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诗文阅读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甫晨起,即科头 ,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注释】①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节。②科头:不戴帽子。③啊 jiàn:窥视。④刘伶断饮:《管书·刘伶传》记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书斋名片”。

(2) 有人评价说郑日奎与欧阳修、张岱有相似之处,他们的“醉”与“痴”都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请简要分析。
(3) 下列与“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中“更”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 A. 互用之,瞬息可就       沈括《活板》 B. 温以俟者数四          郑日奎《醉书斋记》 C. 室中无人,惟有乳下孙             杜甫《石壕吏》 D. 是日定矣                         张岱《湖心亭看雪》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一词多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鸣机夜课图记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授四子书数句。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儿怠,少加夏楚 , 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母授四子书数句

儿幼不能执笔

③无误,乃

④与轧轧相

(2)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抱铨坐膝上教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B. 旋复持儿泣鸣之不能通其意(《马说》) C. 儿怠,少加夏楚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D. 解衣胸温儿背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4) 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 困难
2. 古代诗文阅读

海水盐

[明]宋应星

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同一海卤传神,而取法则异。一法:高堰地 , 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种户各有区画经界,不相侵越。度诘朝无雨,则今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一法:潮波浅被地,不用灰压,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一法:逼海潮深地,先堀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又铺沙于苇席之上。俟潮灭顶冲过,卤气由沙渗下坑中。撤去沙、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又淮场地面,有日晒自然生霜如马牙者,谓之大晒盐。不由煎炼,扫起即食。海水顺风飘来断草,勾取煎炼,名蓬盐。凡蓬草盐,不可常期,或数年一至,或一月数至。

凡盐,见水即化,见风即卤,见火愈坚。凡收藏不必用仓廪,盐性畏风不畏湿。地下叠稿三寸,任从卑湿无伤。周遭以土砖泥隙,上盖茅草尺许,百年如故也。

【注释】①选自《天工开物》,有删节。②高堰地:挡水的高坝地。③诘朝:明晨。④堀:kū,掘,挖。⑤泥:这里作动词,涂上或填塞的意思。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凡海水自咸质       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B. 诘朝无雨       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司马迁《陈涉世家》 C. 灯烛之       公亦此自矜        欧阳修《卖油翁》 D. 淫雨连旬       屈伸呼吸        《列子•杞人忧天》
(2) 根据要求摘录句子。

本文总结三种制盐能否成功的共同影响因素的句子是“”,说明制取蓬草盐不可靠的句子是“”。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滨地势高的潮墩和地势低的草荡都能出产盐,但制取海盐所用的方法却各不相同。 B. 在潮水不能浸没的高堰地取盐,需先挖深坑,横架竹木,铺上席苇,上面再铺沙子。 C. 淮场地面经过日晒凝结的像马牙硝那样的“蓬盐”,不需再次煎炼,扫起来就可食用。 D. 地上铺大约三寸厚的稻草杆,周围再用砖砌上,这样保存的盐永远都不会发生变质。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古代诗文阅读

    军吏徐彦成,恒业市木。丁亥岁,往信州纳口场,无木可市,泊舟久之。一日晚,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状若访人而不遇者。彦成因延入舟中,为设酒食,宾礼之。少年甚愧焉,将去,谢曰:“吾家近此数里别业中,君旦日能辱顾乎?”彦成许诺。明日乃往,行里余,有仆马来迎,奄至一大宅,门馆甚盛。少年出延客,酒膳丰备,从容久之。彦成因言住此久,无木可市。少年曰:“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市易既毕,往辞少年。少年复出大杉板四枚,曰:“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至吴,当获善价。”彦成回,始至秦淮,会吴帅,纳杉板为棺。以为材之尤异者,获钱数十万。彦成大市珍玩,复往纳口,以酬少年。更与交易于市。

    如是三往,颇获其利。间一岁,复诣之,村落如故,了无所见。询其里中,竟无能知之者。

(选自《稽神录》)

(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篇交代了经常做木材生意的军吏徐彦成,在信州的纳口场陷入了“无木可市”的困境。 B. “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至吴,当获善价”,这两句话隐隐流露出少年神异的一面。 C. 文末叙写徐彦成专程到纳口去拜访少年,发现原先的村子和少年的华丽住宅都不见了踪影。 D. 本文所叙故事有类于蒲松龄的"志异”,以现代的眼光看,事虽荒唐但不无劝人为善的意义。
(2) 徐彦成为什么会一再得到少年的帮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 A. 有少年二仆往来岸侧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柳余元《小石潭记》) B. 君旦日能顾乎    忿恚尉,令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C. 少年出客    余人各复至其家(陶渊明《桃花源记》) D. 一岁,复诣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焉(《曹论战》)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