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文阅读

(一)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1) 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 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 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思考:如果作为文段的论据材料补充进文段中,哪一则材料更恰当?说说你的理由。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B.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

C.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

【考点】
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 议论文文本; 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容易
课时演练
换一批
3. 现代文阅读

在阅读里寻找诗和远方

朱 婧

①阅读的过程如同一次自我对话,在个体心智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人能构筑起一个更加丰满的精神世界。

②在昆明老街区“文明街52号”,“东方书店”在闹市区保持着一种独有的古朴庄重,推开书店窄窄的雕花古门,左边整齐罗列的书架上“云南这边”的书籍导引标识很是醒目,本土知名作家、学者所著的关于云南历史文化的书籍整齐陈列。在二楼墙上有一字排开的闻一多、汪曾祺、林语堂、胡适、朱自清等名人的照片,还有剪报、用镜框装裱的杂志内页等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当阳光从轩窗照进书屋,头顶的吊扇不停旋转,置身于这有限的空间,顿有时空交错的感觉。

③寻访类似东方书店这样的文化地标,搜罗各类书籍,阅读使我们思接千载,与先贤、学者、名家畅谈,从他们的作品中读出坚韧,引发思考。

④阅读可以带我们抵达历史。近段时间来,云南旅游很火,人们感受云南的风物人情,更对这里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兴趣。此时,可能唯有通过阅读才能更深地触摸历史,与往圣先贤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从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中品读《滇游日记》不难发现如今蜚声海内外的一些云南旅游目的地也曾是徐霞客笔下的“天然绝胜之地”。徐霞客盘桓丽江他将在丽江那段时间所感受的气候、风光等做了记录让人们从他笔下认识了明末丽江纳西族聚居区的风土人情。罗养儒所著的《云南掌故》中有晚清到民国期间昆明日常生活风俗、物产、饮食、蔬菜等内容记录,翻开《云南掌故》,便如同走进了几十年前的昆明。通过阅读,我们找到了打开历史的一种方式。

⑤阅读可以让我们理解现实。有调查显示,在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安排时间的方式除了烹饪,还有阅读,不少人的阅读量增加,一些虚构或纪实的灾难文学受到关注,一些电子书的购买和订阅量也呈现增长趋势,有人说,在与病毒抗争的时间,当读到《霍乱时期的爱情》,看见里面的一句话“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时,就获得了一点力量。通过阅读,我们能站在人类历史的广阔角度理解现实,了解困难是一段时间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⑥____。阅读历史人物传记,了解曾国藩、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我们或许能从比照中,感受与这些人物境界格局上的差距;阅读哲学社科类的书目,我们或许能从缜密推演中,发现世界运转的规律,甚至更多关于未知的奥妙,同时发现自己认知的局限;又或者我们能从文学、小说、诗歌中体会人间的悲欢离合,从多种可能性中了解自己的渺小……阅读的过程如同一次自我对话,在个体心智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人能构筑起一个更加丰满的精神世界。 

(选自《云南日报》,有删改)

(1) 阅读选文,概括中心论点。
(2) 在阅读文本时,云云和南南就本文第②段和第③段展开了讨论,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对话。

南南:感觉第②段和第③段没什么用,为什么不删掉呢?删掉后思路更清晰。

云云:我觉得不能删, 。

(3)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中,品读《滇游日记》,不难发现如今蜚声海内外的一些云南旅游目的地,也曾是徐霞客笔下的“天然绝胜之地”。徐霞客盘桓丽江,他将在丽江那段时间所感受的气候、风光等做了记录,让人们从他笔下认识了明末丽江纳西族聚居区的风土人情。

(4) 为选文第⑥段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句子。
(5)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为第④段提供一个论据。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