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生命的时区

①女儿上高中,班级大合唱时,她被音乐老师选为钢琴伴奏。

②她从小学习钢琴,接受专业的训练,在流畅、悦耳的旋律背后,是大量枯燥的练习。后来学业繁重,女儿不再练琴。钢琴上落满灰尘。我暗自后悔,觉得女儿因为学琴浪费了大把时间。老师安慰说:“孩子从小练,属于童子功,现在不想弹就算了,以后总有想弹的时候,恢复起来也是很快的。”

③而此时,突然而至的伴奏任务激发了女儿弹琴的热情。她想尽一切办法挤出时间练琴,严格遵守当年钢琴老师的指导,甚至保持着弹奏时先跑几遍指头的习惯。在停止练习弹钢琴3年后,女儿此时似乎获得新的魔力,从心态到技法,完全像换了一个人。我想起钢琴老师说的:“没有白练的说法,只是有些种子长得慢一些。”

④当速度和效率成为信息时代的标杆,光阴是背后的一支支利箭,催着人快马加鞭。当时间成为流水线,传送带上是不断增加的恐慌和焦虑。人们总是害怕自己进步太慢,孩子懂事太晚。

⑤网上有一首很火的诗,名叫《走在自己的时区里》:

⑥在时间上,纽约走在加州前面3小时,但加州并没有变慢。有人22岁毕业,但等了5年才找到好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了CEO(首席执行官),却在50岁时去世了。也有人直到50岁才当上CEO,最后活到了90岁。

⑦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节奏。不用忌妒或嘲笑他们。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时机行动,所以,放轻松,你没有落后,也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时区里,一切都非常准时。再好,别忘了危机与奋斗;再难,别忘了梦想与坚持;再忙,别忘了读书与锻炼。人生,就是一场长跑。

 ⑧一个种青花椒的朋友告诉我,青花椒的种子比一般作物奇特。播下去,发芽的时间参差不齐,早晚不定,有时前后相差可能有一年多。所以,种青花椒急不得,着急也没有用,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节律。生命从来拒绝整齐划一,它们不疾不徐,酝酿着自己时区里的阳光和风雨。在生命的时区里,快与慢,奔跑和静止,都很准时。

⑨柳宗元记载过一个名叫郭橐驼的种树高手,他批评其他的种树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郭橐驼批评的种树人和今天焦虑的人们做法如出一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⑩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时区,他们不是流水线上标准整齐的产品,需要高效率的规划和设计。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四季。时间不仅要用来追赶,一泻千里,也要用来酝酿和发酵,在静默中生长出从容安详的灵气。

(1) 请结合①~③段,分别概括女儿先“不再练琴”而后“获得新的魔力”的原因。
(2) 请结合第④段,说说为什么“当时间成为流水线,传送带上是不断增加的恐慌和焦虑”。
(3) 请结合⑥~⑦段小诗《走在自己的时区里》的内容,概括这首小诗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4) 请结合⑧~⑨段,简要概括怎样才能“在静默中生长出从容安详的灵气”。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挖掘、感悟文章主题;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儿时的端午节
黄梦燕
    ①童年的端午节是我记忆最深刻的日子,因为我最喜欢吃粽子,往往在节前两三天,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从街上买来青绿色的箬,洗净晾干,浸泡好糯米、红豆、蚕豆之类的东西,然后请隔壁胖婆帮忙一起来包。妈和胖婆都是包粽子的能手,她们坐在方桌旁,一边张长李短地聊,一边手脚麻利地裹。她们把两张箬拼叠起来,卷成漏斗形,倒进豆米,用筷子压实,再用手一揿,封好口子。而后用事先撕成条状的老箬作绳子,一头咬在嘴里,另一头用手紧紧把粽子捆住,再把咬在嘴里的那一头穿过圈结,使劲一抽,一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诞生了。一个下午能裹一大镬,加上水和碱,用柴爿在大灶里煮烤。随着熊熊的烈火,锅里的水开始哒哒地滚起来,带着箬清香味的水汽不断地从锅边冒出来,弥漫灶间,香飘屋外,惹得在廊下玩耍的我口水直流。
    ②与此同时,爷爷开始挖水缸边的菖蒲。丛生的菖蒲,叶如宝剑般往上刺着,它冬不畏霜雪,夏不怕虫咬,生命力极强,终年青翠,春天还开穗状黄色的花。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平时无人理它,只有到端午才派上用场。爷爷连根带叶挖上几棵,把菖叶和艾草一起悬挂在每个房间的门上,说菖叶为天上五瑞之首,又形如宝剑,可以捉鬼辟邪;艾草作为治病的草药,可以招纳百福,挂在门前可以强身。爷爷把菖蒲淡红色的根制成一个个小人的样子,俗称菖蒲姥人(女人之意),挂在我们孩子的衣襟上,说可以保孩子平安过夏。我好奇地问爷爷别的节日没有这样,为啥端午要这样搞?爷爷说,从古以来都把阴历五月五日当作恶月恶日 , 因为端午以后,天热起来,瘟疫瘴气开始蔓延,毒蛇虫蝎纷纷出洞,所以就用这种方法来对付它们。
    ③到了端午节那天,一早起来,母亲先把头天晚上做好的香袋挂在我的脖子上,再用毛笔把调好的雄黄涂在我的鼻翼、额角、眉心上。我拿镜子一照,哎呀!难看死了,小囝不像小囝,小娘不像小娘。吃好早饭我躲在房里不敢出来,唯恐被人见了笑掉大牙,可母亲偏让我拿着瓶子到小店去买烧酒。我先是不吭声,再是拒绝,闹得母亲一肚子火,不得不向我下了最后通牒:你去不去?不去,中午你别想吃粽子!这可击中了我的要害,只好硬着头皮去打酒。路上见到别的小孩也同我一样脸上涂着雄黄,颈上挂着香袋,心中的顾虑打消了。
    ④此时,爷爷也从街上买来了一张钟馗的画像贴在大门上。这个鬼怪似的形象,满脸都是毛发,瞪着一双铜铃般的眼睛,凶神恶煞的样子。我问爷爷贴这画干啥,爷爷向我讲了一个故事,说唐朝有个皇帝叫李隆基,人称他为唐明皇,一次,他从骊山讲武回宫,忽患大病,梦中见一大一小两个鬼怪,先是小的穿着大红无裆裤子,潜入宫中偷杨贵妃的香袋和他的玉笛,然后绕殿而去,结果遇上一个身穿蓝袍的大鬼,大鬼把小鬼一把捉住,夺下香袋和玉笛,挖掉小鬼眼睛,一口吞到肚子里。唐明皇见了吓了一跳,大声喝问你是何人,大鬼说,臣姓钟名馗,因武举落第,原为陛下在宫中除妖。唐明皇醒后,出了一身大汗,顿感大病痊愈。第二天刚好是端午,于是叫画家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出钟馗捉鬼画像,通令天下张贴于门上,驱邪赶魔。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不但端午贴,过年时也贴。
    ⑤母亲把买来的烧酒拌上雄黄,喷在屋角、床下、橱边。那时家里没有喷雾器,母亲用嘴巴来代替,喝一口雄黄酒,鼓胖两腮,紧缩嘴唇,嘟嘟地喷,喝一口喷一次,喷得满屋都是雄黄酒味,呛得躲在暗角里的过冬蚊子只好提前飞出来,让母亲拍死。蛰伏在地板缝里的一条蜈蚣也熬不住,爬出来被我踩死。
    ⑥中午,爷爷喝的是菖蒲酒,他事先把菖蒲根洗净切碎后泡在烧酒里,酒液呈淡红色。爷爷让我喝了一口,有点怪怪的香味,很不好喝。爷爷却喝得津津有味,他喝了几口还吟起了古词:共荐菖华酒,君王寿万春。我不懂这两句的意思,只大口吃着香喷喷的粽子,还有倭豆韭菜糯米饭,再用红烧肉过口,这味道至今尚留在齿间。宁波端午风俗,已成为浙东地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选自《为霞尚满天》)
(1) 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简洁的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端午节习俗。

(2)    品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多感官描写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随着熊熊的烈火,锅里的水开始哒哒地滚起来,带着箬清香味的水汽不断地从锅边冒出来,弥漫灶间,香飘屋外,惹得在廊下玩耍的我口水直流。

(3) 有人认为第④段中作者花较多笔墨讲述的李隆基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请简要 说明理由。
(4) 读罢全文,孩提时代的端午节习俗历历在目。你觉得作者在此文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课外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绝不回头》
①这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长大、刚刚成年的一匹公狼,它承袭了祖辈在大漠里奔袭捕杀养成的桀骜不屈的野性,两眼闪着生机蓬勃、特立独行的气息和气吞万里的寒光。
②狼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很少在白天出窝。可公狼不然,光天化日之下照样在荒漠上游荡。它矫健、敏捷、凶悍,那森冷凛然的目光不是在沙漠里寻找猎物,而是在扫视天空,好像它的猎物潜藏在天空哪片云朵后面,潜藏在蔚蓝色的深处。
③它在等待和寻找一只鹰。
④那是一只曾经捕杀了它的父亲,又捕杀了它的母亲的一只食狼鹰。当时公狼还在哺乳期,父母太饥饿了,光天化日之下到荒漠上觅食,它跟随在后面撒欢。突然,飞过来一只巨鹰,就是凶猛强悍、以狼和黄羊为食的食狼鹰。乌孜别里山本来没有形体巨大的猛禽,这只食狼鹰不知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落户到这里,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狼的天敌。
⑤那时,公狼还不知道食狼鹰对于狼意味着什么,站着看稀奇。
⑥食狼鹰从高空俯冲而下,箭簇般迅猛。当它意识到危险,拼命逃跑时,食狼鹰已经逼近,巨翅扇起的风飞沙走石。父亲见状猛扑过来,用身体阻挡食狼鹰的攻击。近在咫尺的食狼鹰随即改变了攻击目标,一只钢钩般的爪子抓住了父亲的后腰。父亲嚎叫着转过头,欲同天敌拼一死活。不料食狼鹰老练而迅速地伸出另一只爪子,准确无误地钩进了父亲的双眼。
⑦那一刻,公狼目睹了食狼鹰的凶猛,凶猛到没有可能抵挡。对于相对弱小的狼来说,除了被捕杀似乎再无其他选择。不久,母亲同样丧命于食狼鹰的利爪。
⑧公狼是在对食狼鹰的仇恨和恐惧中长大的,是在对父母痛苦的思念中长大的。仇恨、恐惧和思念,最终熔铸成了讨还血债的欲望。它走上了光天化日之下的荒漠,向仇敌挑战……
⑨食狼鹰终于出现了,悠闲、高傲地在天际盘旋,如同在巡视自己的领地。公狼冲着仇敌仰天发出一声宣战般的长啸,而后不紧不慢地小跑。食狼鹰一阵回旋作势后,敛翅俯冲而下,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射向公狼。
⑩公狼开始加速,撒开四蹄向一片灌木丛狂奔,那是展示公狼全部野性和活力的狂奔。从天而降的食狼鹰还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近了公狼,一只钢钩般的爪子抓住了它的后腰。公狼感到钻心的疼痛,但它没有停止狂奔,更没有像父辈那样掉转头与食狼鹰相搏。
⑪其实,对狼的攻击,食狼鹰的第一爪不是杀手,而是激发狼回头反击;当狼回头欲以死相拼时,食狼鹰才使出撒手锏——迅雷不及掩耳地将备用的利爪钩进狼的双眼。
⑫从对父母被捕杀惨痛景象的记忆中,从一次又一次同类遭捕杀血淋淋的场面中,公狼掌握了食狼鹰的伎俩。因此它克制、遏止住了自己的本能和天性,绝不回头,继续狂奔。而食狼鹰这时完全不必等待狼的回头,它完全可以用另一只爪子,抓住狼的脖颈或脑门,腾空而去。但食狼鹰墨守惯用的章法套路,固执地、坚定不移地在等待狼的回头,被狂奔的公狼拖着朝前飞。
⑬公狼已经狂奔到了灌木丛的边缘,食狼鹰还抱着胜券在握的信心在等待。公狼拖着张开翅膀的食狼鹰,狂奔进了灌木丛,食狼鹰被灌木丛撕扯成了碎片。
⑭痊愈后的公狼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王。

(1)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等待寻找仇敌—— (插叙)                ——               ——最终获胜称王

(2) 赏析品味加点词语。
①文章第⑫节中加点的“伎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②赏析第⑨节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公狼冲着仇敌仰天发出一声宣战般的长啸,而后不紧不慢地小跑。

(3) 联系全文,说说“公狼最终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王”的原因。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微型小说,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设计可谓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B. 小说在写公狼与食狼鹰决斗时,将公狼的狂奔与食狼鹰的从天而降写得惊心动魄,公狼的狡猾本性一览无遗。 C. 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孜别里山山麓、丛生的灌木、漫漫的风沙……作者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一个苍凉劲美的环境,很好地突显公狼的形象。 D. 微型小说必须“以小见大”,即通过短篇幅展示大主题。本文明写公狼与食狼鹰之间的决斗,实则是站在人类的视角去揭示社会生活的内在意义。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经典常谈》序(节选)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地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1) 从《经典常谈》一书的序言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意图是怎样的?
(2) 有人说,《经典常谈》的书名也可以换成《经典长谈》,你是否认同?谈谈你阅读此书后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