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屡陟弥高,石为泉 , 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溪行 
②便还家 
③处处之 

④桃千余树 
⑤石为泉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3)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4) 【甲】文通过虚写一个理想中的桃花源,主要表达了陶渊明① 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乙】文通过② 一个现实中的桃花源,主要表达了作者③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柠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běn chā】: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相与步于中庭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武卫营

其城

(2)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 (本题对应考点)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4) 【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各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昔有愚人,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成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选自《愚人食盐》)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 B.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 C.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 D.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北之塞 (惩:惩罚) B. 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C. 友人家 (适:到……去) D. 母出盐而之(怪:对……感到奇怪)
(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4)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体现出愚公移山的信心。 B. 阴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阴,以山北水南为阳。“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北岸。 C. 文章善用对比的手法。妻子与智叟语言对比,表现了妻子的担忧、关心和智叟的讽刺;孀妻弱子与智叟对比,表现了孀妻弱子的热情和智叟的冷漠。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饱含了对愚公的肯定和颂扬。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良将李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 , 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 , 急入收保 , 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注释】①便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同“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帮帮你:虽:a虽然;b即使。数:a几;b多次,屡次;c列举。

(1) 下面是某同学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粗词意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居雁门,备匈奴——结合课文“军细柳,以备胡”,可以推断“备”意为“防备”。 B. 日击数牛飨士——结合课文“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可以推断“日”意为“太阳”。 C. 李牧如故——结合课文“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推断“故”意为“原来”。 D. 彀者十万人——结合课文“锐兵刃,彀弓弩”,可以推断“彀”意为“张开(弓箭)”。
(2) 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B. 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C. 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D. 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3)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了良将李牧守备雁门抵御匈奴的故事,赞扬了一位以守为攻的军事奇才。 B. 李牧“厚遇”军士,经常指导军士练习“射骑”,同时军纪严明,堪称一员好将。 C. 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鲜明地展示了人物性格。 D. 匈奴来战,“亦不亡失”与“失亡多”一对比,突出了赵王的狡诈、肤浅和短见。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②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