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新闻中甄选华夏偶像面孔

【材料一】

越剧《新龙门客栈》“宾客盈门”,这样的破圈不妨多多益善

近日,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走红,“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李云霄也火遍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热议。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戏曲等传统文艺确实陷入发展瓶颈乃至生存困境中。谁能想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戏剧在打破代际隔阂,向不同圈层和年龄的受众展现其独有的魅力。历经百年风雨的越剧,正在一代代越剧人的努力下求新求变,其“宾客盈门”的破圈之路值得学习借鉴。

越剧《新龙门客栈》之所以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将经典与时新相结合。一方面,在选题上瞄准经典武侠IP,并从年轻人视角进行创作,用充满现代感和时尚色彩的表演形式,使诗意化的武侠故事与演员们唯美的表演相契合,牢牢抓住观众们的“心”。另一方面,紧跟潮流,采用流行的环境式演出模式,通过演员与观众互动等方式,让观众全身心沉浸在演出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从而引起共鸣。

同时,陈丽君、李云霄这些新一代表演者在年轻人群体中的走红和出圈,也带给我们新思考:“人”是保持戏曲艺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参与,无法真正实现传统戏曲的繁荣发展。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只有让人才持续涌现,才能打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基底”。这启示传统戏曲从业者除了要与时俱进,创新贴近当代年轻人生活和符合他们审美价值的内容,更要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形成“老中青”齐上阵的人才梯队。

陈丽君扮演的贾廷和李云霄扮演的金镶玉在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也让我们看到,正是通过互联网渠道,《新龙门客栈》的辐射力不断扩大。在互联网浪潮下,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也应顺势而为,借助数字化技术的翅膀飞出新高度,这对打破戏曲创新的边界、实现传统与新潮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选自腾讯网,有删改)

【材料二】

陈丽君:希望00后鉴赏越剧从《新龙门客栈》开始

记者:戏曲的唱念做打考验的是十年磨一剑的功力。这些年关于传统戏曲崛起的呼声不断,但戏曲人才却面临断层。你觉得现代戏曲怎样才能吸引和留住青年演员?

陈丽君:戏曲行业的确存在人才流失的困境。当年我所在的这个班,招了25名学生,现在只留下5人,我们这一行改行的有很多。尽管外界有诸多声音,说戏曲被小众化、边缘化了,但事实上,这个行业里,还是有很多人在默默努力。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前赴后继。这一行有的人走出去,也有人走进来。我们就是走进来的那批人。在戏曲越来越成为“小众艺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出人、出作品。出了好的作品,有了好演员,被年轻人认同喜爱,其他年轻演员就有了榜样,愿意留下来。就像我一样,也是向榜样靠齐,一步步过来的。

记者:不少年轻人觉得越剧是“奶奶辈的爱好”。你觉得越剧如何吸引更多青年观众?你觉得传统戏曲里的什么真正打动了00后、95后?

陈丽君:在一些中学生、大学生的评论中,有人说自己在沮丧的时候看到我的演出受到鼓舞。反过来也一样,我本人也能从这些言语中汲取能量。出圈后,我的各种“历史”被网友们应扒尽扒,但也很庆幸,除了小时候化的妆有点丑,也没什么“黑历史”。A)这也是我一心只专攻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结果。在这样的造星时代,要沉下心始终守好方寸舞台,自己不能浮躁。老一辈的艺术家清一色德艺双馨,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至于真正打动Z世代观众的,我觉得是真材实料。观众们乍看越剧演员有颜值,再看不止漂亮,还有情感表达、有艺术表现力,就被深深吸引了。

记者:    (B)    

陈丽君:作为一线演员,我将力所能及地去推广越剧。出圈后,我更时刻有一种危机感。希望先低头做事,再抬头学习,至于以后能走到什么高度,要看机缘。未来,我希望在不耽误自己专业的情况下,多开展跨界学习,但要时刻谨记“走得出去,更要走得回来”。

(选自《24小时青年报》,有删改)

(1) 【新闻·标题】好的标题既包含作者的态度、立场,又能吸引读者。请你分析材料一标题。
(2) 【新闻·题材】常见的新闻体裁有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材料一属于哪一类?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评判依据。
(3) 【新闻·探究】小文发现材料二采访有缺失,请你以记者的身份,在B处补充一个采访问题。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如何让戏曲等传统文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考点】
新闻标题; 新闻、材料类文本;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新闻常识; 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多部聚焦宋史文化艺术的图书近年来持续热销,宋朝美学几乎成为出版领域的“流量密码”。

宋,如今已不再只是朝代名称,而是演变成了艺术文化史中独特的美学符号。“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宋朝的器物、文化、审美等成就愈发受认可,风雅的宋文化契合了时代精神需求,人们需要将小日子过得更优雅一点。”历史学家吴钩,曾写下《宋潮》《宋:现代的拂晓时辰》《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仁宗》等系列著作,他表示,无论是点茶、插花、宋瓷、服饰的清雅宋式审美,还是繁华街巷的市井烟火气与现代气息,宋代文明在各方面达到史上一大高峰。

(摘编自《传统文化成“流量密码”,宋代美学缘何历久不衰》,《文汇报》)

材料二:电视剧《梦华录》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人生活的鲜活画卷,带大众了解到一些几近失传的传统技艺。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像宋朝那样,把“生活品味”视为最高层次的追求。

宋人茶事,最为平常,也最为风雅。从帝王到平民,从朝堂到市井,文人雅士、民间百工都极为讲究,可谓空前繁荣。

《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茶具繁多,工艺步骤烦琐,穷尽雅致的“点茶”,却成了宋人饮茶的主流方式。他们最讲究茶汤美如“疏星淡月”,使茶汤泛起泡沫,颜色逐渐从翠绿、奶绿到奶白,直到泛起满碗雪花。这样的茶汤是看得见的雪浪,又焕发着光彩,如“镜中花”“水中月”。

宋人还将茶玩出了“花样”。比如,斗茶。猜测茶叶产地、辨别采茶时间、比拼茶叶质量、比拼点茶技术…这是宋人独有的雅玩,放到现在也别有生趣。传闻,书法家蔡襄与苏才翁斗茶,几个回合还难分胜负。最后一回,苏才翁将泉水用翠竹浸沥过,再拿来斗茶,后来也因为茶香中含有竹香才胜出。既要赢,便赢得风雅,赢得有趣。

到了民间,五六个茶粉碰到一起,于闹市、于门前,但凡有兴致,便可就地“开场斗茶”。

要的是尽兴的痛快,风雅的狂欢。

风雅的宋人,把精致刻在骨子里。他们以茶为墨,在茶汤里画画,又称“分茶”“水丹青”。颇像西方用咖啡和牛奶形成的“拉花”,但难度更高。茶百戏通过茶与水作画,并能形成纤巧如画的汤纹,而作画的工具又只有一个小茶勺。

宋人把心中的山水,刻在画里,也刻在茶里。他们笃信生命的质感,远比财富权力更具价值。

(摘编自《热剧<梦华录>茶文化上热搜,宋人茶事,慢煮光阴》)

材料三:宋瓷与宋词尤其体现了雅致的极简美学。宋朝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全国各地都有窑场。宋瓷,是因极简而极美的化身。台北故宫博物院原研究员廖宝秀从大道至简的内敛美学,解语更深层次的宋人精神文化映照。“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宋朝工匠逾越了传统五色的界限,在浩渺云烟的沧海山河中,找寻到更为本源的色彩。由此,宋人掌握了朴与拙、素与雅的融合,用特有的简洁造型和淡雅清新,诠释着对自然生灵的敏锐感悟。

宋代士人则展现出“文以载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魄与人格,他们看重内在自我的实现,兼具书法、绘画、诗词等修养,呈现出文雅、洒脱、有趣的人生。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明月夜,短松冈”的哀伤,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澎湃,很多流传千古的宋词,无不体现出个人心境与胸怀。

(摘编自《传统文化成“流量密码”,宋代美学缘何历久不衰》,《文汇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述材料从文化艺术角度呈现了宋朝风雅的美学风尚。 B. 材料一主要介绍了风雅的宋文化契合时代精神需求,宋朝美学几乎成为出版领域的“流量密码”。 C. 材料二详细介绍了宋朝风雅的茶事,无论是点茶、斗茶还是分茶,宋人都极为讲究,力求雅致,对“生活品味”的追求远甚于财富权力。 D. 材料三主要介绍了宋瓷与宋词的极简美学。宋代词人追求内在自我的实现,诠释着对自然生灵的敏锐感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演变成了艺术文化史中独特的美学符号,风雅的宋文化契合了时代精神需求。 B. 宋朝把“生活品味”视为最高层次的追求,他们笃信生命的质感,远比财富权力更具价值。 C. 宋人茶事,从帝王到平民,从朝堂到市井,文人雅士、民间百工都极为讲究,空前繁荣。 D. 宋朝工匠在传统五色中,在浩渺云烟的沧海山河中,找寻到更为本源的色彩。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诗经》里走出来的昆虫——蜉蝣

①自古以来,蜉蝣这美丽而又独特的昆虫一直是人们咏怀的对象。最早吟咏蜉蝣的莫过于《诗经·曹风·蜉蝣》中的“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为何人们会钟情于这一不起眼的小昆虫呢?

②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也是现存最古老的飞行昆虫之一,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广大地区。蜉蝣的种类,目前世界已知的有3000余种。

③蜉蝣体形细长,体壁柔软。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短,刚毛状。口器咀嚼式。前翅很大,三角形;后翅退化,明显小于前翅。足细弱,仅用于攀附。腹部末端两侧着生1对长的丝状尾须,一些种类还有1根长的中尾丝。

④蜉蝣一生需要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阶段。每只雌蜉蝣基本上能产两三千粒卵。卵在水里经过7~14天就会孵化成稚虫。稚虫生活在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它们附着在水中的物体上,靠吃水里的植物或其它生物的碎屑以及藻类慢慢长大。如果在清澈见底的小溪边随意翻开一块石头,就会发现几只蜉蝣的稚虫瞪着圆圆的可爱的复眼,静静地吸附在石头上,养精蓄锐,等待飞出水面的那一瞬。

⑤稚虫在水里一般要待上1~3年的时间,经过10~50次不等的蜕皮才能离开水面。每蜕一次皮,它们都会长大一些,等到了末龄稚虫期,它们便顺着水草爬出水面,爬到水边的植物或石块上,然后蜕去稚虫期的最后一次皮,伸出美丽的翅,进入亚成虫期。

⑥亚成虫期的蜉蝣与成虫已经很相似了,已具有与成虫几乎一样的翅膀,但翅不透明,体色暗淡,复眼未发育完全,口器还没有完全退化,前足、尾须等附肢和体内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这一时期时间非常短,短暂的停歇后便再次蜕皮,变成翅膀透明、发育完全成熟的成虫。这最后两次蜕皮的间隔有的仅几分钟,有的则数小时,因蜉蝣种类不同而各异。

⑦成虫只有几个小时到几天的寿命,最长的也超不过10天。刚刚蜕皮的成虫必须在翩翩起舞的同时立即找到心仪的另一半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此时的蜉蝣,已经完全没有口器,它们不饮不食,身体轻盈,腹部的尾丝在空中随风飘动,尽展着优雅风采。它们在空中交配之后,同时向水面跌落,雄成虫因筋疲力尽很快死去,雌成虫将卵产在水中后,也在水面静静地死去。蜉蝣的生命就是从雌成虫拼尽最后一点力气产在水里的卵开始的。

(1) 下列对蜉蝣生长发育过程及其特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卵孵化成稚虫的时间不会超过10天。 B. 稚虫期最后一次蜕皮在水下水草里进行。 C. 亚成虫期体内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D. 成虫期口器虽未完全退化但已不能饮食。
(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段举《诗经·蜉蝣》例子足以证明“蜉蝣是美丽而又独特的昆虫”这一观点。 B. 在全球的热带和温带的广大地区都可以很容易找到蜉蝣这种最原始的有翅昆虫。 C. 亚成虫和成虫蜉蝣差别并不大,不同种类蜉蝣由亚成虫变成虫需要的时间不同。 D. 成虫蜉蝣无论雌或雄都不能生存超过10天,在这10天里它们还必须完成繁殖
(3) 第⑥段加点词语能否删除?请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甲)

黄生借书说(节选)   (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 , 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观,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贤达执经叩问。

【注释】①随园主人,作者的号;②七略、四库,指皇宫藏书;③庋(guǐ):放置、保存;④通籍:出仕,做官;⑤素蟫(yín):指书里蠹虫。

(1) 对文中加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B.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C.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D.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而强焉”与(乙)文“每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的意思完全相同。 B. (甲)文“随园主人授书”与(乙)文“计日还”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C. 由(乙)文中“无从书以观”的意思推测“家贫难”中“致”意思是“得到”。 D.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中“祖父”解释为“祖辈和父辈”,“无论”理解为“更不用说”。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用天子、富贵者、祖父辈藏书甚丰,而读书者很少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B. (甲)第三自然段,用我借书之难而刻苦读书,同我做官之后大量购书而不爱读书形成对比,再次强调了借书者的用心专一。 C. (甲)(乙)两文作者都回忆了幼年好学而借书不得之事,意在告诉青年后生读书要勤奋刻苦,要珍惜少年时光。 D. 两文都是功成名就的学者对青年后生的殷殷教诲,文章显得道理充足,言辞恳切,富有感染力。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上文)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