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满目青山有新姿

牛旭斌

①黄家山是黄土高原上别具乡韵的一座村庄。庄在山上。过去,风一吹,秃秃的黄土坡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满山的黄土地里,基本只种粮食,收成差。现在种得最多的是核桃、药材,还养蜜蜂,养牛羊。

②去黄家山的半路上,青青小麦拔节生长,雪白梨花缤纷一地,满野的核桃树抽芽,开花,坐果,春光芳菲又明丽。

③雨后墒饱,山里人趁机铺地膜,种玉米。阡陌间,地气回暖,水渠叮咚,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园子里,几十名妇女躬腰蹲身,在移栽万寿菊。她们从二月初就开始整地、薅草,育苗、耘苗。一株株菊苗被整齐移栽进田垄,然后扶正,壅土,压实,浇水。那葱嫩的秧苗,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赛过春风十里的画图。

④黄家山曾经黄土冒烟,雨阻雪封,祖祖辈辈上山下山都穿林而过,年轻人又大多外出打工,村庄一度荒凉寂寞,修路的事更是提都甭提。后来,县里的工程队来了,他们实地勘测,群众们自发投劳,背石背砂,先垫平泥泞坑洼,再砌筑桥涵护坡。为了不砍树、不炸山,路顺着草坡弯绕进村。若是挖掉一棵小树,也要栽回林里。半年后,这条从河谷钻进沟岔、又穿溪爬坡的路,旋转着上了村梁。

⑤条条大路连通山前岭后,太阳能路灯在夜里为行人照亮。告别烂泥路后,乡亲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但户户接通自来水的事情办起来确实愁人。人在高山上,水在山谷里。找寻到旺盛水源后,挖渠铺埋管网,建设提灌,引水上山。通水那天,人们把水桶举过头顶,把扁担挂起,掬起水花捧在掌心,脸上充满喜悦,燃起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⑥盘过山腰,一座古村映入眼帘。山坳的院落里,欢声笑语。有黄姓人家在娶媳妇、办酒席,果盘瓜子,菜碟丰盛,酒香满院。两个年轻人用手机直播婚礼民俗,主人家为送亲的小孩们派发红包。新郎新娘自由恋爱,他们放弃异乡的工作,回到家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⑦盘到山顶,似乎离天更近,感觉能把流云拥揽入怀。成县机场的航班,不时从这片旷野飞越,机声轰隆作响,机翼闪烁银光。坐飞机从高空看黄家山,只见深谷幽幽,山山披绿,林海茫茫。

⑧一座山的春意盎然,离不开村里来的帮扶队。青瓦白墙的是新房,黄绿相间的是田园,沿途怒放的是樱花。驻村帮扶队进村时,正是黄家山人盘腿暖炕的时节,山中白雪皑皑。他们迎着风雪,挨家挨户走访,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乡亲们难在哪儿。他们向村组干部和老人们请教前人曾经尝试过哪些生计,摸准脉后,又盘算乡亲们缺些啥。起早贪黑种药材、搞养殖、卖山货,走家进户拆危房、改厨灶、建厕所,种菜园、栽果树,带着乡亲们把生活领到温煦的春天里。

⑨帮扶队有位小杜,是一家菌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大学毕业的他,从城市返回家乡后,建起了山里第一座木耳大棚。许多人跑来看,摆着手不相信他能种出木耳。经过三年努力,如今七座大棚里,密密麻麻的菌棒已经点种。这些黑木耳、玉木耳,正纷纷探出软乎乎的小耳朵。他帮带过的上百户贫困人家中,有不少人学会了种木耳。他全程无偿服务,最后把各家各户的木耳照单回收。尝到甜头的乡亲,团结起更多亲邻纷纷种起了木耳。他今年扩建了加工生产线,通过一年两茬的春耳秋耳,就能让不少人稳稳当当奔小康。

⑩青泥河、羊八河涓涓流淌。山里人依托四季山花,办起蜂蜜加工厂。油用牡丹、药用芍药正次第盛开,山谷变成了花海。一度以挖药、砍树、狩猎为生的山里人,走上了新时代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⑪离开黄家山时,蓝莹莹的天边,山坡潮润,一片片花海,美极了。春天从山河醒绿的泥土里抽芽,春天从汽车奔跑的大路上山,春天把孩童的风筝放飞,春天让半开的群花烂漫……草莓园吸引着游人采摘,开心农场的柴火鸡正炖得烂香,农家客栈刚刚又住进一车游人,压弯枝头的满树樱桃由翠变红。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的黄家山自然环境恶劣,山里人只以种粮食为生,没有其他的谋生途径,收入也单一。 B. 第④段,“若是挖掉一棵小树,也要栽回林里”说明村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 C. 第⑥段,新郎新娘“回到家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上文“田间地头热火朝天”景象相呼应。 D. 通过此行,作者领悟到,每一寸田土,都孕育葱茏,一座座青山就是一座座养人的金山银山。
(2) 文章第④⑤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任选一句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起早贪黑种药材、搞养殖、卖山货,走家进户拆危房、改厨灶、建厕所,种菜园、果树,带着乡亲们把生活领到温煦的春天里(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句子)

②春天从山河醒绿的泥土里抽芽,春天从汽车奔跑的大路上山,春天把孩童的风筝放飞,春天让半开的群花烂漫。(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4)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标题中“新姿”的寓意。
【考点】
记叙性散文;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爸爸面

莫先春

①那一年,我去云镇独孤村西山口小学支教。那里地处偏僻,教室四面透风,全校只有三个班,一百多个学生,孩子们的父母几乎都出去打工了。大部分孩子都是念书到十几岁,然后像父母一样去打工。

②第一次上课,刚推开教室门,一只皮球从门缝间掉下来,砸到我头上。我刚想发火,但看到孩子们或低头害怕,或捂嘴窃喜的表情,我突然改了主意。我笑着说:“是谁这么好心送老师皮球?”说完我捡起球,熟练地上抛下接,用手指顶着球转……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③班上有个叫二蛋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却是班上的孩子王。据说他们用类似的方法气走了好几个老师。我没和他们计较,课余跟孩子们玩“老鹰抓小鸡”,带他们去小溪里捉螃蟹,还有打球等。很快,我和大家打成了一片,只有二蛋几个孩子,无论我怎样友好,他们都保持着戒心,离我远远的。

④长夜无事,我想起以前在乐至老家时,爸爸常给我做的资中兔儿面,面条筋道爽口、兔肉满口留香,红白绿相间,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因为面里饱含着父亲对我无私的爱。我决定自己尝试着做兔儿面。

⑤一天清晨,我正在宿舍吃着兔儿面,突然一个孩子从门外探出小脑袋,呆呆地望着我,小嘴张得圆圆的。我一看是二蛋,忙招呼他进来,他却一溜烟地跑了。

⑥乡下的冬天很冷,教室窗户没有玻璃,风从四面灌进来,孩子们写字的小手经常冻得通红。我想,要是孩子们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兔儿面,该多好呀!第二天,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宣布:“孩子们,从本学期起,表现优秀的孩子,除了物质奖励外,还有机会吃上我亲手做的兔儿面。”

⑦“哇,老师亲自做的面,一定很好吃!吃了兔儿面,会不会又蹦又跳的?”孩子们愉快地交谈着、讨论着。为了吃上兔儿面,孩子们都暗暗较上了劲。到了期末,孩子们的成绩都有了大幅提升。按照承诺,五名表现优秀的学生都吃到了一碗我做的兔儿面。

⑧之后每学期,我都给表现优秀的学生每人发一张兔儿面就餐小卡片,上面写着他们各自的味道:品学兼优味、体育明星味、乐于助人味……我注意到二蛋的成绩虽然还是倒数几名,但总分上升了不少,于是我特地奖给他一个“进步达人味”小卡片。

⑨那日,我照例开始做兔儿面……下午六点多钟,孩子们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鸟,早早来到我的宿舍。我招呼孩子们坐下,为每个人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兔儿面。

⑩“哇,真香!”“呀,真好吃!”孩子们赞不绝口,热气从他们头上冒出来,映红了他们的小脸蛋。有两个孩子,不知道是辣的还是感动的,脸上竟挂着泪珠。突然,二蛋握着筷子的手停了下来,看着桌上的就餐小卡片发呆。“怎么了二蛋,不好吃吗?”“好吃,这是我长这么大,吃过的最好吃的面!”二蛋握着“进步达人味”小卡片,犹豫着说:“老师,您的面让我想起爸爸做的面。”

只见二蛋突然低下头,眼睛里汪满眼泪,但他使劲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哭出来,全然不是平时调皮捣蛋的样子。其他孩子也纷纷停止了吃面,全都沉默着。

⑫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好。我这才想起,二蛋的爸爸几年前因车祸去世,听说他爸爸生前经常给二蛋做各种美味的面。

⑬好久,一个孩子打破沉默说:“老师,我们的爸爸都出去打工了,您陪我们的时间比爸爸还要多,我们能叫您爸爸吗?”“是呀,老师,您太好了,我们都想叫您爸爸!”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同意,孩子们!”我激动地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老师爸爸,兔儿面就是爸爸面!”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

⑭支教三年,我先后做了三十多份爸爸面,未婚的我,成了三十多个孩子的老师爸爸。班上几乎所有孩子都吃到了“爸爸面”。

⑮十几年后的今天,二蛋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老板,他捐资三百多万元,将西山口小学建成了云镇最好的小学。据说,当年吃过“爸爸面”的孩子,个个都有了出息。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3年第07期,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皮球砸到“我”头上,“我”没有发火却用手指顶着球转,表明“我”富有教育智慧。 B. 结合全文来看,“我”给学生们做兔儿面的主要原因是面里饱含着父亲对“我”无私的爱。 C. 第⑥段“教室窗户没有玻璃,风从四面灌进来”与首段“教室四面透风”照应。 D.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感情提供了方便。
(2) 阅读全文,补全小说的故事情节。

“我”的行为

二蛋的变化

二蛋导演恶作剧

课余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用兔儿面激励孩子们学习

二蛋想起爸爸做的面

让班上孩子都吃上了爸爸面

二蛋成为老板捐资建校

(3)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只见二蛋突然低下头,眼睛里汪满眼泪,但他使劲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哭出来,全然不是平时调皮捣蛋的样子。

(4) 请在第⑨段的省略号处补写几句话,描绘一下“我”做兔儿面的场景。(100字左右)
(5) 小说标题“爸爸面”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少年的涅槃

陈义怀

①涂干西蹑手蹑脚下了床,踮着脚尖从墙边取下遮掩在斗篷后面的包袱挎到肩上,再移到门后一点点摇动着拉开了门栓。牛圈里父亲高低起伏的鼾声中央杂着牛的反刍和喷鼻声,他掏出一张揉得有些皱巴的纸,想把“父亲大人亲启”几个字抹平顺些。泪水忽地涌出来,他扯起衣袖抹了一把,把纸片从牛圈门缝中塞了进去,决然转身走了。

②打涂干西记事起,一天到晚总有干不完的活。父亲说穷人兴家只有八个字: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父亲的节约到了可笑甚至可悲的地步:煤油灯的灯芯挑到最短,燃一粒黄豆大的光;碗里的饭是一颗不能剩的,掉到地上的也要捡起来吃了。父亲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涂干西。可涂干西隐约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要活出另一个样子。一不听话,父亲就收拾他,武器五花八门。涂干西眼里,父亲吝啬、刻薄、蛮不讲理,如一座山横在他渐渐长大的心上,像一只老虎拦住他的去路。一个日益强烈的念头攫住了他:要跨越父亲这座山。有时也有些可怕的想法掠过:夺过父亲手里的棍子,然后狠狠地......等他睡着时,抓起烟管劈头盖脸地......要不,他牵牛时,在前面突然挥动一块红布......当然,这只是孩子一时愤激的思绪,从没付诸实施。昨天父子间那场惊动了全村的冲突,使十五岁的涂干西下决心要去走自己的路。他要去县城找活干,哪怕做苦力也行。

③秋日的太阳还有几分热力。一个瘦小的妇女正埋头捡拾地里的落穗,那身影和总在父亲的拳头棍棒下护着他的母亲有几分相似。他眼里一热,手中的棍子在地上狠狠地点点戳戳。还是回去吧,认个错,委曲求全......不行,连这点狠心都没有还能成什么事?他抬脚踢飞一块石子,惊得路边林子里一群鸟雀尖叫着扑棱棱飞向天空。

④天很暗了,涂干西心里阵阵发麻。划燃随身带着的火柴,跳动的火苗中,隐约可见坡地上散着几根白骨。他一声尖叫,一个箭步跳下坡坎,重重摔在地上。四周树叶摇响,像在齐声嘲笑。涂干西又气又恼,手里的棍子狠狠在地上戳了戳,宣战似的说,老子今天就睡这儿了!结果这晚涂干西睡得出奇地好。他陡然明白了,没有杂念和恐惧,就什么也不怕了。

⑤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刚蜕了皮的蛇,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第二天在期待和兴奋中很快过去,星星点点的雨滴开始落下,涂干西有些着急,他意识到自己走错路了。雨越来越密,间杂着隐隐的雷声。涂干西只得抓着崖畔垂下的一段蛇藤爬到了山腰的一处洞穴,刚安顿下,他就闻到了一股骚臭味,地上还有爪印和干结的粪便。这是闯到谁家里来了啊,他有些犹豫。可雨瞬间就大了,雷也越来越近。涂干西心里一横,就这了!

⑥半夜,一阵凄厉的嚎叫越来越近,猛然睁开眼,黑暗中两双绿幽幽的眼睛逼视着他。涂干西毛发直竖,顺手抓起棍子,弓身死死抵住岩壁。两个家伙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朝他扑来,涂干西下意识把棍子横着一挡,一只家伙前爪就搭在棍子上,涂干西全力甩推,那家伙跌撞在岩壁上发出一声哀嚎。涂干西感觉有什么东西嵌进了腿里,一只脚猛踹出去,抡起棍子一阵猛击,另一只哀哀呻吟着倒在地上。他迅速抓起一块石头朝先前那只砸下去,一声惨叫后,洞穴里只回响着涂干西扑通扑通的心跳。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借着月光,他看见两头还未成年的狼横躺在地上。

⑦涂干西扯了一布条缠在腿上,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出了洞穴。山风吹起他浓密的头发,他的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了。这会儿他有些想家了,甚至不怎么怨恨父亲了。可家的方向已分辨不清,城里的路也找不到。他不丧气,也不后悔,内心有一种莫名的东西正恣意生长,丰盈着他扩展着他。

⑧晌午,一粒黑点从山脚下慢慢爬上来,原来是走村串户的一个卖货老头儿。了解情况后,老头儿从担子里掏了一包药粉给涂干西敷腿上的伤。涂干西问,到县城还有多远?还有四五十里地呢。走了两三天,我还没有走出十里路啊,我感觉自己走了好远呢!涂干西看着头发苍白的老头儿,突然想到父亲,他的鼻子一阵酸楚......

⑨回到家时,涂干西觉得似乎一下子过去了十年八年。爹正在给牛喂苹料,听到动静转过身来,手里的一抱草滑落到地上。才两三天,爹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以前那个凶悍凌厉的父亲消失了,他的眼睛红通通的,满是哀伤。涂干西突然单膝跪地,爹,孩子错了!他看着父亲,就像看着一个老去的孩子。那一刻,他清晰地感到自己已跨越了父亲这座山。

(选自2021.2.27《西安晚报》,有删改)

(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写了涂干西不满父亲的教育方式而离家出走的故事。首段刻画了一个心中填满愤怒的主人公,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章多次写到雨,如第⑤段中的“雨越来越密,问杂着隐隐的雷声”这一句,表明雨水了冲刷涂干西内心的不快,此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离家出走后畅快的心理,推动了情节发展。 C. 第③段中通过对狼的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两头狼的凶残。同时从数量上把两头狼和涂干西一人形成对比,印证了那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 D. 第⑧段中因为卖货老头儿给一包药粉治疗腿上的伤,让涂干西想起自己的父亲其实也如这位老人一样关爱自己,此处为下文涂干西态度的转变做了铺垫。 E. 第⑨段中“草滑落到地上”写出了父亲听到儿子的动静后想狠狠教训他的心理,只是此时不好发泄,强压着愤怒导致“草滑落到地上”。
(2) 【分析鉴赏】小信同学在朗读第②段中划线句子时,对下面的加点词语进行重读,请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父亲的节约到了可笑甚至可悲的地步:煤油灯的灯芯挑到最短,燃一粒黄豆大的光;碗里的饭是一颗不能剩的,掉到地上的也要捡起来吃了。”

(3) 【主题探究】请结合文章内容、主旨分析本文的标题“少年的涅槃”的多重意蕴。
(4) 【表述表达】有人说,涂干西的出走是值得的。也有人说,他的出走是危险的。请你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他这次曲折经历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诗意现代,探寻时代诗音

我的游荡

李娟

①所有雨过天晴的时刻里,天空像舞台的幕布一样华美,我的心像盛大的演出一般激动。我沿一碧万顷的斜坡慢慢上升,视野尽头的爬山松也慢慢延展。突然回头,满山谷绿意灿烂,最低最深之处蓄满了黄金……水流边的马群深深静止着。视野中,羊道是唯一的生命,只有它们是“活”的,在对面斜坡上不时地束合分岔,宽广漫延。

②而不远处的另一座山头,小伙子斯马胡力静静地侧骑在马上,深深凝视着同一个山谷,又似乎漫不经心。我看了又看,不知羊群在哪里。但他一点也不着急,似乎早已知道这世上没有什么可以丢失。他长时间凝视着山谷底端的某一处,那一处的马群长时间地静止在沉甸甸的绿色中,羊道如胸膛的起伏般律动……这悠长得快要令人哭泣的情景……

③我不知该继续向前行走,还是等待这一切的结束。这时,前方山路起伏处突然并排出现三个骑马人,并且突然就迫近到了眼前……看着我,三人都笑了,齐刷刷三口白牙。

④当我的照相机没坏的时候,每次出门散步总会挂在脖子上。如果路上遇到牧人,他也许会勒停马儿,请求我为他拍照。那时的我,总会比他更高兴。我端起相机,等着他整理衣襟,扶正帽子,然后肃容看向镜头。

⑤除非被要求,我很少主动掏出相机给人照相。最开始是怕自己无礼,怕打扰了他们。后来则是有所期待——期待能得到更柔和的沟通,期待最最适合端起相机的、毫不生硬的一个契机。

⑥我不知道自己对着他们按下快门的行为是如何被理解的。我给他们照相,然后与他们告别。山野浩荡,从此缘分结束,再不见面。我得到的是一些瞬间的影像,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呢?分别的时候,他们谁也不曾这么说:“照片洗出来后送给我一张吧?”他们只说:“谢谢。”似乎“照相”这一行为的本身就是所得的全部了。“照相”是契机,令我们所得稍多。否则的话,这样的相逢还能承载些什么呢,往往互相问候过就再无话可说了。两人沉默相向,只能说:“好吧,再见!”……可是,我们明明都心怀期待,都想更亲近一些。

⑦总是没有人,总是没有目的,总是时间还早。走在寂静的森林里,脚下的隐约小径因为是有人走过的痕迹而显得无比神秘。似乎走过这条路的所有人的面孔都恍恍惚惚地闪动在意识里,他们遥远的想法在路过的黑暗中沉浮,林木重重,越走越哀伤似的,尤其总是一个人,只有一个人……说不清道不明地难受。

⑧而走在开阔地带的阳光中又是另一种孤独。在晴朗的正午时分,明日高悬,四处明晃晃的。我的影子却很奇怪地伏在脚边。之所以觉得它奇怪,是因为世界这么明亮,它怎么能做到如此顽固地阴暗着呢?远山,树林,甚至是路过的石头的阴影都淡了,虚茫茫的,浮在空气中,晃在风里,怎么也沉不到地上。甚至那些阴影还在恍恍惚惚地闪着自己的光。只有我的影子是纯黑色的,掘地三尺也仍是黑的,界线分明地黑着,与世界截然断裂开来。更让人不安的是,我动它也动,我不动它就不动了。想想看,它是我造成的。我身体里有着怎样沉重深厚的事物和想法,才会投下这么暗的影子……

携着这样的影子走在这样光明万里的天地间,就像是举着火把走在茫茫深夜里。“目标太大”,世界永远只在我对面。

⑩微雨的时光又湿又绿。阴云沉沉,世界却并不黯淡。相反,比起在通彻的阳光中,阴天里的世界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满目的绿意也更加鲜艳生动。阴天里的红色花也比平时更红,河水也更清澈锐利。

⑪下雨时,当阴云密布的天空破开一个洞口,阳光会如火山熔浆一样从那里涌出来,强有力地穿透雨幕,做梦一样在群山间投下金光耀眼的光斑

⑫而一半阴云密布一半阳光灿烂的天空,更是一个巨大的梦境。世界的左边沉浸在梦中,右边刚从梦中醒来。

⑬而我脚下的路,恰从这世界正中间通过,像是天地大梦中唯一清醒的事物。我稳当当地走在路上。这里是大陆的腹心,是地球上离大海最遥远的地方。亚洲和欧洲在这里相遇,这是东方的西方,西方的东方……但是在这里,真正属于我的世界只有脚下的小路那么宽。我一步也不会离开这条路。我从不曾需要多么宽阔的通道,能侧身而过就足够了。像鸟在天空侧身飞翔,鱼在大海里侧身遨游。我从来不曾渴望过全部的世界。我只是经过这个世界,去向唯一的一个小小的所在。我只依赖熟知的事物而生活,我心有牵挂,不想迷路,不想回不了家。我在山野里,游荡在节制之中。但已经感到足够的自由。

(选自《深山夏牧场》,有删改)

【链接材料】

李娟的散文有一种乐观豁达的游牧精神。她的文字独具性灵,透明而慧黠,边疆生活在她的笔下充满跳荡的生机和诗意。 ——鲁迅文学奖授奖词

她的文字,若是追根寻源可以找到游牧文学的特色。我能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自己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她笔下的贫穷、死亡、疾病、灾难,呈现出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字的高贵。 ——作家刘亮程评

(1) 阅读文章,梳理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时空:沿斜坡攀升 → 在寂静的森林里 → (②) → 微雨开阔处 → 云破日出时

色彩:(①)万物在黑暗中浮沉影子纯黑色色彩鲜艳生动 (③)

(2) 联系上下文,根据提示,赏析下面句子。

①携着这样的影子走在这样光明万里的天地间,就像是举着火把走在茫茫深夜里。(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句子)

②阳光会如火山熔浆一样从那里涌出来,强有力地穿透雨幕,做梦一样在群山间投下金.....

光耀眼的光斑。(请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 本文色彩明丽,但从第⑧段起突然转为纯黑色,初看不合常理,实则意蕴独特。请联系全文,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阐述你的看法。
(4) 联系个人生活经验及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我在山野里,游荡在节制之中。但已经感到足够的自由”这两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