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上自军        劳:慰问 B. 改容车        式:同“轼”,扶轼 C. 陈胜、吴广皆当行        次:军队驻扎 D. 失期,皆斩        法:按照法律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子至/秦灭韩亡 B. 天子动/故不苟得也 C. 未知死也/安陵君许寡人 D. 当立者公子扶苏/石性坚重
(3)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A. 如今我们这些人诚心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了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B. 如今如果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C. 如今如果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了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D. 如今凭借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问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声的。
(4) 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文都是人物传记。甲文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乙文记叙了陈涉、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以及他们提出的起义策略。 B. 两文都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甲文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体现了周亚夫军纪严明、令出如山的真将军形象。乙文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陈胜过人的胆识和气魄,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C. 两文语言生动简练。甲文用“介胄之士”“持兵揖”等词语,符合人物身份;乙文连用四个“死”字,并不让人感到啰嗦,反而能鲜明地体现人物特点。 D. 两文写人叙事各有特色。甲文的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善于运用对比、衬托凸显人物特点;乙文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常用文言虚词;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春和明(     )              ②沙鸥翔(     )
③未尝至其地(     )      ④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中秋月   怅恨久(司马迁《陈涉世家》) B. 乐何极     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 C. 喜洋洋者矣     公问故(《左传》) D. 于是为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4) 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任选一篇写出下句,与上句组成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丽雄奇    下句:                        

(5) 结合【甲】段选文内容,说说作者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到,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节选自朱熹 《熟读精思》)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               ②同舍生皆绮绣                
疑质理                      ④余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加冠         心到矣 B. 读书千遍,其义自      才美不外 C. 又患无师名人与游      谈笑有鸿 D. 余之勤且艰若此       竹柏影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4) 根据上下文,在【乙】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

(5) 【甲】文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用到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古代诗文阅读

月山堂记

〔明〕唐寅

古来之名其堂者不一,欧公之《书锦》百世之荣矣,苏子之《三槐》千古之芳矣。后人读其记,想见其为人。童氏之堂名之曰月山者,何哉?噫!我知之矣。

仰观于天,与日星云汉而并丽者,月;俯察于地,与泰岱衡庐而俱峙者,山。是二者固大块之文章,而亦学者所当触类而怡情者也。盖学之心,莫贵于明。学之功、莫贵于静。非明无以照万物之理,非静无以致远大之器。夫明孰有明于月者乎,静孰有静于山者乎。《诗》曰:“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言其明也。《易》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言其静也。学者对月而寓明德之思,观山而知静。正之义将见,明生于静,静则生明。堂虽鄙陋,亦则吾儒崇效卑法之一助尔。又岂非《书锦》《三槐》之遗意哉?然斯堂也,人以为岁时伏腊之所者,吾以为道潜修之庐也。若夫土脉之盛,规模之宏,风俗之美,与夫人烟树畜之繁殖,又在选胜者自得之焉。是为记。

【注释】①欧公:欧阳修。②苏子:苏轼.③大块:大自然。④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日月光芒,照耀大地⑤崇效卑法:效法天地道义法门.⑥伏腊:古代伏祭、腊祭之日,泛指节日。⑦树畜:栽种,畜牧。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是二者大块之文章 汝心之(《愚公移山》) B. 非静无以远大之器 非宁静无以远(《诫子书》) C. 斯堂也 康肃忿曰(《卖油翁》) D. 吾以为道潜修庐也 属予作文以记(《岳阳楼记》)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童氏之堂名之曰月山者,何哉?

②学之功,莫贵于静。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用欧阳修的《书锦》、苏轼的《三槐》,引出“月山堂”命名的原因。 B. 日月星辰、名山可以触动人们的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C. 文章引用《诗》《易》,强调人们在道德修养上应该如月般明亮,如山般沉静。 D. 《月山堂记》和刘禹锡的《陋室铭》,都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孤高自傲之情。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