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课外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绝不回头》
①这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长大、刚刚成年的一匹公狼,它承袭了祖辈在大漠里奔袭捕杀养成的桀骜不屈的野性,两眼闪着生机蓬勃、特立独行的气息和气吞万里的寒光。
②狼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很少在白天出窝。可公狼不然,光天化日之下照样在荒漠上游荡。它矫健、敏捷、凶悍,那森冷凛然的目光不是在沙漠里寻找猎物,而是在扫视天空,好像它的猎物潜藏在天空哪片云朵后面,潜藏在蔚蓝色的深处。
③它在等待和寻找一只鹰。
④那是一只曾经捕杀了它的父亲,又捕杀了它的母亲的一只食狼鹰。当时公狼还在哺乳期,父母太饥饿了,光天化日之下到荒漠上觅食,它跟随在后面撒欢。突然,飞过来一只巨鹰,就是凶猛强悍、以狼和黄羊为食的食狼鹰。乌孜别里山本来没有形体巨大的猛禽,这只食狼鹰不知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落户到这里,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狼的天敌。
⑤那时,公狼还不知道食狼鹰对于狼意味着什么,站着看稀奇。
⑥食狼鹰从高空俯冲而下,箭簇般迅猛。当它意识到危险,拼命逃跑时,食狼鹰已经逼近,巨翅扇起的风飞沙走石。父亲见状猛扑过来,用身体阻挡食狼鹰的攻击。近在咫尺的食狼鹰随即改变了攻击目标,一只钢钩般的爪子抓住了父亲的后腰。父亲嚎叫着转过头,欲同天敌拼一死活。不料食狼鹰老练而迅速地伸出另一只爪子,准确无误地钩进了父亲的双眼。
⑦那一刻,公狼目睹了食狼鹰的凶猛,凶猛到没有可能抵挡。对于相对弱小的狼来说,除了被捕杀似乎再无其他选择。不久,母亲同样丧命于食狼鹰的利爪。
⑧公狼是在对食狼鹰的仇恨和恐惧中长大的,是在对父母痛苦的思念中长大的。仇恨、恐惧和思念,最终熔铸成了讨还血债的欲望。它走上了光天化日之下的荒漠,向仇敌挑战……
⑨食狼鹰终于出现了,悠闲、高傲地在天际盘旋,如同在巡视自己的领地。公狼冲着仇敌仰天发出一声宣战般的长啸,而后不紧不慢地小跑。食狼鹰一阵回旋作势后,敛翅俯冲而下,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射向公狼。
⑩公狼开始加速,撒开四蹄向一片灌木丛狂奔,那是展示公狼全部野性和活力的狂奔。从天而降的食狼鹰还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近了公狼,一只钢钩般的爪子抓住了它的后腰。公狼感到钻心的疼痛,但它没有停止狂奔,更没有像父辈那样掉转头与食狼鹰相搏。
⑪其实,对狼的攻击,食狼鹰的第一爪不是杀手,而是激发狼回头反击;当狼回头欲以死相拼时,食狼鹰才使出撒手锏——迅雷不及掩耳地将备用的利爪钩进狼的双眼。
⑫从对父母被捕杀惨痛景象的记忆中,从一次又一次同类遭捕杀血淋淋的场面中,公狼掌握了食狼鹰的伎俩。因此它克制、遏止住了自己的本能和天性,绝不回头,继续狂奔。而食狼鹰这时完全不必等待狼的回头,它完全可以用另一只爪子,抓住狼的脖颈或脑门,腾空而去。但食狼鹰墨守惯用的章法套路,固执地、坚定不移地在等待狼的回头,被狂奔的公狼拖着朝前飞。
⑬公狼已经狂奔到了灌木丛的边缘,食狼鹰还抱着胜券在握的信心在等待。公狼拖着张开翅膀的食狼鹰,狂奔进了灌木丛,食狼鹰被灌木丛撕扯成了碎片。
⑭痊愈后的公狼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王。

(1)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等待寻找仇敌—— (插叙)                ——               ——最终获胜称王

(2) 赏析品味加点词语。
①文章第⑫节中加点的“伎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②赏析第⑨节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公狼冲着仇敌仰天发出一声宣战般的长啸,而后不紧不慢地小跑。

(3) 联系全文,说说“公狼最终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王”的原因。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微型小说,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设计可谓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B. 小说在写公狼与食狼鹰决斗时,将公狼的狂奔与食狼鹰的从天而降写得惊心动魄,公狼的狡猾本性一览无遗。 C. 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孜别里山山麓、丛生的灌木、漫漫的风沙……作者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一个苍凉劲美的环境,很好地突显公狼的形象。 D. 微型小说必须“以小见大”,即通过短篇幅展示大主题。本文明写公狼与食狼鹰之间的决斗,实则是站在人类的视角去揭示社会生活的内在意义。
【考点】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挖掘、感悟文章主题;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

怀念一盏灯

俞天立

①小时候过完年,最喜欢正月十五那天,满树的字谜,一城的灯火。

②那时,总爱坐在父亲脊背上,去武林广场观花灯。父亲厚实的肩膀,驮起了我的童年和好奇心。路旁影影绰绰、高高下下的树,染上一层圆月的清辉,又披上一袭灯火的华彩,与我打着照面。街道两旁,花灯林立,在晚风中摇曳;人潮涌动,笑语驱散了寒意。圆月和花树,人潮与花灯,这一刻像是达成了某种默契似的。大人小孩追着烛火通明的一盏盏花灯,欢欢喜喜摘下吊在灯上的字谜纸,憋足劲儿猜着谜底。

③兔子灯、老虎灯、鱼灯、马灯……脚步被一路的各式花灯吸引着,欢快得停不下来。一处摊位前,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艺人正扎着一盏花灯,顷刻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至今仍记得,那用十二根小竹棍撑起的花灯。一根细细的红绳在竹棍间穿梭、缠绕,胳臂般挽起了四方体的灯架,也串联起醉浓的年味。将一块暖色的绢布剪成四块,分别粘贴在灯筒外,便现出了栩栩如生的灯形。一盏美得不可方物的花灯,像是要把人的魂儿勾了去。

④童稚的好奇心怎么都遮掩不住,我的双眼睁得滴溜圆,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那花灯在我手上提着,点亮满心的憧憬。老艺人又拿起一张朱红色的彩纸,对折,用记号笔画出猴儿的样子。沿边细细剪下,镂空,麻利地粘贴在灯筒绢布上。末了,在底座铁丝上插上一支小蜡烛,划燃一根火柴,点亮。我开怀地笑,没有了时间,也没有了空间,心里只剩下那盏灯。

⑤一盏指尖的烛火,一点童年的满足,酿成温暖一世的美好。

⑥但如今,传统花灯已越来越难觅踪影,就像这日渐衰微的年味一般。人们不再期待上元那璀璨的满城灯火,却蚁附蜂聚在商家的打折让利中。甚至,不再祈愿、不再祝福——

一个直接的微信红包,代替了七彩的灯海。元宵,和其他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一般,过成了任务。过了便过了,不留下片羽般的文化记忆。

年味,究竟还在吗?童年的那盏花灯,究竟还在吗?

⑧年味不因物质进步而消逝,却因内心混浊而淡去。

⑨比年味淡去更可怕的,是失去心中那灯一样的澄明。

⑩当今社会,物欲改写着清欢,浮华挑逗着情怀。炒八卦、玩手游、晒奢华的多了;闻书香、传非遗、继绝学的少了。精神大餐的碗碟里,文化兴味自然也寡淡了不少。缺了文化的“维生素”,无意间,大家也就成了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侏儒——看得到风景,看不到风骨;记得住香水,记不住乡愁。可是,最先随风飘落的,一定是离根最远的那一片叶子啊!

⑪感慨之余,我特别怀念童年,怀念那盏花灯,怀念那个扎花灯的老艺人。老人笑吟吟把灯递过来的一瞬,小小的花灯,点亮了我对老手艺的最初记忆,文化的嫩芽在心灵深处萌生。只是不知,我的同道有几人?

⑫好在近日应邀参加的一个民俗工艺展览,让我心宽了不少,因为我在其中发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欣喜之余,当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记住自己的血脉,关注自己的精神,点亮自己的心灯!

⑬心灯不灭,前行的路自然是清晰可辨的。

(选自散文集《素手调艺》,有删改)

(1) 【梳内容】
文章抒写对元宵花灯的一些记忆和感受,请填写表格。
 

时间

主要内容

情感

童年正月十五

与父亲观花灯

欢快、好奇、憧憬

年味淡薄,成了任务

失落、感慨、忧虑

近日参加展览

发现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活动

(2) 【品语言】
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①路旁影影绰绰、高高下下的树,染上一层圆月的清辉,又披上一袭灯火的华彩,与我打着照面。(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②请借助示例,给下面句子提供一个朗读设计。
年味,究竟还在吗?童年的那盏花灯,究竟还在吗?

示例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朗读设计】“真的”“实在”读重音,表达对好豆、好戏的强烈思念;整个句子语气由强渐弱,结尾处渐弱,体现出失落、叹息的情绪。
(3) 【析写法】
文章第⑪段为什么再次提到“扎花灯的老艺人”?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4) 【探主旨】
学校文学社准备邀请作家俞天立谈谈他的散文集《素手调艺》的创作经历。请你结合对其中一篇文章《怀念一盏灯》的阅读体验,在下面讲座海报的空缺处,为他的这本散文集写一段推荐词,不超过80字。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看 戏

北 方

①看戏,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②正月过了,瞭一眼对面山头上的篝火,浓厚的年味便在这摇曳的火光、缥缈的烟雾、稀疏的爆竹声中消散殆尽了。似乎已经听到从前沟口传来的咿咿呀呀的吟唱,那声音抑扬顿挫,忽近忽远,似有似无!记忆深处的戏味融化在春的气息里,扑面而来,与十里八村的老老少少扑个满面、撞个满怀。乡下人过日子,都是这样,一年四季脚踩黄土背朝天,要的就是这份踏实。乡下人敬神,其实敬的是自然,是十分虔诚的。每逢庙会,就那股朴实劲儿,必须弄出点响动,奢侈那么一回,通过众筹,请上一班戏,约上几个说书匠,敬神的同时,也为自己找一个乐子。庄稼人依靠种地过日子,办庙会看收成,收成好了,请大的戏班,如秦腔、晋剧。收成不好就请当地的道情班子。道情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与秧歌队表演的小节目如出一辙,所以前来观看的人少了许多,热闹也就大打折扣。

③老辈人在我们村修建了古佛寺,寺庙筑在河对面的山坡上,庙会的日子定在农历三月二十八。戏台搭在庙宇侧下方的一个平滩里,四根又粗又高的木椽撑起主戏台,后面两根稍细稍矮的柱子连着主戏台的木椽支起后台,这样的戏台纯属临时性搭建,用完即拆。会长说,晌午要派人去接戏团。我们这帮急不可耐的乡野孩子无须分派,早早撂下碗筷不约而同顺着沟滩路前去迎接。我们常常去早了,从站着,蹴①着,直到等得不耐烦,一屁股坐下。等待实在是一件熬煎人的事,眼巴巴望着前沟,干等半天,等得人垂头丧气。当呼呼的大卡车渐行渐近渐清晰的时候,孩子们欢天喜地,连蹦带跳。

④在家乡,都将领戏的人叫团长,团长和会长一碰头,必有一番久违的寒暄,之后便各司其职,“发号施令”。团长负责指挥村里的青壮年卸车、搬运、起帐、搭台,会长负责派饭(把戏班演员划成多组,分派给光景好的家户,庙会期间各家要负责两到三名演员的食宿)。孩子看到自己家里领了演员,手舞足蹈,倍感荣幸。

⑤夜里的第一场戏叫“挂灯戏”,三月二十八是正日子,才是主戏,最后一天是收尾戏。戏,在敲一阵停一阵又敲一阵的清脆的锣、鼓、板合奏声中拉开了帷幕。正经看戏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挑选了正对戏台的位置稳稳地坐下,占据最好的位置;之后许多中年妇女,三三两两手牵手来了;接着是梳着麻花辫、穿着碎花衫的年轻俊俏女子,在她们身后,时不时响起挑逗的口哨。最前排是坐姿歪歪斜斜的小孩;紧挨着的是坐毯子、坐报纸、坐塑料袋的老人们;错后是坐在木板上的穿戴整齐的妇女;外围站成一条弧线的是年轻女娃娃、中年男人,还有勾肩搭背的小伙子。看戏的时候,我自有我的好去处,在老婆婆老汉汉们中间自个儿用砖块儿垒个小凳子安身,除了去三婶的衣兜兜里掏一大把瓜子,我轻易不挪窝,台上出将入相、喽啰皇上、浓妆淡抹、战袍水袖、华饰绣鞋......悉数在我的眼里。小孩子看戏只能看个大头,戏里的情由还得听长辈们讲。一边看戏,一边听他们讲解,才能把整折戏看懂。

⑥热热闹闹的演出结束了,道具和演员离开了,小山村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在村里的某个地方,定会有一群小伙伴相约,拿着剥了皮的玉米秆子舞枪弄棒,或踩着碎步,或翘起兰花指,说说唱唱学着戏班子演员的样子玩耍很长很长时间......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释】①蹴(jiù):方言,蹲。

(1) 戏的演出是需要各方配合的,阅读选文第③④段,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为庙会搭建戏台→→团长负责指挥卸车、搬运、起帐、搭台→

(2) 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3) 请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台上出将入相、喽啰皇上、浓妆淡抹、战袍水袖、华饰绣鞋......悉数在我的眼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我们常常去早了,从站着,蹴着,直到等得不耐烦,一屁股坐下。(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4) 简要分析选文结尾段与《社戏》结尾段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