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小题。

跪着起花生的父亲

张淑清

①夜露已经被阳光吸干,风一下一下就把稻穗吹黄,把枝头的果子吹红,花生蔓也日渐枯萎。父亲凌晨四点钟就醒了,醒了的父亲窸窸窣窣穿好衣服,翻了翻墙上的日历,巨离国庆节还有几天。连日来,父亲都是这时候去房后的花生地转转。

②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一树槐花开的季节。父亲将房后那块地深挖细犁,点了花生种,就去医院手术了,住院期间,仍不忘在电话里叮嘱母亲,看管好花生苗,别让野鸡田鼠糟蹋。

③花生苗吹吹风,淋淋雨,晒晒日头,一地月色陪伴,满天星斗交流,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交谈。当然也有母亲的参与,母亲给花生苗拔草,施农家粪;早了,在坡下的一道溪流内挑水,一担一担地爬坡,浇花生苗。有虫子吃花生叶片,母亲顶着烈日捉虫子,母亲和父亲一样,对花生苗的感情很深。

④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花生地走走。

⑤八月的花生地,绿黄相间,垄上有的花生秧裂口了,父亲明白,今年的花生又是丰收。干瓜涝枣,这片地是沙质土,适宜栽红薯、种花生。父亲是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父亲自医院回家那日开始,早晚都来花生地巡视一番。花生收了后,他要好好分配的。父亲想好了,一部分上等的花生,留着来年做种子;一部分年底到医院复查时,赠送带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一部分给儿子、女儿;最后少留一部分他和母亲吃。

⑥父亲来地里巡逻一遍,坐在堤坝上。手术后父亲听从了刘教授的建议,不吸烟不喝酒。父亲就这么安静地守着,直至把花生守到月末,守到成熟。

⑦父亲的眉眼欣喜无限,饭桌上,父亲说:“北风一阵比一阵紧了,数数日子,该起了。”父亲选择了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

起花生前,父亲闭上眼,虔诚地拜了拜苍天,才慢吞吞跪向大地。他股骨头坏死的左腿,不能“咕咚”跪下,唯有慢慢地,试探着跪,父亲跪在一大片花生面前,眸子里闪耀着星星般的光辉,他双手拔起一棵花生秧,白晶晶的花生,令父亲满眼惊喜。父亲跪着,一点一点朝前腾挪,母亲怕累着父亲,劝父亲歇一歇,父亲喜滋滋地说:“花生高产,丰收了,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

⑨父亲剥开一枚,好家伙!居然有五粒花生米,且个个饱满、圆润!罗锅的花生特别多,在北方,人们将多籽粒的花生,叫罗锅。父亲笑得脸上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顾不得跪着的膝盖有些难受,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母亲坐着起,两个人谈笑风生,麻雀飞来,喜鹊飞来,凑热闹似的,嘱啾一会儿,捡一两粒落花生,尝尝。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儿们留口吃的。

⑩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了两天,大功告成!那晚,父亲吩咐母亲用柴火煮了一钵子花生,一弯月牙悬在树梢,父亲倒了一杯老客,倒在地上,祭祀上天。他没呷酒,闻一闻酒香,吃一粒花生米;再吃一粒花生米,闻一闻酒味。

⑪父亲的思绪,铺了一地银白的月色。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开春桃花开时(2)农历八月二十四那晚时间
(1)点花生种守花生(3)吃花生事件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

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交谈。

(3) 第⑧段画横线句中“跪”这一动作,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4) 朗读第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时,你会用哪种语气?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 哀伤忧叹 B. 激动喜悦 C. 温柔和缓
(5) 父亲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考点】
记叙性散文;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老舍先生以具独特幽默风格与浓郁京味,成为了首位“人民艺术家”,请阅读有关他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老舍先生

汪曾祺

①北京东城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侍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②老舍先生爱喝茶,喝得很勤,而且很酽。他曾告诉我,到莫斯科去开会,旅馆里倒是为他特备了一只暖壶。可是他沏了茶,刚喝了几口,一转眼,服务员就给倒了。“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是一天到晚喝茶的!”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③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④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老舍先生谈这四幅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要求画卷心的芭蕉。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老舍先生谈起过,有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后来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外面裹着好几层报纸,写着四个大字:“此是废纸。”打开一看,都是惊人的杰作。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⑤老舍先生很好客,每天下午,来访的客人不断。作家,画家,戏曲、曲艺演员……老舍先生都是以礼相待,谈得很投机。

⑥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两次。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卡,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有一次很郑重地拿出一瓶葡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次用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⑦老舍先生对他下面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当时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那是比看档案要准确得多的。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而且所用的语言在有些人听起来是有点过甚其词,不留余地的。老舍先生不是那种惯说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温吞水一样的官话的人。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老舍先生这样“作家领导”的作风在市文联留下很好的影响,大家都平等相处,开诚布公,说话很少顾虑,都有点书生气、书卷气。他的这种领导风格,正是我们今天很多文化单位的领导所缺少的。

⑧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自然也要处理一些“公务”,看文件,开会,作报告……但是作为一个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

⑨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⑩北京有一座智化寺,寺里的和尚作法事和别的庙里的不一样,演奏音乐。他们演奏的乐调不同凡响,很古。所用乐谱别人不能识,记谱的符号不是工尺,而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笔道。乐器倒也和现在常见的差不多,但主要的乐器却是管。据说这是唐代的“燕乐”。解放后,寺里的和尚多半已经各谋生计了,但还能集拢在一起。老舍先生把他们请来,演奏了一次。音乐界的同志对这堂活着的古乐都很感兴趣。老舍先生为此也感到很兴奋。

⑪《当皮箱》和“燕乐”的下文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⑫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⑬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

⑭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1984年3月30日(选自《汪曾祺散文》,有删改)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鱼骨图。

(2)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筮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

(3) 汪曾祺的文字“淡而有味,有情”,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全文简析作者的情感。

【材料一】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材料二】在北京的作家中,今后有两人也许会写出一点东西,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林斤澜。

(4) 文末作者评价道:“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老舍的文学贡献惠及全国人民,而北京人则最早、最深切地领略其文学魅力,这在《骆驼祥子》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请你跟随读书小组,完成名著任务。

①“浓浓的京味”是《骆驼祥子》突出的语言特色,请你按要求补充“京味儿语言探究表”。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语言探究表

原文语句

京味儿语言的体现形式

“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高妈把放高利贷说成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写出高妈精明能干、善于理财的形象。

“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高妈劝说祥子无果时,用这句歇后语表现祥子的倔劲。

巧用俗语、歌后语。

“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儿永远是一个子儿!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

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钱,不能放秃尾巴鹰。”

“赶明儿我要是混好了,绝忘不了今儿个的事。”

“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

    

“劳驾劳驾”“有事吗?我忙!”“没告诉你吗,有要紧的事!”“得嘞”

“拉晚儿”指晚上出车拉客。“有几个拉晚儿的,也停住脚胡扯。”

“车口儿”指停车候客的地方。“他把车拉到了西直门,城洞里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他的心凉了一些,可是还不肯认输,只要有口气,就还要设法去拉车。他拉着车在城里绕了一会儿,最后在一个车口儿上停住了。”

“嚼谷”指吃用。“他知道祥子的嚼谷一直很简单,能有口热乎的就不错了。”

诸多方言词汇

概括“京味儿”语言的妙处:

②老舍先生曾经谈到《骆驼祥子》的创作:“小说越接近结尾,我越来越不自觉地跳出来说话。”小恒整理了阅读笔记,请你帮他完善“理解式批注表”。

《骆驼祥子》中的理解式批注表

“作者的话”

通过语言文字品悟句子深意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是义人还是不义之人都可以得到雨水,看似公道,实则不公,因为雨并不会怜悯穷人,也不会惩罚不义之人。作者借雨水表达了对祥子的同情、对劳苦大众的怜悯,以及对不公社会的强烈不满。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明确作者“说话”的意图:表达自己对作品内容的思考,表明立场与感情倾向,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收秋

①“乡亲们,来村部集合,咱们收秋啦!”村部老槐树上的大喇叭里,响起了村支书山爹的声音。

②福爷是支部委员,听到大喇叭响,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打开房门,东方的晨曦,夹杂着柳树林里的鸟叫声一起扑面而来。福爷仰起头看天。朝霞打过来,落在门前的小河里,河中便有了金红色的波纹。

③简单收拾一番,福爷戴上草帽出了门。东西两丘夹南北平川,是家乡的地貌。一条由北向南的小河,从村前而过。小河岸边是垂柳,初秋下的柳树,变了颜色,绿中透黄。河西,沿堤排列的是新村的别墅群。别墅群后,一望无际的平田是甘蔗林。河东的沙土地,是蔬菜水果基地。甘蔗酿酒厂和蔬菜烘干厂就在河东平田中间。

④山爹领着村民们在河西剥甘蔗叶儿。

⑤河西的甘蔗林,长得一丈多高,粗壮的甘蔗被叶子包裹,秋风拂过,泛着绿波。甘蔗是不忙着收的,趁着刚刚来的秋天,是要晒的。剥开紧襄的叶儿,露出秆儿,让秆儿晒晒秋阳,吹吹秋风,落落秋霜,秆儿就更甜,汁水就更饱满,出糖率就更高。

⑥哄噗噗,一根根甘蔗叶儿被拽下。沙沙沙,拽下的甘蔗叶儿铺在地上,铺成绿油油的草原,铺成写给家乡的绿色诗篇。剥叶儿是力气活儿,粗中有细,需从根部剥向顶部,顶部留上五六片叶儿,得轻轻剥,慢慢撕。秆儿高的,还须踮起脚剥。秋阳高照,地如蒸笼,晶莹的汗水落入地上铺平的甘蔗叶儿里。

⑦小憩时,山爹挑几根粗壮的甘蔗扳倒,让大伙儿品秋。一截截秆儿,一咬,满唇白,再嚼,满口甜,乐得大伙儿的脸皱成一朵朵秋菊花,连声说:“好甜!”甘蔗是从南方引进的优良品种,乡亲们在家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着。

⑧甘蔗叶儿剥好,田野空荡了。地面是一片平静的绿浪,林立的甘蔗仿佛在秋风里哗哗啦啦地笑。

⑨那边,福爷领着村民们在河东的蔬菜水果基地里收秋。

⑩一个个大棚被揭开,秋阳下的蔬菜水果基地,就是家乡的一幅浪漫的油彩画。一串串的圣女果,绿的、黄的、红的,坠在枝叶间,大自然把秋天的色彩都涂抹给了它们。一簇一簇的火龙果叶子,仿佛绿色的瀑布,点缀着白的、黄的花儿,一个个咧开红嘴唇憨笑的火龙果藏在其间。

①辣椒园也不甘示弱,“朝天红”“线椒”“水果椒”挂在枝头。尖朝天、头向地的“朝天红”辣椒,一爪一爪地在枝头,闪烁着红晕,在秋风里起舞。“线椒”躲在枝叶中间,风吹来,摇来晃去。稀稀落落的几片叶子上,吊满一枚枚黄的、绿的、红的胖嘟嘟的“水果椒”。        ⑫乡亲们头戴草帽,轻轻地摘“朝天红”,放进篮子里。掐“线椒”的,满把满把地揪,满把满把的汁儿,把手指都染绿了。摘“水果椒”的,一次只能攥住一棵,一揪,整个秧儿都摇晃。摘下的辣椒,是要趁着秋阳晾晒的,巧手的村姑村嫂,把各色辣椒摊在地上,拼成一个大大的“丰”字,献给秋日的蓝天。

⑬母亲最爱吃“朝天红”辣椒,总爱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上“朝天红”,炒菜、做汤都要放。母亲说,生活中不能没有辣味,日子里有了辣味,生活就齐全了。我们最爱吃母亲做的“朝天红”捣蒜泥,放入豆瓣酱和五香粉,用热油一波,香味就被激发出来,蘸馍吃,辣到心底,也香到心底。

⑭秋在吹,秋阳在照。蔬菜水果基地边是一片荷塘。莲蓬饱满了,一个个莲蓬垂着头,微风里密密匝匝,仿佛在向秋天致意。还没开败的几朵莲花,躲在田旧的荷叶下,听水鸟在荷叶下唱歌,唱着秋天丰收的歌儿。

(选自2023年9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本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
(2) 本文环境描写极为突出,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3) 文章⑥-⑫段描绘了哪两个场面?
(4) 有人说文章第⑬段与标题无关,可以删去,请给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5) 阅读文章,分别概括文中参与收秋的“村民们”与“山爹”“福爷”这类村干部的人物形象。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每个人的四月天

①四月初,我一早起床,到小区南门外散步。风中氤氲着温润的甜香,这是春天花草生发的气息吧!

②返回公寓时,我被小区内的几林花树吸引,近前驻足观看,这可不正是西府海棠嘛!海棠素净淡雅的气质、亭亭玉立的形象与少女相投合。它没有扑鼻的香气,反倒能让人们潜心欣赏,这可能是文人墨客偏爱它的原因吧!苏轼的《海棠》诗构思顺精妙:“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③海棠树旁有一株桃树,颜色深红,可惜我没有在它开得最艳丽的时候来观赏。桃花花瓣因为失去了些水分,有些褶皱,不复当时绯红滋润的神采,但新生的桃叶却摇曳多姿、青绿润泽,向着春天尽情生长。

④一处单元门前有一个高大的紫藤架,架上渐次生出了许多穗状蓓蕾。从外形上看,紫藤的蓓蕾很像构树的花穗,但要致密得多,大得多,颜色也鲜亮得多。我憧憬着谷雨前紫藤花盛开的景象:串串倒悬,状如刺槐花,朵朵像紫色的蝴蝶,小鸟藏在其中鸣叫,姑娘们坐在紫藤架下小憩,真是“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⑤儿子学校栽种了大量海棠与樱桃树,到了春天,整个校园花团锦簇。有一年四月,我去接孩子,站在一株海棠树前,问旁边的少年这是什么花,他们只是尴尬地摆手讪笑。

⑥不知从何时起,孩子们逐渐丧失了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他们不认识花,不了解树。其实,大自然也是一所大学校,我们在其中生活、学习、工作,它给了我们栖息之地,也带给我们美的体验与愉悦。

⑦我不禁想起了故乡的四月里开得最欢的油菜花。油菜花的花期长,盛开时铺展连片,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如烈焰般气势逼人,摄人心魄。稍后开放的是刺槐花。刺槐开的花是一簇一簇的,单花状如蝴蝶,白色,穗穗倒挂,压弯了柔软的枝条。刺槐开花持续时间长,香气浓郁,沁人心脾,不仅受到人们的喜欢,也是蜜蜂的最爱。每当槐花盛开的时节,勤劳的蜜蜂成群结队穿梭其间,如精灵般翩跹起舞,嗡嗡的声音此起彼伏

⑧现在,城市、乡村都广种花树,遍植鲜花,各地有名目繁多的赏花节,有如潮的观光客,可惜很少看到青少年。大自然就是课堂,各种草木花卉都能启迪人、涵养人、教化人,我多么希望处于花季的少年们能像我们当年那样,从容地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以闲适恬淡的心态对待大自然。

⑨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韶华不负己。这是每个人的四月天,希望大家都能在花香中绽放最美的自己。

(选自2023年4月25日《齐鲁晚报》,有删改)

(1) 文章标题中的“四月天”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 文章描写了多种不同的植物,其中,海棠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你简要概括。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中引用苏轼的诗,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B. 文章第④段中写了作者眼前看到的紫藤花盛开的景象:串串倒悬,状如刺槐花。 C. 文章结尾段照应文章标题“每个人的四月天”,总结全文,升华主旨。 D. 本文描写细腻,语言典雅,读来让人如沐春风。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