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华隆好弋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际,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弋:射。②咋:咬。③闷绝:窒息。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选自《孟子》,《孟子》是一部由孟子编著,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B. 乙文中下划线的句子应该断句为: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C. 甲文中运用生活中的事物“鱼、熊掌”,进行类比说理,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D. “华隆弋猎”与“知之者不如之者”,加点字的用法与意义相同。
(2) 请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字词

出处

方法

释义

不用也

查字典法:①背,扛;②为什么,怎么;③什么;④多么。

(填序号)

二日

课内迁移法:去后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3)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4)  乙文中的犬可否称为“义犬”?请结合两文内容简明说明理由。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文言文翻译; 一词多义;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心,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三章》)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 B.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如果没有 C. 丈夫之也 冠:行冠礼 D. 戒之曰 戒:谨慎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行天下大道 B. 处江湖之远则忧君 真无马邪 C.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宫室之美为之 D. 顺为正者 其境过清
(3)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A. 他必须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B. 大概一定会说“天下人忧虑在前面,后面的天下人才快乐”吧。 C. 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D. 他必须说“天下人忧虑在前面,后面的天下人才快乐”吧。
(4) 下列内容属于两文共同点的一项是 (       ) A. 政治理想 B. “破立”论证 C. 类比说理 D. “仁义”之道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文言文阅读。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其父事庄宗 , 为岢岚军使,私畜勇士百余人 , 庄宗疑其有异志。召之,惧不敢行。全斌时年十二,谓其父曰:“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父从其计,果获全,因以全斌隶帐下。

    及庄宗入洛,累历内职。同光末,国有内难,兵入宫城,近臣宿将皆弃甲遁去,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拒战。庄宗中流矢,扶掖至绛霄殿,全斌恸哭而去。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后数立战功,屡迁官职。

    宋初,李筠以潞州叛,全斌与慕容延钊由东路会大军进讨,以功拜安国军节度。诏令完葺西山堡砦,不逾时而就。建隆四年,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等率兵入太原境,俘数千人以归,进克乐平。

    乾德四年,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会有诉全斌及彦进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等不法事,与诸将同时召还。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选自《宋史•王全斌传》,有删改)

【注释】①指后唐庄宗李存勖。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战  拒:抵抗。 B. 立战功  数:多次,屡次。 C. 不逾时而就  就:赴任。 D. 有诉全斌及彦进破蜀日  会:适逢
(2) 下列句中的“以”和“因以全斌隶帐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功拜安国军节度 B. 俘数千人 C. 为师矣 D.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3) 翻译句子。

①其父事庄宗,为岢岚军使,私畜勇士百余人。

②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4) 王全斌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名将,曾任“忠武军节度使”,请简要概括体现其“忠武”的情节。
文言文阅读 困难
3. 下面三段文言文,分别节选自《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的末段,阅读后完成各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指朝廷。 B. 斯人                  微:少。 C. 树林阴                翳:遮盖。 D. 此                    客:客居。
(2)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处江湖远则忧其君       马千里者 B. 醒能述文者             其境过清 C.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真无马邪 D. 余强饮三大白别         国险民附
(3)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B.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C.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D.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4)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段短文中,面对世事或人生的浮沉,作者的情感有别:甲文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乙文的随遇而安中是怡然平和;丙文的率性任真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B. 三段短文中的一些句子表达也颇有深意: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暗含滕子京,以此规劝勉励好友;乙文末“太守谓谁”的问与答,解开全篇悬念,余音绵绵;丙文“问其姓氏”而不言姓氏,则暗含诀别之意、家国之思。 C. 三段短文的表达方式各有异同:甲文以议论、抒情为主;乙文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丙文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描写。 D. 三段短文中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甲文是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乙文则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丙文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包含了作者对“痴”字的称赏。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