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婆婆
向墅平
①一大早,王牌路边王婆婆的汤圆小摊前,就有顾客围拢来了。“婆婆,我来一碗汤圆——”一个系着红领巾背着书包的小男孩,用清脆的童音,喊了一声。王婆婆笑眯眯答应一声:“好嘞—”,就麻利地拿过一只碗,先用锅里的开水烫了下,再将水倒在身边垃圾桶里;接着,用长瓢舀起几只晶莹圆润的汤圆;又用小勺子添了些白砂糖。一套熟练的动作,就足以显示出,她已做这行当多年。
②“我是吃着您的汤圆长大的呢,而今,儿子又爱上您的汤圆啦,几乎天天就要来吃一碗,呵呵。”随同的那位年轻的父亲,笑笑说道。“谢谢。”王婆婆一边客气地回应着,一边将那碗热腾腾香气氤氲的汤圆,端到小男孩面前的小餐桌上,“吃了这碗汤圆,好好念书去。”“好,好,汤圆婆婆——”小男孩嘴巴甜得很;接着,就“吧嗒吧嗒”地吃起汤圆来。
③“汤圆婆婆”是这一带街上,老顾客们对王婆婆亲切的称呼。
④已是古稀之年的王婆婆,摆摊卖汤圆已近三十年。四十岁那年,她所在的单位停产;下岗后的她,就琢磨找事做,以解决生计问题。她因善做汤圆,做出的汤圆,家人都说好吃;于是,她决定摆摊卖汤圆。摆摊是露天营业,得禁受风吹日晒;但,为了生活,她毫不在意。她的汤圆摊一开张,就颇受顾客的欢迎;这就给了她要一直做下去的信心。她最初是在清堰坡街边摆摊。几年后,因街道整修,就转移到人气更旺的王牌路至今。光阴荏苒,一做,就是数十年。不分寒暑,也不管雨晴,她都天天摆摊。她的汤圆,以其漂亮的外形、香甜的馅料,特别逗小孩子们吃。可以说,这一带街上的好多人,都是吃着她的汤圆长大的,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时间一长,他们都叫她“汤圆婆婆”。她也挺感谢大家对她以及她的汤圆的喜爱,也专心把汤圆做得更好;每天,笑脸盈盈地迎接每位顾客的光临……
⑤此刻,那位小男孩一口气将一碗汤圆吃下肚后,抹抹小嘴巴,朝王婆婆说了声:“汤圆婆婆,我上学去啦—”“好嘞,明早再来——”王婆婆一边招呼着其他顾客,一边笑呵呵答应一声。我也要了碗汤圆,坐下吃起来。王婆婆的汤圆,果真名不虚传:馅料香甜,汤圆爽滑;慢慢咀嚼,回味无穷。我是近几年才迁居进城的,也对王婆婆的汤圆小摊较为熟悉。旁座的那位大姐,一边夸着王婆婆的汤圆好吃,一边说她是百吃不厌,基本每日都来吃一碗。一碗汤圆,多年能保持如此好口碑,确实难得。我想,王婆婆的汤圆,申请个“老字号小吃”招牌,都不足为过。
⑥吃过汤圆,顾客渐少时,我跟王婆婆闲聊。听她简要讲述了摆摊的往事,我真诚地向她表达敬意:“坚持摆摊这么多年,真不容易。尤其是冬季,坐这路边,很冷吧?”“不冷呢。瞧我坐这热火灶旁,当烤火,呵呵。”王婆婆很轻松地笑笑,“以前是生煤炉子,生火有点慢;现在用燃气灶了,很方便呢。”“您老都七十出头啦,您说一个月也还有3000多元退休金,可以休息了。”我试着这样说了句。“不哩。瞧我身子骨还好,坐着包汤圆又不累人的;再说,做惯了,暂时还丢不下啊;还有啊,好多老顾客都说吃惯了,想再多吃些年哩……”王婆婆的话语里,渗透着她对这个小小汤圆摊的一往情深。我除了更添敬意,再无话说。
⑦我稍隔了点距离,看王婆婆做汤圆:早上的阳光,打在她始终漾着微笑的脸上,显出几分亲和与安详;她将一张汤圆皮揉啊揉,揉进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城市的赞美;她包进香甜馅料,也包进一份对新老食客们的祝福与谢意。这么多年,王婆婆就坐在车来人往的路边,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城市越来越繁华美丽,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祥和美好。“汤圆婆婆”做的汤圆,会继续让无数食客,吃出岁月静好,幸福绵延……
(刊载于2024.3.18,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