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视频】 春节的来源 传说故事一: 舜继部落首领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传说故事二: 年兽传说 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奇怪的野兽,其生性凶残,每年春冬之交,常常出来伤害人畜和毁坏田园,闹得人心惶惶,人人惧怕。 当时,有些比较聪明勇敢的人,想出了一个巧妙之计:在院子架起木材堆,大门外摆着桌子,桌上放猪头、牛头、羊头、狗头和雄黄酒等。那个叫“年”的怪兽看见猪头、羊头等之后,立即赶来,张开血盆大口,想饱餐一顿。人们看见怪兽来了,马上点燃柴堆,敲起锣鼓,大放鞭炮,顿时火光冲天,锣鼓、鞭炮响声不绝,把怪兽吓得落荒而逃。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传说故事三: 祈福美好愿望 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初一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看做一岁之首,一年开始,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华人的一个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立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数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活动展板一】 春节的习俗 过年有放鞭炮(驱赶“年兽”以及瘟疫、希望新的一年平安健康)、贴春联(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年夜饭(讲究吉祥喜庆,希望新年能有好彩头)、祭祖(表示对先人的敬重和感恩,希望先祖能够保佑家人平安)、挂灯笼(以此营造出和睦喜庆的气氛,期待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守岁(“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等习俗。 
【活动展板二】 中国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举世同庆! 
第78届联合国大会于2023年12月22日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最为隆重、热闹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肤色、种族、信仰如何,人们都会停伦敦庆祝春节图片下脚步,围坐在一起,共度佳节。这就是春节的力量,它超越了国界,跨越了种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将春节定为联合国假日,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认可,更是对全球华人的祝福和关怀,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又一次高度认可,彰显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