔗。广西贵港有一种独特的甘蔗叫做“木格白玉蔗” ,白玉蔗不仅口感优于其他果蔗,单是从外表看,也是一副蔗中君子的模样。蔗皮乳黄如玉,如白玉般清透润丽,故称之为“白玉蔗”。因其独有的种植产地、独有的种植方式  和独有的口感滋味,白玉蔗被视为中国最优质珍稀的顶级水果型甘蔗,被列入第四批贵 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甘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甘蔗最早被记载于印度的《吠吃经》和 中国的《楚辞》,表明它在印度和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甘蔗种植地还包括新几内亚和孟加拉—印度地区。甘蔗古往今来被人们广为称道,就连那些清高儒雅的文  人墨客们也对其情有独钟。唐代诗人王维在《樱桃诗》中写道:“饮食不须愁内热, 大官还有蔗浆寒。”大医学家李时珍对甘蔗也别有一番见解,他用“凡蔗榕浆饮固佳,又  不若咱嚼之味永也”,将食用果蔗的微妙之处表述得淋漓尽致。

甘蔗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在传统美食中常常出现,如“补冬”食品常使 用甘蔗汁作为甜味调料。此外,在节日食用甘蔗也有其独特意义,如立冬时节人们食 用甘蔗以祈求牙齿健康。甘蔗因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甜美口感,还被用来象征事业的 进步和生活的甜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用甘蔗生长的“节节高”来寓意着学 业和职业上的成功。南宁一些学校还把这代表美好寓意的甘蔗作为奖励送给学生呢!

【材料三】

广西甘蔗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建设项目表

申报地区

建设类型

建设面积

近3年是否获得过财政资金扶持

崇左市

改扩建

1000

钦州市

改扩建

1200

象州县

改扩建

1000

贵港市

改扩建

1575.5

崇左市

改扩建

1500

(注:近年来,广西作为中国重要的甘蔗产区之一,为进一步支持广西甘蔗种植业的发展,2023年广西政府陆续推出甘蔗种植相关扶持补贴政策,以上图表为其中一项目表。)

(1) 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酌一项是(    ) A. 我国甘蔗种植目前以广西选育的品种为主,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 B. 甘蔗中含有丰富的糖分和水分,还含有对人体新陈代谢有益的物质。 C. 白玉蔗是中国最优质珍稀的水果,所以有独有的种植产地、方式和口感。 D. 甘蔗因其独特生长方式和甜美口感,常被用来象征事业进步和生活甜蜜。
(2) 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头引用古语,是为了引出下文对甘蔗的特点和功效的具体介绍。 B. 画线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甘蔗表皮颜色多为紫色、绿色。 C. 加点词语“最”表明“白玉蔗”品质独一无二,体现语言准确性。 D. 材料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甘蔗的特点、功用、悠久历史及文化内涵。 9.广西甘蔗为什么“出圈”?请结合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记者近日从公安部获悉:2023 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 亿辆,其中汽车3.36 亿辆。2023 年新领证驾驶人2429万人,目前机动车驾驶人达5.23 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86 亿人。

2023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480万辆,比 2022 年增加 1.6 万辆。其中,新注册登记汽车2456万辆,比2022年增加 133万辆,增长5.73%,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10年新注册登记量超过2000万辆。

2023年,全国有94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与2022年相比增加10个城市,其中43个城市超200万辆.25 个城市超300 万辆。

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552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6.04%。2023 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743 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30.25%.与 2022年相比增加 207 万辆,增长38.76%。

(选自《人民日报》 2024 年02月 13 日 第01版)

材料二

截至2022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7亿辆,总量居世界第一,这一庞大基数导致机动车污染排放总量不断增长。因此,掌握机动车排放的真实数据,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对改善空气质量意义重大,而数字化为此提供了有效途径。

机动车污染物为主移动源污染已成为中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在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治理提供新路径。

目前,北京已有检测厂通过汽车物联网检测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检测,并对车辆排放污染量和碳排放量进行数字化分类管理。目前机动车排放管理仍未得到有效数字化,我们应该努力促成汽车物联网检测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实现机动车排放的精准控制,带动整个汽车产业的绿色升级,促进机动车碳排放交易。

(选自中国新闻网 2023年06月14日.有删改)

材料三

社会发展带动人们意识的变化。节能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各行各业都在变化,汽车行业也不例外。在中国.只要不是极其偏远的地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车。在城市里,往往不是在堵车,就是在去堵车的路上。如此大量的燃油汽车给我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新能源方面.自主品牌的步伐确实很惊人。目前国内销售的纯电动汽车数量不算少,部分车辆续航里程已经达到460公里。事实上,即使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但仍有很多局限性。目前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在“跑长途”上还有很大差距。虽然这方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善,但是充电和加油的时间差距仍然不容易平衡。因此,新能源的发展还有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传统燃油汽车仍将发挥主要作用。

(选自《传统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

(1) 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2022年相比,202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新领证驾驶人、新注册登记机动车、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200万、300万)的城市、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等均有增长。 B. 自2014年以来,我国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已连续10年超过2000 万辆。 C. 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仅增幅较大,而且占汽车总量比例较高。 D. 2023年我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一半以上。
(2) 结合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且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B.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迎合了“节能”这一社会主旋律,因此得以迅速发展,但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还有很多。 C. 利用数字化平台有效地监管汽车尾气排放,就可以解决汽车排放污染问题,从而彻底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学校开展“诗路文化”研学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一方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世外桃源,一条“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的蜿蜒古道,一部从魏晋遗风到大唐气象的文化史,一道尘封在历史烟云中的诗歌长廊……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中华文化古道——唐诗之路,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成为国人心向往之的文化胜地。水尽则登山而歌,青山绿水激发诗人无限的灵感。山水的尺度刚刚好,山水缠绕,百转千回,正对应着诗歌的起承转合,这自成一格的山水,抚慰了那些远道而来的诗人。

材料二   从东晋的浙东运河,到隋朝的隋唐大运河,再加上浙江境内溪流纵横、河湖遍布,无论向内还是向外交通都非常便利,这为游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以唐诗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剡溪为例,它虽然不是一条大河,但是通过密布的水网,与更广阔范围的河流陆路勾连交错,直至与长江水系连通。在唐代,诗人们大多乘船走水路,乘坐一叶小船,穿行于山水画廊之间,寄情山水,游目骋怀。李白的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提及的樟亭、海门、耶溪、剡溪、四明、国清、灵溪、华顶、石梁等一系列地理关键词,清晰勾勒出唐人沿水路上溯、水尽登山而歌的游历之路,这条路不独属于李白,也是整个唐朝诗人对沿途的自然风光与文化记忆的追寻之路。

材料三   自晋代起,浙江一带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开中国山水诗之先河,南朝谢灵运在越中(绍兴古称)创作并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山水诗派,书圣王羲之邀友兰亭修禊写就《兰亭集序》。谢安东山再起、王子猷雪夜访戴、任公子南岩钓鳌、刘阮遇仙、十八名士等人文逸事,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仿佛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他们来这里追寻名士的足迹。作为浙东山水的骨灰级粉丝,谢灵运常常游履于山水之间,以兴奋和新奇的目光打量着这方秀美山水,吟出一首首描绘山水的诗篇,还发明了一种便于登山的“驴友装备”——谢公屐。作为谢公的“铁粉”,诗仙李白“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四进浙江,三至剡溪,四登天姥山,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二十余首瑰丽诗篇。贺知章、杜甫、白居易等也追慕前贤足迹,曾乘舟溯剡溪而上,留下了一篇篇的千古绝唱,难怪有人说“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

材料四   浙江省政府印发实施《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明确了“文”字形的诗路文化版图,勾画出历代诗人游历浙江的行迹图、诗路文化带的水系交通图、诗路文化带的名城古镇图等。诗路文化版图由大运河、曹娥江、椒江钱塘江等主要水系、古道和现代交通合围而成,以晋唐以来诗人行迹、水系交通、名城古镇、遗产风物等为主要特征,勾勒形成了浙江新时代文化生态长廊。千年之“文”之魂深深镌刻在浙江发展的大地上,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形象语言和具象符号。

(1) 【诗路文化探源】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探究诗路文化形成的原因。
(2) 【诗路文化代言】结合材料二、材料三,为研学手册选择一位诗人作为封面人物,并阐述理由。
(3) 【诗路文化解说】研学小组把下面的地图放在了研学手册的小结部分,请结合以上材料为它配一段解说词。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