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名著,完成选段小题

《红星照耀中国》节选

第二天一早,送我到周恩来司令部的就是列宁儿童团的一名团员。司令部是一座有着防御轰炸设施的小屋,四面环绕着许多一模一样的小屋。尽管他们身处战区,东线红军司令叶剑英就在他们中间,但农民们照常生活在那里。附近驻扎着的部队,似乎也并没有搅扰乡间的宁静。为了周恩来的脑袋,蒋介石悬赏八万元,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的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伏案在看电报。

周恩来在小炕桌前盘腿而坐,将许多无线电报搁到一边。据他说,这些电报大多数是东线红军各地驻军的报告,他们在对面山西省黄河沿岸一带行动。他开始为我拟定行程安排。写好后,他递给我,纸上列出了行程的各个项目,整个行程共计92天。

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旗》(选自《艾青诗选》)

鲜艳的红色的方布上/缀着金色的斧头镰刀被阳光浸浴着/被风吹拂着旗,庄严地飘荡着/在亚洲的广阔的土地上人类解放的信号/日世界崩塌的标记眼泪所栽培的欢笑/血所灌溉的花朵旗,欢喜地飘荡着/在中国的古老的土地上

(1) [认识名著]下面关于选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选文一通过简单朴实的细节描写生动而逼真地刻画出了人物形象,这也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富有文学色彩。 B.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一部纪实性报道作品,记录了作者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C. 选文二中诗歌每节的最后两句,句式一致,运用了复沓的手法,回环往复,具有音韵美。 D. 选文二出自《艾青诗选》,这部诗集主题鲜明,意象丰富,其中“土地”凝聚着诗人对大地深沉的爱,“太阳”表现了诗人对光明、希望的追求和向往。
(2) [分析意象]结合下面对“星”的分析,解读《艾青诗选》中的意象“旗”。

书目

《红星照耀中国》

《艾青诗选》

意象

意象评析

“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标题中,“星”可以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星, 指引着方向, 带来光明和希望。这个意象强调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核心作用和积极影响。

(3) [赏析手法]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选文二的诗歌,具体分析艾青诗歌的这一特点。
(4) [探究主题]好书我推荐,请结合示例,向同学们推荐《艾青诗选》。

书目

《红星照耀中国》

《艾青诗选》

推荐语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使西方入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考点】
作品的基本内容; 作品的艺术特色; 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红星照耀中国》; 《艾青诗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以下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回望历史,我们能记住的总是那些伟大或高光的时刻,光辉或悲壮的场景,英雄或传奇的人物,可歌或可泣的故事,却往往很难记住普普通通的平凡人。

五十方知母恩深

王健

①2022年,母亲永远地和我们离别了,走得那么从容安详,但也走得干脆决绝。

②我少时在家乡村小学读书,自10岁之后就到镇上、县上和省城读书。其实在村落里居留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是寒暑假呆在家里,后来就到深圳工作。回头想来,给我最深的支撑,就是母亲给我的一种富足感。

③从儿时起,记忆中母亲就是让我觉得最安全的人,我觉得母亲就是一片蓝天。有一次和母亲聊天,她说我那时大概有一岁多吧,我发高烧,外面又下着瓢泼大雨,父亲用竹编的箩筐挑着我到离家20多公里的镇医院治疗,担子的另一头装着一些杂物。小河的水已经漫过了桥面上的石墩,淹过了膝盖,急速流淌的浑黄洪水把他们冲得摇摇晃晃,倾盆的大雨模糊了视线,他们相互搀扶着踉踉跄跄渡过了河,把我送到镇上医院医治才让高烧的我缓过劲来,否则我就被烧残废了。母亲狠狠地说:“当时过河时就想,要么一起被冲到河里淹死,要么就和你父亲一起把你救过来!”

④母亲总是会想着给孩子们找些“磨嘴的”(零食)。干农活时,她也会和父亲有意地多开些荒地,或在田间地头多种一些甜杆(类似甘蔗)、蚕豆、黄豆、土豆、红薯等,自留山上也种上杏、桃、李、拐枣等。父母亲每年还都种西瓜、香瓜、羊角瓜等,让我们一年四季都有各种瓜果吃。在自家的瓜棚里睡觉,然后去地里摘瓜,放在大腿上砸开来吃,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母亲还专门和我一起到外婆家的后山上去摘各种野果、野柿子、野葡萄,印象最深的是她陪着我到一个叫石盘寺的山上,摘了各种白的、红的、圆的、扁的等各种野山楂,然后用担子挑回来,熟的马上给我们吃,把不熟的放在坛子里沤起来,等熟了再拿给我们吃。母亲还用山上的金缨子(老家叫蜂糖罐)来熬糖。熬糖时,我们如一群小虾米,紧紧地围着灶台,盯着那冒着泡的大锅,甜蜜蔓延在心间。过年前,母亲也用小麦芽熬糖,把爆米花、芝麻、枣子揉在一块捏成团子或是切成酥片,是最受客人们欢迎的。

⑤母亲不怕麻烦,她说:懒是过一天,勤快也是过一天,嘴巴都不糊弄好,人过着有什么意思。她一定让她的孩子们“总是有吃头”。那时候虽然家里很穷,没有钱,但我们姐弟总觉得家什么都有,从来不羡慕别人,反倒永远是别人家孩子羡慕的对象。

⑥那时候邻居间经常互相借米借油,母亲向别人家借米,从来把升子(一种木制容器)抹平,而还米的时候总是把升子堆得尖尖的直到装不下为止。她说别人帮过忙,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母亲喜欢招待客人,说多来客人无非是多拿一双筷子。那个时候从外地来讨饭的多,母亲每次都会把我们吃的热汤热饭端到院子外轻手轻脚地倒进别人钵子里。也有的人只讨米,不要饭,其实他们就是用讨的方式来赚钱。即使是这样的人,母亲也愿意送一些米给他们,而不把他们揭穿。她说:“别人能放下脸皮来讨要,肯定是有说不出的难处,我们也不缺这一点米。”

⑦母亲也常常告诫我们当正当人做正当事。她说“白天不做亏心事,晚上不怕鬼敲门”;她告诫我们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因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保持清醒,不能被人利用,因为“吃别人的嘴软,拿别人的手短”;要做到“饿死不偷盗,气死不告状”,平时生活中要“莫论人非,莫传小话”;穿着要干净整洁,即使穿补丁衣服也要洗得干干净净,因为“人穷水不穷”;她还要求我们小家庭做到“家和万事兴”。

⑧今年自己已过知天命之年,经历了一些事情,回头想来,心中满满充盈的都是对母亲的爱和无限的感恩。我写的《烟火乡村》散文集和那些关于家乡的文章,素材都来源于她出色的讲述,其实她才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我更多是一个记录者而已。

(节选自《红棉》2024年第1期,有删改)

(1) 母爱非凡,于平凡中见伟大。请概述文中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

①雨夜不顾危险送我就医→②→③→④

(2) 请从以下两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其语言的精妙之处。

①熬糖时,我们如一群小虾米,紧紧地围着灶台,盯着那冒着泡的大锅,甜蜜蔓延在心间。

②过年前,母亲也用小麦芽熬糖,把爆米花、芝麻、枣子揉在一块捏成团子或是切成酥片,是最受客人们欢迎的。

(3) 平凡中的非凡:结合文本,分析母亲那些令人动容的品格与形象。
(4) 文章结尾提道:“她才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我更多是一个记录者而已。”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 文中的母亲有很多朴素的教育理念,结合个人经历或感悟,谈谈你的母亲对你的影响。
(6) 【迁移】从《五十方知母恩深》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母爱的平凡与伟大。艾青的诗歌,亦以深情笔触与丰富意象,传递着爱与温暖的力量。

(1)艾青,原名蒋正涵,他的诗歌的中心意象是

(2)《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艾青使用的意象与其情感表达紧密结合。请指出至少两个具体意象,并阐述它们如何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链接材料】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

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节选自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理解

资料一

穆旦书评(节选)

①这本薄薄的诗集共包括九篇作品:《吹号者》,《出发》,《车过武胜关》,《除夕》,《街》,《梦》,《纵火》,《他死在第二次》,大多写在一九三九年春。以促成这本诗集的短短时期来说,我们不得不惊佩于诗人的创作力之丰盛。而从质上看来,在抗战以后新兴的诗坛上,这本薄薄的诗集又是怎样可珍贵的收获啊。

②作为一个土地的爱好者,诗人艾青所着意的,全是茁生于我们本土上的一切呻吟,痛苦,斗争,和希望。他的笔触范围很大,然而在他的任何一种生活的刻画里,我们都可以嗅到同一“土地的气息”。这一种气息正散发着香和温暖在他的每篇诗里。从这种气息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出来,这些诗行正是我们本土上的,而没有一个新诗人是比诗人艾青更“中国的”了。

③在《吹号者》一篇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艾青在怎样处理着他的题材:

现在他开始了,

站在蓝得透明的天穹的下面,

他开始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

吹送到角号里去,

——也夹带着织细的血丝么?

使角号由于感激

以清新的声响还给原野,

——他以对于丰美的黎明的倾慕

吹起了起身号,

声响流荡得多么辽远啊……

④把“央带着织细的血丝”的这一种痛楚,也融进了对于生命的光明面的赞美里,这是脆弱的情绪所能办得到的么?

⑤无疑地,诗人艾青是先有着真实的生活做背景,而后才提炼出这样的诗句来的。因为他知道这种痛楚的代价,他更欢欣于那跟着来的结果:

林子醒了

传出一阵阵鸟雀的喧吵,

河流醒了

召引着马群去饮水,

村野醒了

农妇匆忙地从堤岸上走过,

广场醒了

穿着灰事衣服的人群

从披着晨曦的破屋中出来

拥挤着又排列着……

⑥这是一幅图画。纯朴的,真实的图画。吹号者,出发,车过武胜关,除夕,纵火,几乎全是一幅一幅图画的组成。但它们不是涂着空想的色彩的图画,而是透着生活的,显得特别亲近,逼真。我们可以想见有许许多多疲弱的,病态的土地都随着抗战的到来而蓬勃起来了,它们正怎样拥挤着在诗人的头脑里,振奋他,推动他,使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用粗大的线条把它们表现出来,出发里那种清新的爱慕的歌唱,车过武胜关里那样高度的斗争的热情,和除夕里那擦过了一切艰苦的,胜利的信念,都会怎样地激动着在诗人的心里啊。这只能是以博大深厚的情绪,在复生的土地上,才能涂出来的真实的画面。

……

⑦诗人艾青曾提出了“诗的散文美”这一标帜。他批评着一个工友的句子说:“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也该是天才的诗人。这语言是生活的,然而却也是那么新鲜而单纯。”又说,“语言在我们的脑际萦绕最久的,也还是那些朴素的口语。”“……而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经过脂粉涂抹的颜色,充满了生的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诱惑了我们。”这些是对的。只要细细读一下这本诗集的读者,他就一定可以在诗人自己的诗句里找到这明证,那么,光就作者在诗里所采用的这种语言来说,他已经值得我们注意了。因为我们终于在枯涩呆板的标语口号,和贫血的堆砌的词藻当中,看到了第三条路创试的成功,而这是此后新诗唯一可以凭藉的路子。让我们像平日说话一样地吟出他的诗来吧,有谁不感到那里面单纯的,生动的,自然的节奏美的么?

⑧而这就比一切理论都更雄辩地说明了诗的语言所应采取的路线。

⑨概括地说,这本诗集不算是黑暗面的暴露,而是光明的鼓舞。从这本诗里我们可以认出,诗人艾青正是新生的中国里一员健壮的歌手,他的诗曾摇起你年轻的精力,鼓舞你更欢快地朝着工作,朝着斗争,朝着光明。

☆资料二

黎明(节选)

……

黎明

为了你的到来

我愿站在山坡上,

像欢迎

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

向你张开两臂——

因为你,

你有她的纯真的微笑

和那使我迷恋的草野的清芬。


我怀念那:

同着伙伴提了

到田堤上的豆棚下

采撷豆英的美好的时刻啊——

我常进到最密的草丛中去,

让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

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

这是自然给我的抚慰,

我将狂欢而跳跃……


但我却不愿

看见你罩上忧愁的面纱——

回我不能到田间去了,

也不能在街上奔跑——

一切都沉默着,

望着阴郁的雨滴徘徊在我的窗前

我会联想到:死亡,战争,

和人间一切的不幸……


……


我永不会绝望,

却只以燃烧着痛苦的嘴

问向东方:

“黎明怎不到来?”



而当我看见了你

……

我将带着呼唤

带着歌唱

投奔到你温煦的怀里。

1937年5月23日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谨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1937年12月

(1) 【资料整理】小语和小文整理资料内容,为它们添加了批注。请选出与原文不符的一项。(   ) A. 在监狱中,艾青写下了长诗《黎明》,描绘了北方人民的痛苦和哀怨,以“我”对黎明的感情来讴歌黎明,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黎明的渴望。 B. 资料一中有穆旦对艾青《吹号者》的诗歌评论,他认为这首诗是艾青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提炼创作出来的。 C. 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中,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D. 资料二呈现的是艾青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诗,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
(2) 【诗歌选择】根据艾青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意象,小语和小文选择了《黎明》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参赛。请你从诗歌意象的角度,结合已学内容,参考资料一和二说说他们这样选的理由。
(3) 【诗歌鉴赏】小语和小文在读《黎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两首诗时,觉得艾青的一些诗句太口语化、散文化,而后读到资料一中穆旦的评论(参见第7段划线句),细细琢磨之后,他们在诗句里找到了明证,小语写下了批注,小文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小语所选诗句:我怀念那:/同着伙伴提了蔑篮/到田堤上的豆棚下/采撷豆英的美好的时刻啊-/我常进到最密的草丛中去/让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这是自然给我的抚慰/我将狂欢而跳跃

小语的批注:诗句中运用了“提了”“到”“采”“最密”“溅满”这些口语化的词语鲜活地呈现了黎明到来之际“我”和小伙伴迎着露水采豆荚任凭泥浆溅满裤管的自由欢快的画面具有生活的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年代里朴素而美好的日常生活的怀念不刻意修饰的语言契合作者的情感。

小文所选诗句:那些被烽火所啮啃者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小文的批注:

(4) 小语发现,“雪”在诗文中经常出现。请你合相关内容和材料 , 说说【一】和【二】中的“雪”作用一样吗?说明理由

【一】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

【三】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的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活动。

——茅盾

(5) 【表演设计】在对“饥谨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这句进行朗读设计时,小语认为“颤抖”一词应重音重读,小文认为应重音轻读。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你的观点与理由:

(6) 为了增强朗诵的效果,小语替小文找了两幅图,作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课件背景。请你根据艾青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借助小贴士,选择一副合适的背景图并说明理由。

小贴士

素描,用木炭、铅笔、钢笔等工具,以线条的粗细轻重来描述物体的明暗深浅的单色画。速写,比素描更简练,往往用于捕捉瞬时的灵感,扼要而有力地展现有意义的画面。

油画,以厚涂、点彩、渲染等方式,通过光影与色彩的调度,在平面上展现立体空间的质感。

我选图,理由如下:

(7) 【家国之思】会后,同学小张却觉得和平幸福年代没有必要再朗诵这些苦难的诗歌。对此,你怎么看?请你从作品内容和情感上对小张进行劝说。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回答问题。

任务一:明确标准

(1)小组成员找到了教材中的相关表述,摘录如下,请据此制定评价表。

ㅤ教材摘录一:议论要言之有据

在使用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应该先确认事例是否真实可靠,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对原文,保证引述准确。

其次,使用材料还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记叙事件本身,而要通过概括叙述以及对论据的分析,建立起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使用道理论据,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发,注意内在的逻辑性。

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比如可以用历史事件、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道理论据。

ㅤㅤ教材摘录二:论证要合理

首先,论证是使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其次,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还要通过必要的分析、阐释,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联系。

再次,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之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

还要求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可以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也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论点与论据的匹配”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维度

论据的选择

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和①          

论据的使用

材料和观点是否②

材料是否根据需要进行概括、剪裁等处理

是否通过合理的论证方法来组织材料

◎任务二:辨析论据

(2)以下六则材料中,材料①________(填编号)明显不能与论点匹配,它适合论证“②________”(拟写一个观点)。

材料一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不要报酬。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匡衡成了一代大学问家。

材料二

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是一个90后浙江小伙,初入大学的他就开始制作机器人,没资金、没资源、没有任何支持,连工具都没有,他就找来手动钻头和一些边角料,没有打磨机器,他就在地上手动蹭,以至于双手非常粗糙。也是从那时起,他真正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所在,在擅长的方向上不断奔跑,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90后小伙的这只‘狗’火了,马斯克也点赞》)

材料四

全球经济的下行震荡,“脱钩断链”的持续威胁,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每个人、每个家庭。而“中国号”巨轮没有迟疑、没有停顿,始终按照既定节奏穿越周期,特别是今年,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中国经济展现出愈加旺盛的活力和势头,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浙江宣传新年献词《敬我不能,尽我所能》)

材料五

一群热爱汽车的人,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我们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都不会被吓倒。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冲出重围的关键。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依然坚定不移。不断开拓、不断成长、不断胜利,勇气,就是我们给这个时代最好的回应!

(雷军2024年度主题演讲《勇气》)

材料六

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

(周国平《成为你自己》)

◎任务三:使用论据

(3)经过讨论,小组成员们形成了演讲提纲,请你完成下表。

中心论点:面对困境,更要迎难而上

分论点

论据

论证结构图

a.直面困境,是个人蜕变的催化剂

材料一、①

b.拥抱困境,是团队成长的加速器

c.③

材料二、材料四

为了让论证合理,我选择结构图(A/B)来撰写我的演讲稿,理由是④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