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站:名著之旅】
(1) 学习了《北冥有鱼》之后,小嘉想进一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请从下面《经典常谈》篇目中,为他推荐最适合阅读的选项(   )。 A. 《说文解字》第一 B. 《战国策》第八 C. 《春秋》三传第六 D. 诸子第十
(2) 小禾对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你结合下面选段与阅读经验,谈谈朱自清在这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语言特点。

    “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

(选自《经典常谈·辞赋第十一》)

【考点】
作品的基本内容; 作品的艺术特色; 《经典常谈》;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名著导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以下《经典常谈》有关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材料二】

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所作,至少是他编的……孔子见仁兽麟被猎户打死,一面同情,一面伤感,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

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绝不是偶然的……

(《“春秋三传”第六》)

【材料三】

《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人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这里面有些是屈原初次被放时作的,有些是二次被放时作的。差不多都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引史事,用譬喻,也和《离骚》一样……

《离骚》各篇多用“兮”字足句,三百篇中已经不少……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楚辞”。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总题分咏,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之风气。

(《辞赋第十二》)

【材料四】

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游士立谈可以取卿相,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婉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

(《文第十三》)

(1) 下面对以上材料所做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材料一中可知,《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 在材料二中作者破除了“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体现了现代学术摒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的精神。 C. 从材料三的“大约”“有些”“差不多”等词语中,可见作者对待学术问题严谨、认真的态度。 D. 材料四显示作者注意到大众接受的广度,所以语言生动精彩,甚至抛弃了学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2) 读整本书,特别是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进行选择性阅读。小明他想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发展,请你根据以上材料,为他推荐两篇以上的章节进行组合阅读并说明原因。
名著导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