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他,你了解的不足百分之一

①在很多人的眼里,他是弃医从文的热血青年,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坛斗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如果让你来形容他,你大概会说严肃、不苟言笑等,事实上,你对他有很大的误解。

“设计师鲁迅”

②鲁迅不仅是文学上的泰斗,还是一名设计鬼才。“北京大学”的校徽,就是鲁迅设计的。设计整体简洁大方,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被修改沿用至今。在这次尝试后,鲁迅在设计方面的才华被激发。他着手于书刊封面的设计,一共设计了60多种书刊封面,每一种都很好看,令人过目不忘。

“学霸鲁迅”

③鲁迅很早就关注了镭元素。1903年,居里夫人国为发现并提取了镭元素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鲁迅就发表文章来介绍这项科技成果。

④鲁迅曾以“索子”为笔名在《浙江潮》杂志发表《中国地质略论》,主要讲了中国的地质分布、地下矿藏。

⑤鲁迅在日本学医的期间,系统学习了西医方面的专业知识。之后又对传统的中医知识进行了学习。他在《南腔北调集·经验》中写道: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有些实在是极可宝贵的,因为它曾经费去许多牺牲,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

“爱吃甜食、有趣的鲁迅”

⑥鲁迅酷爱甜食,可要命的是他的牙被蛀得很厉害,一吃甜食就痛。有一次他在王府井看完牙医,就去稻香村买了很多饼干……

⑦他最喜欢吃萨其马。据说儿子周海婴向他要,他竟然对儿子说:“就剩一块了,你吃了爸爸就没了,你还是不要吃了。”

⑧鲁迅人称“周搏撑”,怼起人来嘴皮子利索的人都招架不住。如说人家不行:“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儿童教育家鲁迅”

⑨鲁迅曾说:“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而他也真正做到了把孩子当一个独立的、有意识的个体去尊重。

⑩家里宴客,孩子周海婴吃鱼丸,说不新鲜。大家吃着没问题,便不当回事,大概觉得是孩子任性不吃饭的借口。鲁迅夹走了孩子碟里的鱼丸,尝了一下,发现果然是不新鲜的。他当席便说:“不加以查看便抹杀是不对的。”

⑪据说,郁达夫去鲁迅家做客,看到年幼的周海婴把父亲的书扔得满地都是,而鲁迅毫不在意,因此觉得他太溺爱孩子。鲁迅后来为此专门写了一首诗给郁达夫: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⑫鲁迅一直在尽量创造机会让海婴自由地成长,希望海婴成为一个敢于担当的人。鲁迅去世后,家境曾一度困难,周海婴却不希望顶着“鲁迅之子”的头衔混日子,他用自己储蓄多年的压岁钱交纳了学费,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1952年周海婴考进了北大物理系,成为了国内无线电方面的专家。

⑬儿子周海婴出生时,这位年近半百的文学家,开心得像个孩子。只要有亲友来,鲁迅必把孩子抱出来给人看,对于没法亲临现场的亲友,他还要写信“在线秀娃”:“海婴很好,脸已晒黑,身体也较去年强健,而且近来似乎较为听话,不甚无理取闹。当因年龄渐大之故,唯每晚必须听故事,讲狗熊如何生活,萝卜如何长大,等等。颇为废去不少工夫耳。”除了故事,鲁迅还会给儿子编一些“无脑”打油诗。

⑭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正是一位父亲对幼子最真切的爱,而这种爱也成为了能够支撑孩子一生的力量源泉。

(选自《中学生阅读》)

(1) 下图为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对校徽中所使用的书体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A. 校徽中的“北大”二字使用隶书,字形扁阔,工整精巧。 B. 校徽中的“北大”二字使用篆书,因形立意,体正势圆 C. 校徽中的“北大”二字使用楷书,横平竖直,方正严整 D. 校徽中的“北大”二字使用行书,笔画舒展,线条流动。
(2) 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是全文的“引子”,用比喻的修辞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章运用小标题的形式将零散的材料串联,便于读者通过典型事例了解鲁迅。 C. 鲁迅先生亲自验证鱼丸是否新鲜的事情,表现了他对待事情认真、严谨的态度。 D. 文章通过描写鲁迅不为人熟知的一些事例,展现了一个可敬、可亲的鲁迅形象。
(3) 诗人柳亚子曾经说过:“近代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请结合“儿童教育家鲁迅”这一片段,说说鲁迅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考点】
散文;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文豪们的茶缘

①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饮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②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是谁活得下去。”

③林语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

④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

 ⑤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么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⑥在这些大文豪笔下,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浮沉;他们的嬉笑怒骂,也在一杯清茶之中化作永恒。这种气味相投的缘分,为品茶增添了不少的文人雅趣。

                                                               (选自《时代发现》,有删改)

(1) 根据上文,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鲁迅先生认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这是一种“清福”,但是,很多时候,为了生存的需要,很多人是很难有这工夫的。 B. 林语堂先生不愧是茶中高手,把品茶与交友相关联,把对茶的享受与采茶的时间和环境相联系,茶成了纯洁的象征。 C. 老舍先生则把饮茶作为自己创作时的一种习惯,以茶为伴,文思泉涌,一杯好茶更令其“万物静观皆自得”。 D. 杨绛先生喜欢牛奶红茶,是因为它不但解渴,还能疗饥,所以,她是非常推崇英式奶茶的。
(2) 在原文第④段末,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馆仍闻名中外。文人墨客到了北京,不去老舍茶馆坐坐,喝上一碗茶,简直就跟没来过北京一样。”请你说说这段话能否删去。
(3) 杨绛先生认为《红楼梦》中妙玉的喝茶论有什么内涵,请用原文句子来回答。
(4) 所谓品茶如品人。根据上文中鲁迅先生的“喝茶论”,结合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谈谈你心中的鲁迅先生形象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我写的每个人都与她有关

林特特

①一个朋友问我,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在特别关键的时刻,做对了关键的决策?我想了想,想起高二暑假的事。

②高二暑假,我家刚搬家,新小区电压不稳,经常停电。停电时,如果我想看书,就得点煤油灯。煤烟会把墙熏黑,因此,我只能去贴满瓷砖的厨房看,经常会看到下半夜。我看的是数学书,然而,我并不爱数学。

③我的所谓关键决策就是这件事,在那个暑假前,我的成绩一塌糊涂。

④那个暑假发生的事,而今多已模糊。我只记得,暑假前公布成绩,我的数学是29分,满分150分。暑假开始,有一次大规模的补课,我借后座男生的作业抄,他只有一个得数,问他过程,他当着很多人的面,笑着说:“还是不要说了吧,说了你也听不懂。

⑤那就是少女的至暗时刻。直到今天我都记得那一瞬间的难堪、崩塌、自卑、惭愧、被羞辱、无能为力、无法反驳。我痛哭了一场。

⑥之后,我认真研究了如何让以上感觉都消失,答案是你得自己强大,把被看不起的事做好。那么,做好后呢?就结束了吗?似乎也不是。我忽然意识到,我要为将来做打算了。我妈是会计,我在家拿一张我妈用废的增值税表的背面列我未来能做的事,结果发现每一件事都要通过高等教育才能实现。

⑦我又分析了我的成绩,偏科严重的我在分科后,其实只有数学是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怎么解决呢?我根本看不懂数学书,但是我记性好,把它们全部背过,或许就能懂?凭直觉,我决定这么做。没人告诉我对不对,而我也不会告诉任何人。

⑧我在厨房的煤油灯下一夜一夜、一页一页抄数学书时,其实不太肯定能有什么效果,但那是我能想到、能做到的唯一办法。而我所在的高中,好几年没出过文科本科生了。无论是环境,还是自己,看起来上大学的机会都渺茫。

⑨我一会儿小声对自己说“没问题”,一会儿又冒出一个声音“怎么可能”。一会儿流泪,一会儿流汗。

⑩事实上,暑假过后,当我把那六本数学书背完,我发现我的方法没错,所有题目其实都是例题变化、组装而成的。

⑪新学期开始,我的数学已经能及格了,之后的强化、练习,让我在高考数学中得到118分,比前一年分科时的摸底考试多了近90分。

⑫以上就是奇迹的全部,我本科只上了一所普通师范院校,但那是基础薄弱的我的全力呈现。命运是公平的,没有更多奇迹,也不会辜负每一分努力,对此结果,我已感恩戴德。

⑬“这就是我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决策,”我总结道,“在背数学书并验证方法有效的过程中,自己琢磨、自己判断、自己执行、自我鼓励、磨炼意志的同时,我不太相信别人告诉我的办法,从此,我首先相信自己。”

⑭“这件事对你还有其他影响吗?”朋友既唏嘘又好奇。

⑮“其他影响?”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⑯是的,还有其他影响。走入职场后,每当我受了委屈,晚上回家就靠写作疗愈伤痕。每当觉得熬不过去,我都会拍拍自己的肩:怕什么,谁能默写六本数学书?没有比那更难的事了吧?你一定能挺过去。

⑰后来,我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人,在彼此失散多年后,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我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高考前背数学书的过往,他搜索我的笔名,找到我,我们恢复联系——可见有类似故事的人不多,它成了我的印记、标签、联络暗号。

⑱我忘不了那个少女。

⑲那个夏天,她擦着汗,摇着扇,做一件不知道能不能成,但必须要做成的事。煤油灯下,她的脸和正弦、余弦、增值税表在一起,成为我刻骨铭心的画面。日后,我以写作为生,我永远在写小人物,写平凡的女孩如何追逐梦想,我写的每个人都和她有关,她成了我写作的母题。

⑳我至今感激她。她让我觉得我做过一件很牛的事。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1) 阅读选文第④~⑬段,围绕“我”所做的关键决策,将“我”的经历补充完整。

遭到嘲笑,痛哭一场————抄书背书,坚定执行——

(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中朋友的两次提问,分别引出“我”对关键决策的回忆和反思,构思巧妙。 B. 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对后座男生的神态和语言描写,意在表现他只顾自己不关心别人。 C. 选文第⑰段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我”与生命中那个重要的人恢复联系的喜悦。 D. 选文第⑳段“我至今感激她”,是因为朋友的肯定和赞赏让“我”觉得自己很牛。
(3) 人生难免经历某种“至暗时刻”,你从“我”的经历中得到哪些感悟?写出三点。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榆树情怀

刘文波

①“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小时候读韩愈的《晚春》,觉得灰头土脸的杨花榆荚也跟着缤纷的桃李斗春比美赶热闹,委实有点儿自讨没趣。百花如淡妆浓抹的当家花旦,是春的主角,怎么都好看。而榆树则是年老色衰的老旦,再怎么卖弄也是忸怩作态。

②然而,待到饥肠辘辘之时,母亲们端出一碗青绿爽口的榆钱儿粥,或者是一筛子榆钱儿饭团子,孩子大人们没有不欢呼雀跃的。榆钱的实诚只有用肚子来评价才有说服力。这让原先低看了榆钱儿的我们,自觉口是心非了,哪有占了人家的好处还低贱人家的,那就是乡里人骂的白眼狼了。榆钱儿貌丑却可充饥,如同沐着烟火过日子的乡下娘子,浆衣做饭,理家耕织,样样上手,将寡淡的日子调理得有条不紊。

③在乡下,到处都可以看到榆树的身影。没有杨柳的婆娑风姿,没有松柏的挺拔高俊,榆树像是忙完农活的农人,或蹲或踞,毫不起眼地散居在茅屋草垛之间。榆树跟农夫一起吐纳山川四时之气,渐渐长得阴郁繁盛。人们会在某一个春天发现,那一树榆钱儿,吐绿绽翠,胜却繁花无数,出落得毫不俗气又毫不张扬。井台农田、房前屋后,因为有了它,像极了一幅幅养眼养心的中国写意山水画。榆树是农人质朴的芳邻。

④榆树长得慢,而且木性坚硬,难砍难伐。所以在乡下被称作“榆木疙瘩”。但“榆木疙瘩”如似乎有着属于它自己的一份灵气与神性,因此,比起榆木比其他矫情的树更能接近神祇。早期的榆木家具多以供奉为主,宽厚坚韧的榆木被做成祠堂庙观里的供桌、供案,成为最接近神灵的宠儿,传达倾听着虔诚的人们发自肺腑的与神灵的低语,而且在木匠眼里,榆木因其木性坚韧、材幅宽大、变形率小,实属上好的木材,与南方的榉木有“南榉北榆”之称,榆木成了世人眼中的美男子。

⑤榆树就这样贴近着庄稼汉的日子,并让日子有情有义。

⑥生活中有些迂讷笨拙之人,固执不开窍,让人急不得躁不得,因此也被叫作“榆木疙瘩”。其实,“榆木疙瘩”是掏心窝子的实诚,是毫不张扬的质朴,是有情有义的灵性。最浮躁的往往最肤浅,最内敛的往往最深挚:张扬浮躁经不起时光的磨洗,只有默默无闻、恪守质朴才能恒久长远。这一点,榆树以自己的生前身后事,向误读它的人们做了颠覆性的告白,而且做得比任何树和人都好。

(有改动)

(1) 文末说“这一点,榆树以自己的生前身后事,向误读它的人们做了颠覆性的告白”,它的“颠覆性告白”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2) 文章开头引用韩愈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本文与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