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那一碗麻油拌饭

彭生茂

①我对芝麻的印象很深。那时母亲还很年轻,她和村里的妇女们在生产队的芝麻地里拔麻杆,我则与小伙伴们在附近玩耍。每个孩子的身上几乎都沾满了泥水,因为芝麻地挨着沟渠和稻田,青蛙等小动物出入其间。

②生产队收了芝麻,每家经常会分到一些麻油。那是在乡下的榨油坊里榨的油,装在一个透明的盐水瓶子里,别提有多诱人了。有几回晚上少了菜,母亲就拿麻油拌饭给我们吃。香气扑鼻的麻油,就像清寒岁月的润滑剂,让我们度过了一个个锈迹斑斑的艰难日子,也让我们饥馑的童年多了一份美好回忆。

③我对整个80年代记忆犹新。那时我突然多了一份使命——闲暇之时领着视力不济的爷爷出门赶集或走亲戚。我们经常穿越禾山街去江对岸的姑妈家,因此我对这条街道非常熟悉。早先禾山是个乡名,与我们枫港乡相邻,为半丘陵地带,墙上、树上、电线杆上到处沾满了红褐色的泥巴。我喜欢禾山街古朴而浓郁的香气——沿街的磨粉厂、制糖厂、榨油厂所释放的气味令人沉醉。我尤其喜欢那种从作坊飘出来的油香,它让我疲惫的身心顿时轻松起来。事实上,禾山街还住着我的一个堂姑,长辈们都喊她宝香。每次路过禾山,我和爷爷总要到堂姑家歇脚,并吃上一顿饭。我喜欢吃拌有麻油的挂面,那是堂姑犒劳她叔侄的一道精美的吃食,多数时候她还会在面碗里卧上一个煎鸡蛋。煎蛋黄澄澄的,比面条还诱人,大人们常常拿它就烧酒吃。

④吃完饭的我和爷爷,告别堂姑一家便上路了。沿途的芝麻地开满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蜜蜂嗡嗡地从眼前飞过,像一个个忙碌的信使。数月之后,芝麻成熟了,在烈日下张着嘴,空气中隐约传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此刻我领着爷爷经过,免不了要停下来,摘下一个芝麻的果壳倒入口中,贪婪地品味着那香脆。那味道好极了,咀嚼的时候,似有一股油脂在嘴里流动。

⑤“你摘了人家的芝麻吃吧?”爷爷听出了身前的动静。

⑥“只摘了一个。”我吐了吐舌头。遂将另一个芝麻壳藏入口袋,像揣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⑦爷爷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便过世了。那时正值芝麻等旱地作物成熟的季节。山野浩荡,一个草芥般的生命从此熄灭。大风淹没了他的呼吸。是的,那是一粒生命的微光,它或将继续在尘世间照亮真理和未卜的事物。

⑧我从小喜欢看大人种地。小暑到来之际,天空接连下了几场透雨。人们赶在泥土松软之时种下芝麻。数天之后,地里便密布着嫩绿的幼苗。大概等幼苗的株高长到二十公分左右,人们开始对其进行间苗,这是为保证养分平衡和提高芝麻的产量。间苗的人往往要端着一个撮箕,将多余的叶子装起来,继而拿回家炒菜吃。鲜润的芝麻叶子吃起来有种涩涩的味道,却富含营养元素。那些年乡下人很少得大病,其中无污染的绿色蔬菜为人们的体质提供了可靠的健康保证。还有那些清洁的水源和可供自由呼吸的新鲜空气,它们是乡下人唾手可得的黄金。

⑨我怀念吃麻油拌饭时的艰辛岁月,它让我的思想纯洁,并充满着对故土的深情。我更怀念初夏时节的芝麻花,它像瑞雪一样洁白、玲珑,铺满漫无边际的原野。芝麻开花的季节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 , 泥土松软,山峦清新,草木泛着河流般的光泽,映衬着朴素的人间。

(1) 阅读全文,补全下面表格。

人物

事件

母亲

A. 

爷爷

轻闻作坊油香

B. 

品尝麻油拌面

村民

地头种下芝麻

(2)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从修辞角度,对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香气扑鼻的麻油,就像清寒岁月的润滑剂,让我们度过了一个个锈迹斑斑的艰难日子,也让我们饥馑的童年多了一份美好回忆。

②第③段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那时我突然多了一份使命——闲暇之时领着视力不济的爷爷出门赶集或走亲戚。

(3)  文章题目是“那一碗麻油拌饭”,为什么还要写爷爷赶集、人们种芝麻等事件?
(4)  最后一段中画线句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考点】
记叙性散文;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问题。

向右看齐

徐贵祥

向右看齐就是向我看齐。在我们炮团九连八班,这是硬道理。

我的班长是陈仁进,他身高只有一米六,我比他高出二十厘米还多。如果是站在全连队列里向右看齐,作为班长之后的排头兵,我的脑袋不仅需要向右转四十五度,还得向下倾斜四十五度。这样一来,形象就有点不雅观,好像我在蔑视班长似的。如果不是在队列里,我和班长面对面说话,那情景又有点像首长接见小八路,班长得仰起脑袋看我,祥子很滑稽。

但这个小个子班长很严厉。我们是炮兵,搞专业训练,我传错一道口令,他就会大喊大叫地训斥,甚至跳起脚板骂人。如果我的考核成绩在全连新兵中不进入前三名,他不仅批评我本人,还会在班务会上喋喋不休,让全班都跟着我“连坐”。我觉得他过分了,就把脑袋仰起来,听之任之。他对我这个动作很恼火,说我傲慢。他似乎很介意我的下巴颏,搞队列训练的时候,只要我的下巴颏稍微仰一点,他就会大声训斥,喝令我,“下颚微收,两眼平视!”甚至动手向内扳我的下巴颏。当然,他也不全是一味地训我,他对我说,你虽然有悟性,但是很骄傲。我分辩说我没有骄傲,要不班长你举个我骄傲的例子。他说,看看,这就是骄傲,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就是骄傲。为什么老是昂首挺胸呢,为什么收不住下巴颏呢,你这个样子就是目空一切,不是骄傲也是骄傲。

虽然有些委屈,但班长的良苦用心我还是能够体会到的。而且,我还得感谢他让我当了排头兵。我很看重排头兵这个角色,每当班长下口令向右看齐的时候,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凝聚在我的鼻尖上,就有几分得意和自豪从我心里油然而生,胸膛也就不由自主地挺直了。两腿并拢,双目平视,于是乎仪表堂堂——不谦虚地说,我当新兵的时候军姿还是比较标准的,这不仅得益于班长的严格要求,更得益于他在不知不觉之间激活了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责任感。

当兵后的第十一个月,我调出八班当了一班的班长。一班是连队的基准班,清一色的大个子,齐刷刷的棒小伙。在全连队列里,横队站前排,纵队走内侧,横竖都是显眼的位置。春节过后,我第一次作为班长组织训练,准备在全团会操的时候露一手。但说实在的,队列动作就那几套,无非就是令行禁止整齐划一,似乎不太好出彩。我找老班长陈仁进请教,老班长说,队列动作就像人的脸,动作做好了就是漂亮,但是,光漂亮不行,还得有神。怎么有神呢? 要在“”字上做文章。

老班长的话对我很有启发,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这个“气”字,要求班里同志喊口令必须喊出肺腑膛音。立正的时候双脚抓地,行进的时候两肋生风,分解动作铿锵有力,齐步跑步头顶热气,拔起正步排山倒海……说多了,练多了,队列面貌果然不一样。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那种感觉绝不仅仅是军人姿态和仪表问题,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打造,是对军人品德和能力的基础构筑。站在这样的队列里,你会感到从头顶,从身边,从脚下,有一股强热的气流灌注于你的骨骼和血液当中,于是就把你的雄心和意志激励到了极致。

不久,团里召开春训动员大会,我们班作为队列示范班参加会操。那天我的感觉非常好,指挥全班

立正,稍息,左转,右转,正步,跑步,一套流水作业下来,干净利索,虎虎生威。我感觉,这次拿第一是没问题了,难免有些得意,这一得意就出了问题。跑步到观摩台前敬礼报告的时候,那几大步我跨得有些气盛,立定的时候没有定住,导致重心不稳,打了个趔趄。为了掩饰摇晃,我赶紧举手敬礼,没想到食指戳到帽檐上,居然把棉帽戳到地上,骨骨碌碌地滚到了团长的脚下。我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脑子里一片空白,冲到嘴边的报告词也忘了,手足无措地傻站在那里……结果可想而知,把洋相出大了。

会操回来,中午和晚上两顿饭我都没吃。老班长陈仁进硬把我拉出去谈了一次心,骂我说,男子汉没出息,这么点小挫折就承受不起啦? 我说,窝囊啊,本来不该这样的……老班长说,被失败打倒了你就是草包,扛住了你就是好汉。你文化底子不薄,好戏还在后头。但是要记住,不要翘下巴,一翘下巴就丢分。为什么把帽子戳掉了,就是因为队列汇报太顺利,心里太得意,我看你往主席台跑步的时候,嗬,一脸的神气,步子都有些收不住了。

我说老班长的话我记住了,往后我会经常提醒自己下颚微收。

这年秋天,老班长退伍了,因为军队干部制度改革,他已经失去了提干的机会,而我则在此后不久考进了军校。

多少年过去了,故事已成为往事,老班长的话却像陈年老酒,历久尤香。他当年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下巴颏,或许只是出于队列规范的要求,但这其中却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我感激命运之神在我初涉军旅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好班长。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假如我们还能聚在一起,在队列里,在向右看齐的时候,也许我再也用不着把脑袋向下倾斜四十五度了。虽然他个头比我矮,但是作为一个老兵,在我的感觉里,他比我高。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向右看齐》,有删改)

(1) 本文写了“我”和老班长相处的几件事情,请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2) 文章以“向右看齐”为题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3) 请结合文章理解老班长提到的“气”的深刻含义。
(4) 自从魏巍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呼就成为军人的代名词。这篇文章中老班长的“可爱”之处有哪些?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站牌

宏亮

①新更换的站牌.像一座老人雕刻立在大桥头。

②这里,每天天不亮就挤满了黑压压的人,它是老区通向新区的中转站,又是繁忙地段。设置了几处隔离带,但还是没缓解上下车拥挤现象。等车人说,那块旧站牌,像一根冰冷的电线杆伫立在那里,啥事也不管。

③不知何时,站点儿来了一位身穿旧军服,腰扎绿皮带,肩挎斜背包,手持小红旗的老头。

④刚开始时,谁也没注意到他,都当他是等车人。后来,车一进站,他就挥舞手中的小红旗,不断重复口令:“别挤,别挤,按秩序上下车!”等车时,又耐心回答乘客站名和线路。

⑤人们看到这位老头,腰板硬朗,双腿一站笔直,动作很干练,虽然帽檐下两鬓斑白,但精神抖擞,像当过兵的人。

⑥ 一些人用怪怪的嘲笑目光看着老头,说他闲的,穿一身黄不黄,绿不绿军装,像个疯子。可老头却不在意,总是面带微笑乐呵呵做好“执勤”工作。

⑦“这老头 一个月不少钱吧?”“人家是义务的,没工资。”“得了吧,哪有不要工资的,除非是傻子。”几个等车人在闲聊。一到月底,大爷就走进支队长的办公室。出来时,总见大爷拿着个小红本,笑眯眯的。

⑧有人猜测,老头准领工资了。

⑨时间长了,知道老头姓张,都叫他张大爷。“张大爷,看您的一身着装和那个动作,当过兵吧!”小伙们围过来问大爷。可张大爷微微一笑说:“我就是活动活动胳膊腿,练站功,身体好。”

⑩车进站挺胸、抬头、敬礼,车停靠点喊着口令,车开动目视前方,举旗挥动。大爷的举动成了路口上一道最特殊的风景。 

⑪在这条路上,有五十多班次公交车,站点二十多个,因编制所限,站点没设过协管员。张大爷,正好填 补了这一空白,当起了指路员。刚开始,张大爷对乘客提出的小区不全熟悉,有时也答不出来站名。

⑫“小孙,铁匠沟在哪儿下车?”张大爷走到车窗问司机。“线路上没有这个屯啊!”“同志,你等等,我问下交警。”张大爷跑去问交警。

⑬到了晚上,张大爷找来老友咨询得知,南屯中的里沟,早时没名,一位姓穆的铁匠来到这沟里,娶了媳妇,后来有了孩子在沟里成了几家人。从此,山那边人都叫铁匠沟。张大爷把这沟名记在本上了。

⑭星期天,张大爷骑着自行车,来到新开发的小区打听路名。一栋楼一条街摸清开发前的自然屯名。他把打听到的原路名,用扑克牌叠成方块,按颜色分成四种,新名后面标上老名,画成红黄图形。

⑮“爸,你又把在部队时学的旗语兵专业用上了。”张大爷笑了笑,摆了手,“这是秘密不准说。”女儿按老爸“指示”把图打印出来,订了个小红本,张大爷躺在被窝里一遍又一遍背念。”你这是干啥,嘚 咕,嘚咕的,不睡觉了。”老伴一翻身把被蒙在脸上了。

⑯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大爷用半个多月的时间,背熟了周边二十几个自然屯新老名,只要乘客提 出所去地点,他都能告诉在哪站下车,哪站中转。新站牌立上后,等车人多了,笑声也多了,大家看向张 大爷的眼神里也尽是敬佩,张大爷的腰板更直了。

⑰一次,一位外地的老太太拎着包裹,下了火车要去外甥家,又不知是啥屯。走到站点看见了张大爷,急忙上前求助:“大兄弟,我要去外甥家,忘了他家住啥屯,你能帮我找下吗?”

⑱“老姐姐,您别着急,我试试看。”张大爷指了指站牌问,老太太摇头说不是,只说外甥家那个电有山,小时候常跟弟弟常上山采蘑菇。张大爷跑到市场管理所,打听到上岭屯,常有人来卖红山蘑菇。 请管理人员帮忙,电话打到村里,大喇叭一广播果然找对了人,家人正在联系呢。

⑲“交警同志,太谢谢您了!”那位外甥握着张大爷手说。

⑳“我不是交警,是站牌人。”

㉑“啊,站牌人?”全屋人都笑了。

㉒细心的等车人,看见张大爷猫腰敲打腿,送来护膝袋、风湿膏让他保养。他贴上后见人就说,我 要为大家站好岗。

㉓一阵子,张大爷没出现在站点,有人说他病了,还有人说城市来了一批“小红帽”志愿者,可站牌 上那面小红旗还在飘着。 

 (有删改 )

(1) 阅读文章,从张大爷的角度概括故事情节,并梳理人们对张大爷的态度变化。

张大爷

人们的态度

实地考察周边自屯,背熟地名,更新站牌然

关心

(2) 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车进站挺胸、抬头、敬礼,车停靠点喊着口令,车开动目视前方,举旗挥动。(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 文章第⑦⑧段详写人们对张大爷的猜测,有何用意?
(4) 本文和链接材料都讲述了退役老兵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感人事迹。假如你推荐“退役老兵”这一群体参与“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评选,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为他们撰写一则推荐词。(150字以内)

【链接材料】

中级士官周先冬转业后,放弃安置选择自谋职业,闭门3年苦心研读法律知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一名律师,并积极投身法律公益事业;李志强是一名退伍兵,到某航空发动机 公司上班后,不断钻研技术,被评为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其事迹在《大国工匠》节目中播出。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后园微雨声渐止

阿蒙

①童年记忆中的老家,其实就是姥姥家。

②父母工作忙,常把我“寄存”在一百多公里外的姥姥家。我是在那儿出生的,按乡下习惯,要把胞衣埋在土里。可惜,至今没人告诉我到底埋在了哪儿。我猜测着,应是后园的某一处,边边角角、草丛深处、树荫之下,又或者只是屋檐阴影笼罩的某块青石板下。

③(甲)姥姥家的后院没有围墙,开放的空间一直向东连贯起好几家邻居的后院,又向北延伸了篮球场大小的旷野。

④每天早晨,我都在烟火气中醒来。那是姥姥在做早饭,一把把麦秸、玉米秆填进去,那味道不呛,很暖,前味有点热,后味有点甜。

⑤其时不过早晨五六点钟。过不了多久,就会看见姥爷独自从北而来。姥爷回家并不休息,要在后园的小菜畦忙碌一阵,给蔬菜除虫、浇水。我有时有点怕,又有点好奇,有时想要模仿着去为某一片叶子除虫,姥爷就会很及时地问我:上午想不想吃糕点?下午想吃什么水果?……在家人眼中,姥爷寡言而威严,而我只记得,他眯着弯弯的眼,一边劳作一边和我聊天的样子。

⑥现在回忆起来,姥姥是绝对不允许我碰家务的。长辈们最喜欢说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记忆里唯独姥爷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当然,长辈们说再多“不要做”也没用。二表姐也住在姥姥家,她大我5岁,爬墙上树跳塌炕无所不能。姥姥家有一对小巧且有弯柄的锄头,二表姐拿给我一人一把,她说我们可以在后园比赛挖土,看谁先挖到地下水,谁就赢了。

⑦(乙)看过《十万个为什么》的我坚持说,地下挖不到水,只能挖到地核和岩浆。二表姐无论讲多少个打井的例子都没有用。我们互相不说话了,憋着劲儿用小锄头挖坑。然而坑里只挖断了很多细细的根须,既没有水,也没有火红的岩浆。

⑧舅舅下班回来,推开后门就喊着二表姐的小名训斥:“你过来!后面那俩洞是你们挖的吗?哪有在路上挖洞的?挖了也不填上!绊着人怎么办?”舅舅发作完,就拿起铲子去填“洞”。最后全家人都尽力灌输给二表姐和我一件事:不能在路上挖洞,不道德。这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再也不许做了。

⑨不久后,二表姐仍偷带我去后园挖土。(丙)这次我们找了荒地,挖出条蚯蚓还切开了它无辜的身体——我认为蚯蚓会变成两条,二表姐认为蚯蚓会死。等了一个下午,蚯蚓君仍然在翻滚。我们害怕了,就把它填回了洞里,压实,还盖上落叶。

⑩(丁)后园的树木都瘦弱、高耸、枝叶繁茂,小雨落在叶片上的声音,像是轻松的鼓点声。我有把小花伞和一双漂亮的小雨鞋,可以大大方方地走上一圈。如果雨断断续续地下上好几场,我就能在草丛中、麦垛边、朽木下,找到一丛一丛的蘑菇。我私下和舅舅聊天:蘑菇是黑色的,是不是有毒?舅舅说:野外的蘑菇不能吃,都是有毒的。

⑪某个雨后,我在后园徘徊。姥爷回来了,掌心里是好几朵大而圆、肥而厚的蘑菇。我惊呆了,跺着脚后退:“姥爷!毒蘑菇!不能吃!舅舅说了,只有家养的蘑菇才可以吃!”姥爷笑眯眯,全不在意舅舅的警告:“这个蘑菇他小时候也吃过。”姥爷边说边把蘑菇摆在窗台上。“等太阳出来,把蘑菇晒干了,给你炖肉吃!”我很担心,不知道该担心吃过蘑菇的舅舅,还是该担心即将吃到蘑菇的自己。

⑫我翻遍姥姥家一系列农业杂志,好不容易找到一篇关于农药中毒的报道,拿给姥爷看。姥爷硬生生听我用无数错别字读完新闻,问:“你怎么了?”我特别伤心,鼓足勇气、直言劝谏:“姥爷,蘑菇有毒,会死人的。”

⑬姥爷挽起裤腿,穿上脏兮兮的大鞋:“走!去看看真正的蘑菇!”原来,长着蘑菇的那棵大树并不远,就在后园的角落里。树干从中间折弯,仿若生长出天然而巨大的月亮拱门,树根又壮又多,卷曲虬结,扎在土里,像是一个个温暖而隐蔽的怀抱。最深的那个怀抱里,生长了一簇簇伞片厚实、白皙硕大的蘑菇。姥爷指给我看,说那里的蘑菇是可以吃的。

⑭我得到了安慰,向姥爷提议再摘几朵放在窗台上。姥爷说:“它们还小,还没长大!”“那边还有大的啊!”我还想尝试。姥爷问我:“咱们都摘走的话,要是别人也想吃呢?他们来了,蘑菇没有了。”我并不记得后来有没有吃到阳台上的干蘑菇,但那些本来也并不重要。

⑮前年清明节,老家举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祭祖,很简朴,很简单,所有亲戚都到了。二表姐和我紧紧握着手,在姥姥和姥爷的遗像前磕了三个头。

⑯清明无雨,然而后园的雨,仍星星点点滴在我心里。

(1)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后园和后院连在一起,有着奇特而神秘的空旷感。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①那是姥姥在做早饭,一把把麦秸、玉米秆填进去,那味道不呛,很 , 前味有点热,后味有点。(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后园的树木都瘦弱、高耸、枝叶繁茂,小雨落在叶片上的声音,像是轻松的鼓点声。(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选文中姥爷的形象。
(4) 下面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与百草园有关的句子,请比较本文与链接材料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之处。

(链接材料)

材料一: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材料二: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材料三: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