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跪着起花生的父亲

张淑清

①夜露已经被阳光吸干,风一下一下就把稻穗吹黄,把枝头的果子吹红了,花生蔓 也日渐枯萎。父亲四点钟就醒了,醒了的父亲寒密宰宰穿好衣服,翻了翻墙上的日历表, 距离国庆节还有几天。父亲轻轻开门,在屋檐底摘了一柄月牙镰出去了。连日来,父亲  都是这时候去房后的花生地转转。

②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 一树槐花开的季 节,父亲将房后那块地深挖细犁,点了花生种,就去医院手术了,住院期间,仍不忘在电话里叮嘱母亲,看管好花生苗,别让野鸡田鼠糟蹋。母亲找来父亲的一件旧褂子,砍了一根刺槐,钉成一个十字架,用完整的葫芦当人头,穿上父亲的衣裳,埋在花生地中 央,远远地很像一个人站在那里。

③母亲呢?没叫父亲失望,为轰赶鸟雀,她到集口扯了一条几十米的尼龙绳,选了 一只音量很大的铃铛,铃铛和绳子拴在稻草人身上,另一端牢牢攥在堂屋灯绳上。哪天, 母亲累了,不必去花生地巡视,拉一拉灯绳,那边就会丁零零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鸟们自然被驱散。

④花生苗吹吹风,淋淋雨,晒晒日头, 一地月色陪伴; 一滴滴露珠滋润, 一天的星 斗促膝交流,有时还来几只青蛙、 一群蚂蚁,在花生棵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爱情, 虽然是昙花一现的激情,丝毫不影响植物和小动物们热爱生命抱团取暖的信心。当然也 有母亲的参与,母亲给花生苗拔草,施农家粪;旱了,在坡下的一道溪流内挑水, 一担 一担地爬坡,浇花生苗。有虫子吃花生叶片,母亲顶着烈日捉虫子。母亲和父亲一样, 对花生苗的感情很深。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父亲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 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  件事,是到花生地走走。

⑤八月的花生地,绿黄相间的花生棵,垄上有的花生棵裂口了,父亲明白,今年的 花生又是丰收。干瓜涝枣,这片地是沙质土,适宜栽红薯、种花生。父亲是懂土地的人, 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他是清楚土地脾气的,父亲自医院回屯那日开始, 早晚来花生地撒目一番。花生收了后,他要平均分配的。父亲想好了, 一部分上等的花  生,留着来年做种子。 一部分年底到医院复查,带给刘教授。 一部分给儿子、女儿。最  后少留一部分他和母亲吃。父亲一辈子不肯亏欠任何人,他觉得刘教授是给他第二次生  命的人,是恩人,他送包花生,不仅是出于感恩,更是一份尊严。

⑥父亲这么想着,心底便有一股河流般的暖,在荡漾,在澎湃。人有了精神原野, 就升起一团一团的动力。父亲来地里巡逻一遍,坐堤坝,摸摸口袋,没带烟。想起刘教 授叮咛,不准抽烟喝酒。父亲突然湿了眼眶,烟酒像他的老兄弟,跟着他几十年。现在, 他不得不放下它们,烟瘾来了,就冲着花生地唱支曲子,酒瘾上来,他猛灌白开水。父 亲,就这么安静地守着,直至把花生守到月末,守到成熟。

⑦父亲的眉眼欣喜无限,饭桌上,父亲说:“北风一阵比一阵紧了,也硬了,数数 日子,该起了。”母亲说:“你说哪天起,就哪天起,咱家你说了算。”父亲择了农历  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 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

⑧起花生前,父亲闭上眼,虔诚地拜了拜苍天,才慢吞吞跪向大地。他股骨头坏死 的左腿,不能咕咚跪下,唯有慢慢地,试探着跪。父亲跪在一大片花生面前,哞子里闪 耀着星星般的光辉,他双手拔起一棵花生,白晶晶的花生,像碧流河里一条条白条鱼  令父亲满眼惊喜。父亲是跪着, 一点一点朝前挪腾。母亲怕累着父亲,劝父亲歇一歇, 父亲喜滋滋地说:“花生高产,丰收了,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父亲剥开一枚,好家伙!居然有五粒花生米,且个顶个饱满,圆润!罗锅的花生特别多,在北方,人们将多籽粒的花生,叫罗锅。四粒红花生,罗锅占三分之一!父亲笑得脸上的褶子像 一朵绽放的菊花,顾不得跪着的膝盖有些难受。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母亲坐着 起,两个人谈笑风生。麻雀飞来,喜鹊飞来,凑热闹似的,啾叽一会儿,捡一两粒落花 生,尝尝。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们留口吃的。

⑨起出来的花生棵,先在地里晾晒一上午,待日落西山时,再扎成捆,扛到前院石 头培继续晒。父亲时刻关注天空, 一旦有乌云压来,赶忙把花生收拾到屋子内。

⑩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了两天,大功告成!那晚,父亲吩咐母亲用柴火煮了 一钵子花生, 一弯月牙悬在树梢。父亲倒了一杯老害酒,倒在地上,祭祀上天。他没呷 酒,闻一闻酒香,吃一粒花生米,再吃一粒花生米,闻一闻酒味。父亲的思绪,铺了一 地银白的月色。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3年六月上)

(1) 请补充文章所写的有关父亲的具体事件。

父亲买花生,种花生→ ,→父亲出院后守着花生地;→ , → 

(2) 此文语言饱含情感,韵味无穷。请品味第⑧段划线语句,按要求赏析表达效果。

父亲跪在一大片花生面前,眸子里闪耀着星星般的光辉,他双手拔起一棵花生,白 晶晶的花生,像碧流河里一条条白条鱼,令父亲满眼惊喜。(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3) 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4) 文章用“跪着起花生的父亲”为题,有什么作用?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丁立梅的《蔷薇几度花》,完成各题。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 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欣览到它。

③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 笑。眼尖的我发觉了,高兴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观赏着它的点点滴滴, 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④也顺带着端详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 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每天来去。

⑤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 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 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 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⑥ 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 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 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听到铜锣响,孩子们就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 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等的,换得一小块的灶糖。

⑦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 去买,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 ——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⑧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 一半为的是看蔷薇, 一半为 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 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⑨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  我们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 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⑩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 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 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 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而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 女儿出嫁了。

       ⑪ “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⑫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⑬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⑭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 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 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⑮一 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  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  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  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  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 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  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 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 作者在文中既暗写了蔷薇的生长变化,还叙述了“挑糖担老人”的经历。小 丽按照以下的思路,对文章内容做了梳理,请补充空缺处的内容。

蔷薇的生长变化

在人家院墙上趴着       满 墙 的 花

骨朵欢笑着,开放着

挑糖担老人的经历
天生的残疾,只有四根半指头。十四岁,开始承 继祖上的营生做灶糖;因灶糖与妻结缘,结婚成家; 女儿长大,做了裁缝,嫁了人;现在,

探究发现: 在作者 看来,“蔷薇花”和 “老人”是有联系 的, ——二者有着 相同(近)的品质, 那就是文中提到 的:" "。

(2) 同学们针对文中画线语段展开了以下交流,请补充空缺处的内容。小凯: 这段文字使文章内容的切换自然而巧妙。

小路: “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这个过渡句用得很好,理由 是:

小敏: 作者借助联想的方式,为自然揭示主旨做准备:由眼前的蔷薇花联想到 了南朝柳恽咏蔷薇的诗句,引发了对“花”之品质的感悟,继而由花及人,有了“人 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的思考。

(3) 挑糖担的老人像蔷薇花一样开在作者的心里。作者眼中的卖灶糖老人究竟是 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至少写出2点)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春酒

琦君

    ①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令家家邀饮春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②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悦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缝的八宝酒了。

    ③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④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⑤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12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11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⑥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⑦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⑧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⑨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予,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⑩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1) 文章为什么要以“春酒”为题目?
(2) 本文记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盲加以概括。
(3) 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4) 说说第⑩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5) 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春风里的杏花

①终于盼到周末,陈玉秀箭一般出了学校大门。周末回家,一起走路的同学有好几个,可走着走着就散了。陈玉秀并不感觉孤独,她已经习惯了,这种孤独和习惯加速着陈玉秀的成熟。

②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陈玉秀才到家。回到家,屋里的一切和她临走前一样,整整齐齐的。陈玉秀在各个房间转了一圈,然后开始做饭。十三岁的陈玉秀像个小大人,打水,生火,做饭,洗碗,扫地……

③夜渐渐深了,外面黑乎乎一片。屋檐下住着许多野鸽子,此时它们也已安然入睡。房间里静悄悄的,一个圆脑袋兔子造型的石英闹钟搁在桌子上,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

④陈玉秀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往往想的很多。她心里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个小孩子。她取出本子,想把作文写完。老师这次布置的作文是写一封信、是写给自己亲人的。她喜欢写作文,又害怕写作文。在作文里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又害怕这些想法让自己难过。因为她很想念爸爸和妈妈,他们离开家已经有大半年时间了,但她明白,爸爸和妈妈要等到过年时才会回来的。她小小的心灵里已经有了大人一样的隐忍,有了大人一样的承担。

⑤想了好久,陈玉秀还是拿起了笔。她决定把自己存在心里的话写出来,反正爸妈都不认字,于是她开始写作文了。

⑥半夜,闹钟咔哒咔哒的声音清脆有力。陈玉秀失眠了,五一劳动节学校表演节目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

⑦他们班演话剧,题目叫《我们的呼唤》。她是主角,开场白是肖荷老师在舞台背后朗诵的。肖荷老师低沉而柔缓的声音从喇叭里扩出来,顿时弥漫在学校四周。

⑧“沫沫每天放学一到家就喊妈妈,可是喊了没人答应,她才想起爸爸妈妈都不在,他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打工了。她大想念他们了,希望他们回来。可是他们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她大声呼唤一一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啊?”

⑨肖荷老师的旁白迎来了热烈的掌声。然后她出场了,场景是一条小河边,她坐在一块石头上洗衣服,一边洗,一边自言自语。

⑩“爸爸妈妈,你们留我一个人在家,既要看守家,还要做家务,你们忍心吗?刮风下雨的时候,你们知道我心里有多么害怕吗?你们只知道挣钱,可你们关心过我的学习和生活吗?”她一口气背了这么多的问句,感觉像在背课文,而不是演戏。浙渐地,她明白了,这不是她想说的话,在她的脑子里,台词慢慢模糊着。

⑪她停下手里的活,缓缓地说:“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写给你们的信收到了吗?”

⑫“我很好的,村子的马路都被硬化成水泥路,河堤都是新修的,听说马上要通自来水。爸爸妈妈,等你们回来时肯定为这一切感到吃惊。”她想到这儿,不由自主地笑了笑,接着又说,“我知道你们打工去挣钱都是为了让咱们的日子过得更幸福。爸爸妈妈,我在学校里很快乐,我们搬进新楼了,有暖气,食堂里的饭菜很好,我胖了很多。”她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老师们教我们唱《隐形的翅膀》,还教了我们健美操。爸爸妈妈,等你们回来了,我一定要唱给你们听,跳给你们看,”

⑬操场里一片静悄悄,她已经完全忘记了这是演戏,就像写作文那样,她把自己想说的话像倒豆子一样倒了出来。

⑭“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干活吧,我不埋怨你们。我知道咱家里穷,也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天天吃零食。三婶也很好,她把咱家的猪喂得都走不动了。小鸡也都长大了,鸡蛋都下了一柜。妈妈,我还想对你说,我都……我长大啦!”她说到这儿的时候忍不住大声笑起来。

⑮她感觉还没有说完,却听见了一阵爆笑。她如梦初醒,偷偷朝下面看了看,那么多老师都坐在前面,这次完了,这是在舞台上呀。怎么会这样?这时候,老校长站了起来,把脸转向观看演出的学生和群众,鼓起了响亮的巴掌。几秒之后,全操场充满了响亮的掌声。

⑯肖荷老师柔美而清脆的声音也响了起来:“父母是孩子的蓝天,缺少了天空的庇护,他们是否孤单?线是风筝的向导,断了线的风筝,他们是否迷茫?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呵护与关注的他们,已在悄然之间长大了……”肖荷老师的旁白再次赢来久久不息的掌声……

⑰大概是后半夜了,陈玉秀有些迷糊了。她打了打哈欠,裹紧了被子。屋檐下的鸽子低叫了几声,之后整个天地都沉浸在一片安静而祥和之中。

⑱太阳出来了,陈玉秀却沉睡在昨夜美丽的回忆中。她圆圆的脸蛋上露出可爱的笑容,多么像轻柔春风吹拂下的杏花,微微待放。

(作者:王小忠。有删改)

(1) 文中的陈玉秀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 文章两次写到闹钟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3) 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春风里的杏花”为标题的妙处。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