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寒风吹彻

刘亮程

①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②我围抱火炉,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③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④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⑤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个夜晚开始的。

⑥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⑦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

⑧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侵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⑨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

⑩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 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⑪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⑫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

⑬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⑭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⑮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

⑯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⑰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 靠什么去留住? 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 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 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

⑱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1) 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寒风”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刘亮程有他特有的文学语言,内蕴丰富。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②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3) 刘亮程笔下的景象常和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试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4) 文章为什么以“三十岁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感受、分析环境描写;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记叙人称; 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刘墉的《传家宝》,回答问题。
       家道中落的父亲,临终,把独子叫到床前,指指床下,颤抖着说:“这儿有一幅画,是唐代王维的真迹,你爷爷留下来的。”苦笑了一下,“这么多年来,家里的钱被人坑的坑,倒的倒,可是我始终守着这幅画。我心里很踏实。我告诉自己,我还有路,真绝了,还能把这幅画卖了。就这样,我居然撑了下来,能把这幅画好好地交到你手里。”话说完,老人就咽了气。
       丧事办完,儿子在母亲的陪同下,拉出床下的铁箱子,打开来,果然有幅精裱的古画,象牙的轴头,织锦的卷首。展开来,虽然绢色早已变暗,但是笔力苍劲,一看就知道是一幅传世的无价之宝。
      “把画卖了吧,”母亲说,“好供你去留学。”
      “ 不,”儿子说,“不能卖,以前家里那么苦,爸爸都撑下来——没卖,我也能撑下来,除非路走绝了……”
       天无绝人之路。儿子居然靠为人补习,出国打工和得到的奖学金,顺利地修到了学位,还交到了一个可爱的女朋友。
     “你有多少钱?能娶我的女儿?”女朋友的父亲不太看得上这个穷小子。年轻人一笑,说:“伯父,我家穷,但也不穷。说实话我们还挺有钱,因为我家传下来一张唐代王维的真迹,只是我妈不愿卖,卖了最少能买一幢房子。下次我拿来,你看看就知道了。”
       女朋友的父亲笑笑:“不用看了,瞧你说话的样子,就不假。我佩服你,那么苦,还能守住那幅画,我也相信,你能守住我女儿。”
       他们结婚了,胼手胝足,打下一片江山;二十年后,成为大企业家。
       他们有两个儿子,也都各有所成。每年春节,做父亲的都会拈香拜祖先之后,再去把手洗干净,在老妻的协助下,打开那张传家之宝:“瞧瞧,你们爷爷留下来的宝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画,爷爷早年经商失败,又被人骗,一穷二白的时候,明明把画卖了,就能过好日子,但是他咬着牙,硬是不卖。”老人笑笑,“爸爸也一样,明明卖了画,就有了留学的钱,可也舍不得,靠自己撑下来了。也幸亏如此,拿这幅画,赢得你外公的青睐,娶到你们的妈妈。将来这幅画就传给你们.希望你们也能好好守着。”
       多年后,两夫妇都死了。画从保险箱里拿了出来。兄弟两人抢着要,甚至翻了脸。“得了”,做哥哥的一拍桌子,“把它卖掉算了,画不好分,钱好分,一人一半。”
       这幅唐代王维的神品山水画,终于被两兄弟送到拍卖公司。收藏界早听说有这么一幅画,也早派人出来打听底价。只是,拍卖目录印出来,居然没有那幅画。据说两兄弟又后悔了,抽回那幅王维真迹。而且两人显然取得了谅解,古画归给老大。为这事,老二的太太还很是不高兴,觉得丈夫无能。
直到老二在太太耳边轻轻说了几句话,又拿出拍卖公司的鉴定书,老二的太太才笑了。
       又过了几十年,老大也将逝。
       临终,他把孩子叫到床前,如同他爷爷当年把他爸爸喊到床前一般,颤抖着说:“咱们银行保险箱里,藏着一幅传家之宝。你的太祖父靠它支撑着精神,熬过难关;你的祖父又靠它撑着克服万难;我又和你叔叔,从画里得到很多教训,彼此关照着过一生。而今,这画传给你了。困苦的时候常想想你有这个宝,你就不会自叹不如人。但是,记住,你绝对不能卖了这幅画……”

(1) 小说三次写到临终嘱咐,内容基本相同,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 兄弟俩最终没有拍卖古画并能取得谅解的原因是什么?

(3) 你认为小说题目“传家宝”在作品中有什么含义?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到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②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楼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提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柏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壮蛎壳扔到海里。

③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④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⑤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福楼的年老水手走去。

⑥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⑦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⑧父亲说:“……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1) 文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2) 这篇小说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并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从选段内容来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满目青山有新姿

牛旭斌

①黄家山是黄土高原上别具乡韵的一座村庄。庄在山上。过去,风一吹,秃秃的黄土坡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满山的黄土地里,基本只种粮食,收成差。现在种得最多的是核桃、药材,还养蜜蜂,养牛羊。

②去黄家山的半路上,青青小麦拔节生长,雪白梨花缤纷一地,满野的核桃树抽芽,开花,坐果,春光芳菲又明丽。

③雨后墒饱,山里人趁机铺地膜,种玉米。阡陌间,地气回暖,水渠叮咚,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园子里,几十名妇女躬腰蹲身,在移栽万寿菊。她们从二月初就开始整地、薅草,育苗、耘苗。一株株菊苗被整齐移栽进田垄,然后扶正,壅土,压实,浇水。那葱嫩的秧苗,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赛过春风十里的画图。

④黄家山曾经黄土冒烟,雨阻雪封,祖祖辈辈上山下山都穿林而过,年轻人又大多外出打工,村庄一度荒凉寂寞,修路的事更是提都甭提。后来,县里的工程队来了,他们实地勘测,群众们自发投劳,背石背砂,先垫平泥泞坑洼,再砌筑桥涵护坡。为了不砍树、不炸山,路顺着草坡弯绕进村。若是挖掉一棵小树,也要栽回林里。半年后,这条从河谷钻进沟岔、又穿溪爬坡的路,旋转着上了村梁。

⑤条条大路连通山前岭后,太阳能路灯在夜里为行人照亮。告别烂泥路后,乡亲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但户户接通自来水的事情办起来确实愁人。人在高山上,水在山谷里。找寻到旺盛水源后,挖渠铺埋管网,建设提灌,引水上山。通水那天,人们把水桶举过头顶,把扁担挂起,掬起水花捧在掌心,脸上充满喜悦,燃起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⑥盘过山腰,一座古村映入眼帘。山坳的院落里,欢声笑语。有黄姓人家在娶媳妇、办酒席,果盘瓜子,菜碟丰盛,酒香满院。两个年轻人用手机直播婚礼民俗,主人家为送亲的小孩们派发红包。新郎新娘自由恋爱,他们放弃异乡的工作,回到家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⑦盘到山顶,似乎离天更近,感觉能把流云拥揽入怀。成县机场的航班,不时从这片旷野飞越,机声轰隆作响,机翼闪烁银光。坐飞机从高空看黄家山,只见深谷幽幽,山山披绿,林海茫茫。

⑧一座山的春意盎然,离不开村里来的帮扶队。青瓦白墙的是新房,黄绿相间的是田园,沿途怒放的是樱花。驻村帮扶队进村时,正是黄家山人盘腿暖炕的时节,山中白雪皑皑。他们迎着风雪,挨家挨户走访,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乡亲们难在哪儿。他们向村组干部和老人们请教前人曾经尝试过哪些生计,摸准脉后,又盘算乡亲们缺些啥。起早贪黑种药材、搞养殖、卖山货,走家进户拆危房、改厨灶、建厕所,种菜园、栽果树,带着乡亲们把生活领到温煦的春天里。

⑨帮扶队有位小杜,是一家菌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大学毕业的他,从城市返回家乡后,建起了山里第一座木耳大棚。许多人跑来看,摆着手不相信他能种出木耳。经过三年努力,如今七座大棚里,密密麻麻的菌棒已经点种。这些黑木耳、玉木耳,正纷纷探出软乎乎的小耳朵。他帮带过的上百户贫困人家中,有不少人学会了种木耳。他全程无偿服务,最后把各家各户的木耳照单回收。尝到甜头的乡亲,团结起更多亲邻纷纷种起了木耳。他今年扩建了加工生产线,通过一年两茬的春耳秋耳,就能让不少人稳稳当当奔小康。

⑩青泥河、羊八河涓涓流淌。山里人依托四季山花,办起蜂蜜加工厂。油用牡丹、药用芍药正次第盛开,山谷变成了花海。一度以挖药、砍树、狩猎为生的山里人,走上了新时代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⑪离开黄家山时,蓝莹莹的天边,山坡潮润,一片片花海,美极了。春天从山河醒绿的泥土里抽芽,春天从汽车奔跑的大路上山,春天把孩童的风筝放飞,春天让半开的群花烂漫……草莓园吸引着游人采摘,开心农场的柴火鸡正炖得烂香,农家客栈刚刚又住进一车游人,压弯枝头的满树樱桃由翠变红。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的黄家山自然环境恶劣,山里人只以种粮食为生,没有其他的谋生途径,收入也单一。 B. 第④段,“若是挖掉一棵小树,也要栽回林里”说明村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 C. 第⑥段,新郎新娘“回到家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上文“田间地头热火朝天”景象相呼应。 D. 通过此行,作者领悟到,每一寸田土,都孕育葱茏,一座座青山就是一座座养人的金山银山。
(2) 文章第④⑤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任选一句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起早贪黑种药材、搞养殖、卖山货,走家进户拆危房、改厨灶、建厕所,种菜园、果树,带着乡亲们把生活领到温煦的春天里(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句子)

②春天从山河醒绿的泥土里抽芽,春天从汽车奔跑的大路上山,春天把孩童的风筝放飞,春天让半开的群花烂漫。(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4)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标题中“新姿”的寓意。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