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

☆资料一

穆旦书评(节选)

这本薄薄的诗集共包括九篇作品:《吹号者》,《出发》,《车过武胜关》,《除夕》,《街》,《梦》,《纵火》,《他死在第二次》,大多写在一九三九年春。以促成这本诗集的短短时期来说,我们不得不惊佩于诗人的创作力之丰盛。而从质上看来,在抗战以后新兴的诗坛上,这本薄薄的诗集又是怎样可珍贵的收获啊。

作为一个土地的爱好者,诗人艾青所着意的,全是茁生于我们本土上的一切呻吟,痛苦,斗争,和希望。他的笔触范围很大,然而在他的任何一种生活的刻画里,我们都可以嗅到同一“土地的气息”。这一种气息正散发着香和温暖在他的每篇诗里。从这种气息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出来,这些诗行正是我们本土上的,而没有一个新诗人是比诗人艾青更“中国的”了。

在《吹号者》一篇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艾青在怎样处理着他的题材:

现在他开始了,

站在蓝得透明的天穹的下面,

他开始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

吹送到角号里去,

——也夹带着织细的血丝么?

使角号由于感激

以清新的声响还给原野,

——他以对于丰美的黎明的倾慕

吹起了起身号,

声响流荡得多么辽远啊……

把“夹带着织细的血丝”的这一种痛楚,也融进了对于生命的光明面的赞美里,这是脆弱的情绪所能办得到的么?

无疑地,诗人艾青是先有着真实的生活做背景,而后才提炼出这样的诗句来的。因为他知道这种痛楚的代价,他更欢欣于那跟着来的结果:

林子醒了

传出一阵阵鸟雀的喧吵,

河流醒了

召引着马群去饮水,

村野醒了

农妇匆忙地从堤岸上走过,

广场醒了

穿着灰事衣服的人群

从披着晨曦的破屋中出来,

拥挤着又排列着……

这是一幅图画。纯朴的,真实的图画。吹号者,出发,车过武胜关,除夕,纵火,几乎全是一幅一幅图画的组成。但它们不是涂着空想的色彩的图画,而是透着生活的,显得特别亲近,逼真。我们可以想见有许许多多疲弱的,病态的土地都随着抗战的到来而蓬勃起来了,它们正怎样拥挤着在诗人的头脑里,振奋他,推动他,使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用粗大的线条把它们表现出来,出发里那种清新的爱幕的歌唱,车过武胜关里那样高度的斗争的热情,和除夕里那擦过了一切艰苦的,胜利的信念,都会怎样地激动着在诗人的心里啊。这只能是以博大深厚的情绪,在复生的土地上,才能涂出来的真实的画面。

……

诗人艾青曾提出了“诗的散文美”这一标帜。他批评着一个工友的句子说:“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也该是天才的诗人。这语言是生活的,然而却也是那么新鲜而单纯。”又说,“语言在我们的脑际萦绕最久的,也还是那些朴素的口语。”“……而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经过脂粉的涂抹颜色,充满了生的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透惑了我们。”这些是对的。只要细细读一下这本诗集的读者,他就一定可以在诗人自己的诗句里找到这明证,那么,光就作者在诗里所采用的这种语言来说,他已经值得我们注意了。因为我们终于在枯涩呆板的标语口号,和贫血的堆砌的词藻当中,看到了第三条路创试的成功,而这是此后新诗唯一可以凭藉的路子。让我们像平日说话一样地吟出他的诗来吧,有谁不感到那里面单纯的,生动的,自然的节奏美的么?

而这就比一切理论都更雄辩地说明了诗的语言所应采取的路线。

概括地说,这本诗集不算是黑暗面的暴露,而是光明的鼓舞。从这本诗里我们可以认出,诗人艾青正是新生的中国里一员健壮的歌手,他的诗曾摇起你年轻的精力,鼓舞你更欢快地朝着工作,朝着斗争,朝着光明。

☆资料二

黎明(节选)

……

黎明

为了你的到来

我愿站在山坡上,

像欢迎

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

向你张开两臂——

因为你,

你有她的纯真的微笑

和那使我迷恋的草野的清芬。

我怀念那:

同着伙伴提了篾篮

到田堤上的豆棚下

采撷豆荚的美好的时刻啊——

我常进到最密的草丛中去,

让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

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

这是自然给我的抚慰,

我将狂欢而跳跃……

但我却不愿

看见你罩上忧愁的面纱——

因我不能到田间去了,

也不能在街上奔跑——

一切都沉默着,

望着阴郁的雨滴徘徊在我的窗前

我会联想到:死亡,战争,

和人间一切的不幸……

……

我永不会绝望,

却只以燃烧着痛苦的嘴

问向东方:

“黎明怎不到来?”

而当我看见了你

……

我将带着呼唤

带着歌唱

投奔到你温煦的怀里。

1937年5月23日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谨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1937年12月

(1) 【资料整理】

小榕和小园整理资料内容,为它们添加了批注。请选出与原文不符的一项(    )

A. 在监狱中,艾青写下了长诗《黎明》,描绘了北方人民的痛苦和哀怨,以“我”对黎明的感情来讴歌黎明,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黎明的渴望。 B. 资料一中有穆旦对艾青《吹号者》的诗歌评论,他认为这首诗是艾青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提炼创作出来的。 C. 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中,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D. 资料二呈现的是艾青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诗,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
(2) 【诗歌选择】

根据艾青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意象,小榕和小园选择了《黎明》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参赛。请你从诗歌意象的角度,结合已学内容,参考资料一和二说说他们这样选的理由。

(3) 【诗歌鉴赏】

小榕和小园在读《黎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两首诗时,觉得艾青的一些诗句太口语化、散文化,而后读到资料一中穆旦的评论(参见第7段划线句),细细琢磨之后,他们在诗句里找到了明证,小榕写下了批注,小园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小榕所选诗句:我怀念那:/同着伙伴提了蔑篮/到田堤上的豆棚下/采撷豆荚的美好的时刻啊——/我常进到最密的草丛中去/让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这是自然给我的抚慰/我将狂欢而跳跃

小榕的批注:诗句中运用了“提了”“到”“采”“最密”“溅满”这些口语化的词语,鲜活地呈现了黎明到来之际,“我”和小伙伴迎着露水采豆荚,任凭泥浆溅满裤管的自由欢快的画面,具有生的气息。表达乐作者对和平年代里朴素而美好的日常生活的怀念,不刻意修饰的语言,契合作者的情感。

小园所选诗句:那些被烽火所啮啃者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小园的批注:

(4) 【表演设计】

在对“饥谨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这句进行朗读设计时,小榕认为“颤抖”一词应重音重读,小园认为应重音轻读。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你的观点与理由:

(5) 为了增强朗诵的效果,小榕替小园找了两幅图,作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课件背景。请你根据艾青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借助小贴士,帮小园选择一副合适的背景图并说明理由。

小贴士

素描,用木炭、铅笔、钢笔等工具,以线条的粗细轻重来描述物体的明暗深浅的单色画。速写,比素描更简练,往往用于捕捉瞬时的灵感,扼要而有力地展现有意义的画面。

油画,以厚涂、点彩、渲染等方式,通过光影与色彩的调度,在平面上展现立体空间的质感。

(6) 小榕和小园在参加朗诵会之前,同学们提了一些上台朗诵的建议。下列哪位同学的建议是不合理的。(    )(填序号)

同学A:精神要饱满,姿态大方,服装整洁,衣着得体,要与诗歌内容相协调。建议穿中山装,这样符合当时抗战的时代背景。

同学B: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建议以新闻播音员为标准,沉重严肃地朗诵《黎明》。

同学C:能通过表情和动作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反映诗歌内涵。如《黎明》中当读到“向你张开两臂”时,可做一个双手打开的动作,表达迎接黎明时的欢欣。

同学D:配乐要能表达诗歌的情感,比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可以选用低浑深沉的乐曲。

(7) 【复盘反思】

小榕小园在艾青诗歌朗诵会中荣获一等奖,请你回顾以上筹备和参赛过程,帮助他们总结两条获奖经验。

【考点】
把握现代诗歌主题; 体会现代诗歌意象; 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品味现代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 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回答问题。

任务一:明确标准

(1)小组成员找到了教材中的相关表述,摘录如下,请据此制定评价表。

ㅤ教材摘录一:议论要言之有据

在使用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应该先确认事例是否真实可靠,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对原文,保证引述准确。

其次,使用材料还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记叙事件本身,而要通过概括叙述以及对论据的分析,建立起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使用道理论据,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发,注意内在的逻辑性。

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比如可以用历史事件、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道理论据。

ㅤㅤ教材摘录二:论证要合理

首先,论证是使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其次,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还要通过必要的分析、阐释,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联系。

再次,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之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

还要求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可以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也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论点与论据的匹配”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维度

论据的选择

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和①          

论据的使用

材料和观点是否②

材料是否根据需要进行概括、剪裁等处理

是否通过合理的论证方法来组织材料

◎任务二:辨析论据

(2)以下六则材料中,材料①________(填编号)明显不能与论点匹配,它适合论证“②________”(拟写一个观点)。

材料一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不要报酬。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匡衡成了一代大学问家。

材料二

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是一个90后浙江小伙,初入大学的他就开始制作机器人,没资金、没资源、没有任何支持,连工具都没有,他就找来手动钻头和一些边角料,没有打磨机器,他就在地上手动蹭,以至于双手非常粗糙。也是从那时起,他真正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所在,在擅长的方向上不断奔跑,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90后小伙的这只‘狗’火了,马斯克也点赞》)

材料四

全球经济的下行震荡,“脱钩断链”的持续威胁,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每个人、每个家庭。而“中国号”巨轮没有迟疑、没有停顿,始终按照既定节奏穿越周期,特别是今年,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中国经济展现出愈加旺盛的活力和势头,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浙江宣传新年献词《敬我不能,尽我所能》)

材料五

一群热爱汽车的人,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我们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都不会被吓倒。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冲出重围的关键。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依然坚定不移。不断开拓、不断成长、不断胜利,勇气,就是我们给这个时代最好的回应!

(雷军2024年度主题演讲《勇气》)

材料六

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

(周国平《成为你自己》)

◎任务三:使用论据

(3)经过讨论,小组成员们形成了演讲提纲,请你完成下表。

中心论点:面对困境,更要迎难而上

分论点

论据

论证结构图

a.直面困境,是个人蜕变的催化剂

材料一、①

b.拥抱困境,是团队成长的加速器

c.③

材料二、材料四

为了让论证合理,我选择结构图(A/B)来撰写我的演讲稿,理由是④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三岁前的事,记不起来了

①为什么三岁前发生的事,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前不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爱德华·莫泽发布了一个对有趣的幼年健忘现象的科普视频,引发网友关注。

②幼年健忘现象是指人们很难提取三四岁之前的记忆,尤其是与自身经历相关的自我体验型记忆。为何三岁以前的记忆会丢失?科学家从脑科学角度给出了解释。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有些对记忆形成十分重要的大脑区域,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发育,比如对储存记忆、巩固记忆、重新编码新记忆都很重要的脑功能区——海马体,它会在生命最初的三四年里快速发育,整合来自感官的信息,判断哪些信息需要被记住。

③幼年人类和动物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此时神经元的数目会不断增加,神经元之间的环路也不断发生变化,当新的神经环路改变了旧有的神经环路时,之前神经环路上存储的记忆就有可能被改变或消除,因而幼年记忆就很难存储。因此,大脑本身发育不成熟是幼年健忘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除脑科学领域外,其他学科的科研人员也解释过“三岁健忘”现象。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很多记忆都需要借助语言来组织、存储、提取和分享。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可能以非言语的方式记忆事件、这使得他们成年后难以通过语言检索和回忆起这些记忆。从心理认知角度来讲,人存储记忆还需要借助认知技能的发展,自我意识和时间感的发展可能与记忆保持有关。在某些心理发展阶段之前,婴幼儿没有稳定的自我概念或时间概念,这会影响他们记忆事情,不利于记忆存储。

⑤那么,对幼年人类来说,什么容易被记住?科学家解释说,创伤事件对人类成长有比较大的影响,容易被记住;能激起强烈情感的记忆也容易被保留。强烈情感会增强记忆的强度和持久性,这跟大脑中掌管情感的脑区——杏仁核有关。杏仁核脑区通过调节海马体的活动来强化强烈情感的回忆,创伤性经历由此被长久地保存在长时记忆中,形成长期记忆后,大脑会进行“分布式存储”记忆片段。海马体就像一个搜索引擎,或者说它是一个图书管理员,当我们想提取某段记忆时,海马体会帮我们搜索和提取;对印象深刻记忆地提取,速度比电脑还要快。

⑥但是,记忆是不可靠的。我们小时候背课文,就经常容易出错;回忆某段经历时,也常有细节偏差。科学家解释,这和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方式有关。我们对同一事件不同方面的记忆会被储存在脑内不同部位。当我们试图回忆这个事件时,海马体会将与其有关的记忆片段都提取出来,而后我们的大脑把这些不同部分重新拼接到一起。任何一点点信息的缺失、大脑都会自动去填补相关内容。这个过程完全是无意识进行的,经常会发生错误,如果想记得牢、就要一遍遍反复记忆。重复记忆可以加强与这段记忆相关的神经回路,进而形成相对牢固的记忆。

⑦目前我们用仪器还不能直接提取一段记忆,但在未来,提取、删改、植入记忆都是有可能实现的。我们可能通过仪器为自己删除一些痛苦的体验记忆,甚至植入一些美好记忆,进而让自己变得更积极,也更有动力创造美好经历,这是一件很有想象空间的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 阅读选文,请概括幼年健忘的原因有哪些?
(2) 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如果未来植入记忆的技术能够突破,你会有怎样的创造?写一段文字进行描述。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