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明明
《诗序》有《大序》和《小序》。《大序》总的说明诗的教化作用。《小序》是按照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和史料,编成了《诗谱》。
红红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统称,传说这部《春秋》是孟子所作。《春秋》是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
说法错误的同学是,我的修改意见是:
国学经典著作
文段
①
文段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
文段二: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A.《诗经》 B.《尚书》 C.《离骚》 D.《史记》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
③水尤清冽 (《小石潭记》)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以上文字体现了杜甫作品写实的几个方面,请结合学过的诗歌分析杜甫诗的写实手法。
为弘扬中华经典魅力,賡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某校开展“常读经典·传承文化”主题活动。
为了向大家介绍中华优秀经典作品,东东同学拟写了一段文字,其中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读完《浒传》,同学们对书中英雄的名字产生了兴趣。东东同学搜索到水浒甲骨文》中的两幅图片。请依据作品甲的提示,完成对作品乙的诠释。
发现一:乙图中人的头,是“_”字的甲骨文,属于“六书”中的字;
发现二:乙图背上两个箭头,是“斤”字的甲骨文,“斤”指;
结论:因为,所以这是为(人名)设计的甲骨文图片。
《经典常谈》写道,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例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他用来教育学生做学问。请用同样的方法解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活动结束时,东东同学引用了《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在读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人物,提升人生境界……”作总结。东东的引用是否妥当?请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阐述理由。(80字左右)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选段中“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请你联系《诗经》篇目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古典小说中的“三复情节”
明情节
《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等。
细分析
①《儒林外史》中的周学道“三阅范进卷”也是“三复情节”吗?这个情节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作用?
②有人说《骆驼祥子》这部小说对古典小说中的“三复情节”有继承、有创新。如何理解这句话?
得结论
“三复情节”可以增强故事情节的节奏感,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加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立体化;通过螺旋式上升的方式逐步深化主题,有利于深化作品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