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链接材料】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 , 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注释】①居……忧:在家守父母丧,不理外事。太夫人:范仲淹的母亲谢氏。②万言书:指范仲淹的《上宰相书》,共万余言,专指朝政得失、民间利病,③叙:同“序”。

(1)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朝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巴陵状    名古迹    此所谓战于朝廷 B. 物之情  观山水 一众山小 C. 连月不    诚布公    日出而林霏      D. 巫峡  政人和 鸣之而不能其意
(3) 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总写洞庭湖胜景,“衔”“吞”二字气势非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B. 第三、四自然段采用对比的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写出了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之后不同的心情。 C. 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迁客骚人和古仁人。 D. 文中既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又有喜乐惆怅的抒情,还有精辟深刻的议论,将写景、抒情、议论自然地结合起来。
(4) 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洞庭湖的月夜美景。
(5) 结合链接材料内容,说一说链接材料体现了《岳阳楼记》中怎样的核心思想,你觉得这种思想的真正价值何在。
【考点】
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一词多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古代诗文阅读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掇:摘取。②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③本:本着,依据。④安:安享。⑤幸:有幸。

(1) 下列对欧阳修取名“丰乐亭”的用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归隐田园的乐趣 B. 与民同乐的思想 C. 岁物丰成的祝愿 D. 风俗之美的赞扬
(2)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第2段和《醉翁亭记》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相似之处?
(3)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B. 又幸其民其岁物之丰成        后天下之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C. 其风俗之美        行天下之大(《富贵不能淫》) D. 遂书以其亭焉        山不在高,有仙则(刘禹锡《陋室铭》)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湖中人鸟声俱往来而不者,滁人游也 B.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而或长烟空,皓月千里 C. 湖中焉得有此人是日定矣 D. 是金陵人,此迁骚人,多会于此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绘夜晚西湖的雪景,呈现出一幅意境幽远的湖山夜雪图。 B.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C. 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连接在一起,“写出天地间一片浑然难辨的白茫茫景象。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痴”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猫写,深化意境。
(3) 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在描写雪景时运用了相同的写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

[链接材料]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养生、高眉生、王畹生、马示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颌之,竟不得醉。

(张岱《龙山雪》)

【注释】①颌(hē):同“喝”。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古代诗文阅读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莽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 , 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辟:躲避。②盍:何不。③为:作为。④归:归宿。⑤蚕:(养)蚕。⑥制:制定。⑦田里:土地制度。⑧冻馁:挨饿受冻。

(1) 下列场景与文段所要表达的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老人们在田间挥汗如雨地劳作着。 B. 老人们穿着厚实的衣物度过寒冬。 C. 人们与家里的老人享受美味佳肴。 D. 人们辛勤地劳作让老人颐养天年。
(2) 请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的原因。
(3) 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伯夷辟纣,北海之滨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柳宗元《小石潭记》) B. 西伯善养老者         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C. 五亩宅                 水陆草木花,可爱者甚蕃(周敦颐《爱莲说》) D. 老者以无失肉矣         不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