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古文悦读”社团邀请小语和小文去参加“读‘志’”之文,悟‘异’之理”主题阅读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㿡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 在疏通文意时,小语遇到了不理解的词。请你帮助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一狼仍(   )       担持刀(   )

(2) 以下是小语通读全文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记叙了屠户遇狼、惧狼、御狼、和杀狼的全过程,结尾揭示全文的中心和作者的态度。 B. 本文刻画了屠户由最初妥协退让走向当机立断、勇敢机智的丰满形象,耐人寻味。 C. “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出屠户对狼抱有幻想,从而正面写出了狼的贪婪。 D. 本文启示我们;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 《聊斋志异》中的“志异”就是“记述奇异的故事”。作者把故事当成奇事逸闻来写,主要突出故事之“奇”。小语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中狼的“奇”表现在何处?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的任务。

[诗词溯源]

(一)

并驱从两狼兮,揖①我谓我臧②兮。(选自《诗·齐风·还》)

子系中山狼③,得志便猖狂。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注释]①揖:拱手行礼。②臧:善,好。 这里指狩猎技艺高超。③中山狼:形容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出自东郭先生误救中山上的一只狼,却险些被狼所吞的典故。

[又见聊斋]

(二)毛大福(节选)

[清]蒲松龄

太行毛大福,疡医①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饰数事②。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

昔一稳婆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疡(yáng)医:指治疗疮伤的外科医生。②事:量词,件。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并列举课文中含有与之义项相同的词语的句子。

并驱从两狼兮例句:

②则布裹金饰例句:

怪异间例句:

④因之去例句:

⑤产下放例句:

(2) 《毛大福》结尾段中有-句“可知此事从来多有”的评论。这句话中的“此事”指什么?以这句话结尾有何作用?
(3) 有评论家认为,在文学作品中,狼的意象十分复杂,有英雄与恶魔的两个对立面。狼的意象的出现有人的主观因素,人对狼有仇恨,也有崇拜,其象征意义也一直在转换。试结合课文和上述材料,从下面的形象中选择两例,来谈谈狼的形象。

A.“屠户”狼B.“中山狼”C.“毛大福”狼D.“稳婆”狼

我选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课内文言文阅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同学们梳理了文言文词语释义的方法,请帮助他们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方法

例句

释义

查阅字典法

非宁静无以

在《古代汉语字典》中,“致”有①招来、引来;②达到;③送到、送达;④表达等义项,在这里是的意思。(填写所选序号)

字源释义法

年与时

的左边是一匹“马”,右边有一条“龙”,它的造字本义为“快马如飞龙”,在这里是的意思。

语境释义法

非学无以广

结合句子中“学”与“才”的关系,推断“广”在这里是的意思。

(2) 关于选文相关内容的描述,说法错误的是(     ) A.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是孔明劝勉儿子诸葛瞻的书信。 B. 文章第一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 诸葛亮写这篇家书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静”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