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理解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铁  凝

①2007年1月29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先生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曰:“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②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笑得很乐”——这是杨绛先生在散文里喜欢用的一个句子。

③那一晚,杨绛先生朴素的客厅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未经装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靠窗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桌上堆满了文稿、信函、辞典。沿墙有两只罩着米色布套的旧沙发,通常客人会被让在这沙发上,杨绛先生则坐上旁边一张更旧的软椅。

④我仰头看看天花板,在靠近日光灯的地方有几枚手印很是醒目。杨绛先生告诉我,那是她的手印。七十多岁时她还经常将两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后演杂技似的蹬到上面换灯管。那些手印就是换灯管时手扶天花板留下的。杨绛先生说,她是家里的修理工,并不像从前有些人认为的,是“涂脂抹粉的人”。后来我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描述过那几枚黑手印,杨绛先生读了那篇文章说:“铁凝,你只有一个地方讲得不对,那不是黑手印,是白手印。”我赶紧仰头再看,果然是白手印啊。岁月已为天花板蒙上一层薄灰,手印嵌上去便成白的了。而我却想当然地认定人在劳动时留下的手印必是黑的,尽管在那晚,我明明仰望过客厅的天花板。

⑤我喜欢听杨绛先生说话,她思路清晰,语气沉稳,虽然形容自己“坐在人生的边上”,但情感和视野从未离开现实。她读《美国国家地理》,也看电视剧《还珠格格》,知道前几年走俏日本的玩偶蒙奇奇,还会告诉我保姆小吴从河南老家带给她的五谷杂粮,这些新鲜粮食保证着杨绛饮食的健康。

⑥跟随钱家近二十年的小吴,悉心照料杨绛先生如家人。这位来自乡村的健康、勤勉的中年女性,家里有人在小企业就职,有人在南方打工,亦有人在大学读书,常有各种社会情状自然而然传递到杨绛先生这里。我跟杨绛先生开玩笑说:“您才是接地气呢,这地气就来自小吴。”杨绛先生指着小吴说:“在她面前我很乖。”小吴则说:“奶奶(小吴对杨绛先生的称呼)有时候也不乖,读书经常超时,我说也不听。”

⑦除了有时读书超时,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的八段锦 , 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

⑧我想起杨绛告诉我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健身。那更是一种从未间断的想念,是爱的宗教。从“我们仨”的失散到最后相聚,杨绛先生独自一人又明澄勇敢、神清气定地走过近二十年。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也是一个爱的奇迹。(有删改)

【注释】①八段锦:一套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古人把这套动作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②我们仨:指杨绛和先生钱锺书、女儿钱瑗三人。钱瑗和钱锺书分别于1997年、1998年去世。杨绛先生逝世于2016年,终年105岁。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的外貌描写充分展现了杨绛先生整齐、洁净的形象。 B. 第③段通过描写杨绛先生的客厅和家具,反衬了她质朴真实的性格魅力。 C.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表达了作者对杨绛先生的深切怀念。 D. 整篇文章的语言质朴、温暖,又能达到一种阔大、理性的境界。
(2) 文章第⑤~⑧段突出了杨绛先生(    ) A. 情感和视野从未离开现实 B. 和保姆关系融洽 C. 起居规律,除了有时读书超时 D. 生活得充实、健康、自律
(3) 为什么“我”第一次见到杨绛先生时,会认为她“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4) 杨绛先生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现代文阅读

汤圆婆婆

向墅平

①一大早,王牌路边王婆婆的汤圆小摊前,就有顾客围拢来了。“婆婆,我来一碗汤圆——”一个系着红领巾背着书包的小男孩,用清脆的童音,喊了一声。王婆婆笑眯眯答应一声:“好嘞—”,就麻利地拿过一只碗,先用锅里的开水烫了下,再将水倒在身边垃圾桶里;接着,用长瓢舀起几只晶莹圆润的汤圆;又用小勺子添了些白砂糖。一套熟练的动作,就足以显示出,她已做这行当多年。

②“我是吃着您的汤圆长大的呢,而今,儿子又爱上您的汤圆啦,几乎天天就要来吃一碗,呵呵。”随同的那位年轻的父亲,笑笑说道。“谢谢。”王婆婆一边客气地回应着,一边将那碗热腾腾香气氤氲的汤圆,端到小男孩面前的小餐桌上,“吃了这碗汤圆,好好念书去。”“好,好,汤圆婆婆——”小男孩嘴巴甜得很;接着,就“吧嗒吧嗒”地吃起汤圆来。

③“汤圆婆婆”是这一带街上,老顾客们对王婆婆亲切的称呼。

④已是古稀之年的王婆婆,摆摊卖汤圆已近三十年。四十岁那年,她所在的单位停产;下岗后的她,就琢磨找事做,以解决生计问题。她因善做汤圆,做出的汤圆,家人都说好吃;于是,她决定摆摊卖汤圆。摆摊是露天营业,得禁受风吹日晒;但,为了生活,她毫不在意。她的汤圆摊一开张,就颇受顾客的欢迎;这就给了她要一直做下去的信心。她最初是在清堰坡街边摆摊。几年后,因街道整修,就转移到人气更旺的王牌路至今。光阴荏苒,一做,就是数十年。不分寒暑,也不管雨晴,她都天天摆摊。她的汤圆,以其漂亮的外形、香甜的馅料,特别逗小孩子们吃。可以说,这一带街上的好多人,都是吃着她的汤圆长大的,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时间一长,他们都叫她“汤圆婆婆”。她也挺感谢大家对她以及她的汤圆的喜爱,也专心把汤圆做得更好;每天,笑脸盈盈地迎接每位顾客的光临……

⑤此刻,那位小男孩一口气将一碗汤圆吃下肚后,抹抹小嘴巴,朝王婆婆说了声:“汤圆婆婆,我上学去啦—”“好嘞,明早再来——”王婆婆一边招呼着其他顾客,一边笑呵呵答应一声。我也要了碗汤圆,坐下吃起来。王婆婆的汤圆,果真名不虚传:馅料香甜,汤圆爽滑;慢慢咀嚼,回味无穷。我是近几年才迁居进城的,也对王婆婆的汤圆小摊较为熟悉。旁座的那位大姐,一边夸着王婆婆的汤圆好吃,一边说她是百吃不厌,基本每日都来吃一碗。一碗汤圆,多年能保持如此好口碑,确实难得。我想,王婆婆的汤圆,申请个“老字号小吃”招牌,都不足为过。

⑥吃过汤圆,顾客渐少时,我跟王婆婆闲聊。听她简要讲述了摆摊的往事,我真诚地向她表达敬意:“坚持摆摊这么多年,真不容易。尤其是冬季,坐这路边,很冷吧?”“不冷呢。瞧我坐这热火灶旁,当烤火,呵呵。”王婆婆很轻松地笑笑,“以前是生煤炉子,生火有点慢;现在用燃气灶了,很方便呢。”“您老都七十出头啦,您说一个月也还有3000多元退休金,可以休息了。”我试着这样说了句。“不哩。瞧我身子骨还好,坐着包汤圆又不累人的;再说,做惯了,暂时还丢不下啊;还有啊,好多老顾客都说吃惯了,想再多吃些年哩……”王婆婆的话语里,渗透着她对这个小小汤圆摊的一往情深。我除了更添敬意,再无话说。

⑦我稍隔了点距离,看王婆婆做汤圆:早上的阳光,打在她始终漾着微笑的脸上,显出几分亲和与安详;她将一张汤圆皮揉啊揉,揉进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城市的赞美;她包进香甜馅料,也包进一份对新老食客们的祝福与谢意。这么多年,王婆婆就坐在车来人往的路边,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城市越来越繁华美丽,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祥和美好。“汤圆婆婆”做的汤圆,会继续让无数食客,吃出岁月静好,幸福绵延……

(刊载于2024.3.18,有删改)

(1)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为什么王婆婆被大家称作“汤圆婆婆”。
(2) 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 谈谈你对文章第⑦段画线句的理解。
(4) 参照示例,以“她是一个          的婆婆”的形式写出你对汤圆婆婆的认识。
示例:她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婆婆。四十岁那年,下岗后的汤圆婆婆自谋生路,做起了汤圆,解决了生计问题。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现代文阅读

(三) 武向平:追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

新华社记者 任沁沁 董瑞丰

①为了追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武向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选定人迹罕至的地方架设天线。远离人群,这里可以最大程度避开调频广播和其他无线电的干扰。〔A〕南北天山交会处的那片荒野,高寒缺氧,不见树木;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

②说起宇宙,他满眼挡不住的光芒。宇宙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人类能否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第一缕光? 解开它,无疑将提升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填补人类认识宇宙的空白。这个当今观测宇宙学最热门和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始终系在武向平的心头。

③敬天爱地,不舍星夜。儿时,延安黄龙山,漫天星辉驻入心田;大学和研究生,学着物理和电磁场理论,却琢磨着为何类星体如此明亮;而后,他改行研究天文。你在看宇宙,宇宙也在看你。这种奇幻的交流,让武向平痴迷。

④2003年,他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用一定数量规律排列的天线阵,探测红移在10以上的中性氢辐射信号——那是人类要抓捕的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

⑤为了将理论化作现实,武向平走出办公室,走进新疆天山深处。那里四野荒芜,每年只有七、八两个月的夏季。 一顶孤独的帐篷,在冷冽中驻扎,直到乌拉斯台观测基地在一砖一瓦中建成。 由于远离人烟、交通不便,基地建设之初,他时常不喝水,患上了痛风。

⑥经过三年建设,由南北4千米、东西3千米两条基线组成的大型低频射电干涉望远镜阵列(21CMA)诞生,共计 10287只天线。这是世界上最早建成并专门用于搜寻宇宙第一缕曙光的项目,率先获得了低频波段的宇宙图像。

⑦基于 21CMA 积累的重要经验,武向平后来成为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首席科学家。SKA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射电望远镜。作为SKA 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中国 SKA 清晰的科学目标和发展路线图已经确立。“这个遥望宇宙的巨眼,将带来全新的宇宙信息。它的重大科学发现中,必有中国的贡献。”武向平坚信,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拨开重重迷雾,追寻到宇宙的第一缕曙光。

⑧另外,武向平又担任“中国天眼”FAST 科学委员会主任,负责科学目标的遴选。2021年4月,“中国天眼”向世界开放。中国射电天文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上升,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射电天文发展的黄金时期。人类共享一个太空。“FAST 和SKA,一个完全自主研发,一个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全面展现了我国科研能力。”武向平说。

⑨对遥远世界无限的渴望和悸动、好奇与想象,是人类超越自身的重要力量。武向平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热爱天文,而中国也在大力发展天文学。

⑩2011年,他就开始为国内的大中小学生做科普,每年三四十场。中国还有大约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坚持每年到欠发达地区为中小学生做讲座,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受科学的魅力、宇宙的奥秘。大江南北、千沟万壑,他以双脚丈量,践行着科普重心向西部和山区倾斜的承诺。

⑪从孩子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光,那是求知若渴的热情。〔B〕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耳朵竖得高高,踊跃举手提问:“星星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外太空有没有硅基生命”……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让武向平陶醉了。

⑫“科技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他说。把科学的种子撒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待他日长成,就是国家创新、创造能力的未来。

⑬时不我待。逢年过节,于别人是热闹的团聚,于他却是难得的静思、钻研好时机。向着星辰,眼里有神,脑门生光。那光,在宇宙深处,在人心底。

(选自 2021年3月 29 日《科技日报》,有改动)

(1) 请从 A、B两句中选择一句完成赏析性批注。

〔A〕南北天山交会处的那片荒野,高寒缺氧,不见树木;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

〔B〕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耳朵竖得高高,踊跃举手提问:“星星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外太空有没有硅基生命”……

(2) 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完成质疑性批注。在叙事中,作者多处引用武向平的原话,有什么作用?
(3) 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课文与本文的具体内容完成联想型批注。

《邓稼先》——邓稼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闻一多

《回忆鲁迅先生》——鲁迅

(4) 厘清思路,完成思维导图。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文学作品阅读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

②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来找他修车。

③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修,摊我一定得摆。你们要是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④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不少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了……”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眼看着一个多月过去没有一个人光顾父亲的车摊,我也着急起来,可父亲总是笑,不说话。

⑤“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吗?”这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站在车摊前,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有。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笑着说:“谁说我没生意?”

⑥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而且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⑦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车库前的空地,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我也替父亲高兴。

⑧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打开一看,我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

⑨不由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母亲看好我,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泡面,一路忙前忙后。

⑩现在,我长大了,应该多多照顾父亲才是。可每次看着在职场拼搏的我,父亲总是说:“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不用你们操心。”如今,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

⑪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弃他摆车摊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为“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

⑫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选自《意林》,有删改)

(1) 请依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表格。

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老宅拆迁搬入复式洋房

自卑

父亲坚持小区摆摊修车

着急

父亲修车生意越来越好

感动

(2)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

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有。

(3)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修车老爹”的人物形象。
(4) 文章结尾写到“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请问“这样”是指什么?你认同父亲的这种活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