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 ,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 , 而病在支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 , 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用韩琦、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

(1) 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百里奚举于

②所以动心

③人恒 , 然后能改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病矣/国不以山溪之险 B. 医者能早之/后乃至 C. 此二者皆已不/鲁肃过寻阳 D. 势已如/焉得为大丈夫乎
(4) 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倘 信 任 不 疑 听 其 施 设 非 徒 愈 病 又 致 民 于 寿

(5) 【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考点】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①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于是苏秦并相六国。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少:轻视,贬低。

(1) 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饿其体肤()    ②于虑()  ③出数岁()  ④期年 , 以出揣摩(

(2)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此可以当世之君矣   赵相奉阳君弗 B. 显王左右习知苏秦   湍绿潭,回清倒影 C. 乃东赵        以天下所顺 D. 西至秦,说惠王     蒙始就学
(3)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周 人 之 俗 治 产 业 力 工 商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5) (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

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节选自《二翁登泰山》)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1)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亭午夜分     孤常读书,以为大有所益 B. 倒影     荣峻茂 C. 甲翁之子去乡     左将军王凝之 D. 何老之     何陋之
(2) 下列对【乙】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B. 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C. 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D. 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3) 下列对【甲】文中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来抵御寒风,也不能医治好疾病啊。 C.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河的两岸连接着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D.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猿猴哀叫着转过身,很久才消失。
(4) 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先写山,突出山的多与高;后写水,突出水的急;全文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 【乙】文讲述的是两个年近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登泰山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的道理。 C. 【乙】文通过写二翁登泰山这件事,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热爱生活,奋进的精神。 D. 【甲】文第一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山的高,第二段从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5) 把【乙】文中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古诗文阅读,完成各题。 

 六月初十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二十三日,宿东阿之旧县。是日大雨,逆旅闻隔墙群饮拇战,未几喧且斗。余出观之见两人皆大醉相殴于淖中泥涂满面不可识。两家之妻,各出为其夫,互相詈,至晚乃散。乃知先王罪群饮,诚非无故。 

 (《乙亥北行日记》戴名世) 

(1)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划三处) 

 余出观之见两人皆大醉相殴于淖中泥涂满面不可识 

(2)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余顾而慕之        

 自恨不如远甚也 

 乃知先王罪群饮      

 诚非无故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余出观之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 至晚乃散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D. 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余年幼,方出神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②是日大雨,逆旅闻隔墙群饮拇战,未几喧且斗。 

(5) 请结合《桃花源记》与本文的内容写出“余顾而慕之”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