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红岩(节选)

①探照灯光,向山头移动,死死地盯住越狱的人们。机枪子弹扫射着,山头被一串串火红的弹流交织着,走在最前面的好几个人倒了下去。

②“快走!”齐晓轩大声喊道:“分散行动,避开探照灯!”

③可是探照灯仍然罩住人群,又是一批人影在扫射中倒下去了。

④这时,一个人影忽然从前面折回,奔到齐晓轩面前,语气急促地报告道:“老袁负了重伤……前面是警戒线,发现敌人布防。电网附近还有两座碉堡!”

⑤“从碉堡旁边迂回,突破电网!”齐晓轩失血过多,喉头干哑地命令着:“你代替老袁领路,坚决冲出封锁线。我继续断后!”

⑥“你……”

⑦“快走!”齐晓轩愤声说道:“率领队伍,不要管我!”

⑧探照灯追赶着逐渐分散的人群,流弹不断划过夜空……忽然,光柱扫向齐晓轩,不断地把他罩住。可是,齐晓轩并不躲避那灼目的光亮,反而停住了脚步,挺立在光柱之中。他看了看渐渐远去的战友,从容地转回身来,面对着射向他的无数弹流。

齐晓轩蔑视的目光,俯瞰着山脚下的敌人,崛立在一块巨大高耸的岩石上,吸引着全部毒弹的袭击,他决心让自己的战友们赢得时间,转危为安。

⑩“扫射吧!”他把双手叉在腰间,一动也不动地分开双脚,稳稳地踏住岩石。“子弹征服不了共产党人!”齐晓轩苍白带血的脸上露出冷笑,让鲜血从洞穿的身上流出,染遍了脚下的红岩……

⑪突然,一阵响亮的冲锋号声,在耳边响起……。

⑫“啊! 解放军!”

⑬“华子良领着解放军来啦!”

⑭齐晓轩听见一阵狂热的欢呼与呐喊……

⑮探照灯骤然熄灭了。可是齐晓轩仍然双手叉腰,张开两腿挺立在鲜血染遍的红岩上,一动也不动。他的目光,仿佛犹自俯瞰着脚下的魔窟……

⑯僵化中的目光,渐渐昂向远方。齐晓轩仿佛看见了无数金星闪闪的红旗,在眼前招展回旋,渐渐融成一片光亮的鲜红……他的嘴角微微一动,朝着胜利的旗海,最后微笑了。

⑰炮声隆隆,震撼大地。

⑱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⑲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⑳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选自《阅读素养与能力提升》中《红岩》节选)

(1)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长篇小说《红岩》,作者是( ) A. 刘思扬、杨益言 B. 罗广斌、杨益言 C. 徐鹏飞、罗广斌 D. 徐鹏飞、刘思扬
(2) 《红岩》中他终年住在阴湿的牢房里,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 ) A. 小傻瓜 B. 小萝卜干 C. 小愣头青 D. 小萝卜头
(3) 江姐要去____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地点是( ) A. 歌乐山 B. 樵坪山 C. 华蓥山 D. 缙云山
(4) 文中第⑨自然段划横线处运用了什么描写( ) A. 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 B. 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C. 自然描写和内心描写 D.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5) 你你你选文多次写到“探照灯”,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 A. 呼应开头,前后照应 B.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 充当线索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 文章的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6) 下列关于《红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书中故事扣人心弦,齐晓轩领导的“绝食斗争”是狱中斗争的高潮。 B. 该小说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重庆地区的地下党人英勇斗争的故事。 C. 江姐既有作为妻子的丰富感情,又有作为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是无产阶级真善美的化身。 D. 成岗被捕后无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他都坚守自己的气节,充分展示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世界。
(7) 选文中结尾处划横线的部分,有什么象征意义?
(8)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孟子亦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可贵,理想崇高,当二者发生冲突该怎么做呢?请联系《红岩》一书中相关人物和情节,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考点】
作家作品; 作品的人物形象; 作品的基本内容; 作品的经典情节; 作品的艺术特色;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容易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先生,”我喊道,“您想攻击这艘船吗?”

    “先生,我要击沉它。”

    “您不能这么做!”

    “我要这么做,”尼摩船长冷酷地说,“用不着您来对我指手画脚,先生。命运让您看到了您不该看到的事情。进攻要开始了,反击是很可怕的。请进去吧。”

    “那艘船是哪个国家的?”

    “您不知道?好啊!太好了!它的国籍,至少对您来说,是个谜。请下去。”

    我和加拿大人、康塞尔,我们只好服从船长的命令。这时,鹦鹉螺号船上的十五位水手围在船长身边,用一种不共戴天的仇恨眼光看着这艘向他们逼近的船。我们感觉到一种同仇敌忾的复仇情绪煽动着所有这些灵魂。

    我下去时,又有一颗炮弹落在了鹦鹉螺号的船壳上,我听到船长喊道:“打吧,发疯的船!把你那些没用的炮弹都打出来吧!你是躲不过‘鹦鹉螺号’的冲角的。但你不应该葬身在这里!我不会让你的残骸玷污了‘复仇号’的骸骨的!”

    ……

    庞大的战舰慢慢地向下沉。鹦鹉螺号紧随其后,观察着它所有的动向。突然,爆炸发生了。被压缩的空气把船只的甲板掀掉,船舱里好像起火了。海水涌得如此地凶猛,使鹦鹉螺号也发生了偏向。

    那艘不幸的船下沉得更快。它那挤满了受害者的桅楼出现了,接着是被一群群人压弯了的横木架,最后是大桅杆顶。然后,这团灰黑的东西消失了,船员们的尸体随着船体被大漩涡拖进水中……

    我转向尼摩船长。这个可怕的判官,真正的仇恨天使,一直都在注视着这一切。当这一切结束时,尼摩船长走向他房间的门,然后打开门走了进去。我的眼光尾随着他。

    在房间尽头的嵌板上,在他那些英雄的肖像下,我看到了一位年纪还轻的妇人和两个小孩的肖像。尼摩船长注视了他们几分钟,向他们伸出手臂,然后,跪下哽咽起来。

(1) 《海底两万里》是(国家)科幻小说家(名字)的作品。
(2) 请结合原著回答,尼摩艇长为什么要下令攻击战舰?在故事的结尾中,“鹦鹉螺号”的结局是什么?
(3) 为了救可怜的采珠人,尼摩艇长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与鲨鱼搏斗,而在选段中,尼摩艇长却对战舰上的人进行了疯狂的屠杀,结合原著,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的?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完成后面题目。
中午时分,仆人送来了饭。只有一大盘肉(这样的菜和农民的生活比较相称),盘子直径大约二十四英尺。一起吃饭的有农场主、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还有一个老祖母。大家围坐起来,农民把我放到离他不远的桌子上,离地板三十英尺那么高。我害怕极了,尽可能远离桌边,生怕掉下去。农民的妻子把一小块肉切碎,又把面包弄碎,用木盘端到我跟前。我向她深鞠一躬,拿出刀叉,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让他们大大开心了一回。女主人叫女仆取来一个小杯子,大概能盛两加仑的样子,倒上酒。我用两只手费了好大劲儿端起来,恭恭敬敬地喝下去,并且用英语尽量提高嗓音祝愿女主人身体健康。桌上的人都笑了,声音几乎把我的耳朵震聋了。这酒不难喝,有点儿像淡苹果酒。主人做手势叫我到他的盘子旁边去,我一直惊魂未定(宽容的读者自然会体谅到这点原谅我的),所以在桌上走的时候,不小心给一块面包皮绊了个跟头,趴在桌上,好在没伤着。我赶快爬起来,看到这些好人关切的样子,就举起帽子(为了表示礼貌,我把帽子夹在胳膊下),在头上摇了摇,欢呼了三声,以示我没有受伤。但是在我往我的主人(以后我一直这样称呼他)跟前去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小儿子,一个十岁左右的小调皮,抓住我的双腿,把我高高拎在半空,吓得我手脚发抖。好在他爸爸一把将我夺过来,随手打了他一个耳光,力量之大能把欧洲的一队骑兵打倒,并呵斥他离开桌子。我害怕男孩记仇,想起我们小时候如何对待麻雀、兔子、小猫和小狗,我就跪下,指着男孩,尽可能让我的主人明白,我希望他原谅这个孩子。父亲照办了,孩子重新回到桌边坐下。我走过去吻了孩子的手,他父亲也拉了他的手,让他轻轻抚摸我。  

(1) 以上文段选自    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          》。

(2) 以上文段描写了“我”初到      国的情形。

(3) “我”最后又是怎样从这个国家逃出来的?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怎样描述回到老宅,躺在吊床上的那份惬意。我的房子简直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住处,舒适而温馨。倘若我命中注定要呆在这岛上,我决定再也不远游。

      经过这么一番长途跋涉后,我休息了一个星期,尽情地吃喝一通。这期间,一个重要任务是为鹦鹉波尔做一个笼子。它已非常驯服,与我相处得很融洽。我记起圈起来的那只小山羊,打算去把它带回家来,或给它喂点食物。我去了,发现它还在老地方,因为它根本出不去。小羊已经饿得奄奄一息,我赶紧出来砍一些能找到的树枝和灌木,扔进围篱喂它。喂完后,我用绳子拴住它,带它离开。其实我根本没有必要拴它,它饿怕了,变得非常驯服,像只狗似的跟着我,我不断喂它,它变得那么温驯、可爱,很快就加入到我的宠物行列,以后再也没离开过我。

      我把九月三十日,即我登陆的周年纪念日当作一个神圣的日子来对待。我已经在这儿滞留两年,跟第一天来这儿时一样,毫无获救希望。我满怀谦卑、感激之情追忆上苍对我孤独生活的各种恩赐。我虔诚衷心地感谢上帝,他的存在,他注入我心田的仁慈弥补了我的孤独生活的不足,人际往来的缺乏。他支持着我,安慰我,鼓励我仰仗他的神力,期待他永久的惠顾。

      我完全改变了对快乐和痛苦的看法,我的欲望变了,情感变了,内心的喜悦已不同于初次来这儿的时候,甚至不同于过去两年的心态。

(1) 上面的选文选自《》,作者是英国作家

(2) 根据选文,“我”对荒岛生活的哪些方面感到惬意?如何看待这种“惬意”?

(3) “我”被抛到荒岛前有过多次出海远游的经历。根据原著,请简要概括其中两次远游的遭遇。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