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心

①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她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时,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那条围巾。

②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③每次走进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玛娅摇摇头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啊!

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暴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⑤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串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⑥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⑦“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⑧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⑨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摩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姑娘。可是,这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条围巾会一直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了来买走它。”

⑩玛娅走出小铺,风暴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也就流了出来。她开始有一点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的是太小气了。

⑪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她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她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⑫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爷爷说他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他只是想让你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⑬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 第④段中画线句子“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 根据提示,将玛娅对货主老人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这篇文章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玛娅,一个是货主老人,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请说说理由。
(4)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深刻含义。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自然环境描写;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岩(节选)

    ①探照灯光,向山头移动,死死地盯住越狱的人们。机枪子弹扫射着,山头被一串串火红的弹流交织着,走在最前面的好几个人倒了下去。

    ②“快走!”齐晓轩大声喊道:“分散行动,避开探照灯!”

    ③可是探照灯仍然罩住人群,又是一批人影在扫射中倒下去了。

    ④这时,一个人影忽然从前面折回,奔到齐晓轩面前,语气急促地报告道:“老袁负了重伤……前面是警戒线,发现敌人布防。电网附近还有两座碉堡!”

    ⑤“从碉堡旁边迂回,突破电网!”齐晓轩失血过多,喉头干哑地命令着:“你代替老袁领路,坚决冲出封锁线。我继续断后!”

    ⑥“你……”

    ⑦“快走!”齐晓轩愤声说道:“率领队伍,不要管我!”

    ⑧探照灯追赶着逐渐分散的人群,流弹不断划过夜空……忽然,光柱扫向齐晓轩,不断地把他罩住。可是,齐晓轩并不躲避那灼目的光亮,反而停住了脚步,挺立在光柱之中。他看了看渐渐远去的战友,从容地转回身来,面对着射向他的无数弹流。

    ⑨齐晓轩蔑视的目光,俯瞰着山脚下的敌人,崛立在一块巨大高耸的岩石上,吸引着全部毒弹的袭击,他决心让自己的战友们赢得时间,转危为安。

    ⑩“扫射吧!”他把双手叉在腰间,一动也不动地分开双脚,稳稳地踏住岩石。“子弹征服不了共产党人!”齐晓轩苍白带血的脸上露出冷笑,让鲜血从洞穿的身上流出,染遍了脚下的红岩……

    ⑪突然,一阵响亮的冲锋号声,在耳边响起。他猛然听出,胜利的号声,已经来临。这胜利的号角,多么的接近,多么动人!华子良终于来了,在最危急的时刻赶来了。党来了。胜利的黎明也来了!

    ⑫“啊!解放军!”

    ⑬“华子良领着解放军来啦!”

    ⑭齐晓轩听见一阵狂热的欢呼与呐喊,禁不住满脸须眉颤动,无限喜悦地倾听着胜利的枪声指向山下溃散的魔影……

    ⑮探照灯骤然熄灭了。可是齐晓轩仍然双手叉腰,张开两腿挺立在鲜血染遍的红岩上,一动也不动。他的目光,仿佛犹自俯瞰着脚下的魔窟。远处,渣滓洞燃烧着熊熊的烈火,照映着山头的松林。近处,火光照见高墙,那是已被粉碎的白公馆集中营。远远近近,魔窟连声爆炸,烟火不断冲腾,在火光中,中美合作所魔窟正在脚下崩溃,毁灭……

    ⑯僵化中的目光,渐渐昂向远方。齐晓轩仿佛看见了无数金星闪闪的红旗,在眼前招展回旋,渐渐融成一片光亮的鲜红……他的嘴角微微一动,朝着胜利的旗海,最后微笑了。

    ⑰炮声隆隆,震撼大地。

    ⑱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⑲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⑳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1) 本文节选自《红岩》结尾部分,请根据这部分内容,说说你对小说标题《红岩》的理解。
(2) 圈点批注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可以把思考引向更深境地。请根据提示,批注下列句子,重点品读齐晓轩这一人物形象。

①可是,齐晓轩并不躲避那灼目的光亮,反而停住了脚步,挺立在光柱之中。(求生是人的本能,为什么此处齐晓轩的举动异于常人?)

②他的嘴角微微一动,朝着胜利的旗海,最后微笑了。(齐晓轩此时会想什么呢?联系文章,揣摩人物心理,用第一人称表述。60字左右。)

(3) 《红岩》一书中的环境描写富有象征意味。请品味第19一20段的环境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4) 生命可贵,理想崇高。当二者发生冲突,你会怎么做?常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孟子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联系《红岩》一书,请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小题。

跪着起花生的父亲

张淑清

①夜露已经被阳光吸干,风一下一下就把稻穗吹黄,把枝头的果子吹红,花生蔓也日渐枯萎。父亲凌晨四点钟就醒了,醒了的父亲窸窸窣窣穿好衣服,翻了翻墙上的日历,巨离国庆节还有几天。连日来,父亲都是这时候去房后的花生地转转。

②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一树槐花开的季节。父亲将房后那块地深挖细犁,点了花生种,就去医院手术了,住院期间,仍不忘在电话里叮嘱母亲,看管好花生苗,别让野鸡田鼠糟蹋。

③花生苗吹吹风,淋淋雨,晒晒日头,一地月色陪伴,满天星斗交流,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交谈。当然也有母亲的参与,母亲给花生苗拔草,施农家粪;早了,在坡下的一道溪流内挑水,一担一担地爬坡,浇花生苗。有虫子吃花生叶片,母亲顶着烈日捉虫子,母亲和父亲一样,对花生苗的感情很深。

④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花生地走走。

⑤八月的花生地,绿黄相间,垄上有的花生秧裂口了,父亲明白,今年的花生又是丰收。干瓜涝枣,这片地是沙质土,适宜栽红薯、种花生。父亲是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父亲自医院回家那日开始,早晚都来花生地巡视一番。花生收了后,他要好好分配的。父亲想好了,一部分上等的花生,留着来年做种子;一部分年底到医院复查时,赠送带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一部分给儿子、女儿;最后少留一部分他和母亲吃。

⑥父亲来地里巡逻一遍,坐在堤坝上。手术后父亲听从了刘教授的建议,不吸烟不喝酒。父亲就这么安静地守着,直至把花生守到月末,守到成熟。

⑦父亲的眉眼欣喜无限,饭桌上,父亲说:“北风一阵比一阵紧了,数数日子,该起了。”父亲选择了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

起花生前,父亲闭上眼,虔诚地拜了拜苍天,才慢吞吞跪向大地。他股骨头坏死的左腿,不能“咕咚”跪下,唯有慢慢地,试探着跪,父亲跪在一大片花生面前,眸子里闪耀着星星般的光辉,他双手拔起一棵花生秧,白晶晶的花生,令父亲满眼惊喜。父亲跪着,一点一点朝前腾挪,母亲怕累着父亲,劝父亲歇一歇,父亲喜滋滋地说:“花生高产,丰收了,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

⑨父亲剥开一枚,好家伙!居然有五粒花生米,且个个饱满、圆润!罗锅的花生特别多,在北方,人们将多籽粒的花生,叫罗锅。父亲笑得脸上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顾不得跪着的膝盖有些难受,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母亲坐着起,两个人谈笑风生,麻雀飞来,喜鹊飞来,凑热闹似的,嘱啾一会儿,捡一两粒落花生,尝尝。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儿们留口吃的。

⑩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了两天,大功告成!那晚,父亲吩咐母亲用柴火煮了一钵子花生,一弯月牙悬在树梢,父亲倒了一杯老客,倒在地上,祭祀上天。他没呷酒,闻一闻酒香,吃一粒花生米;再吃一粒花生米,闻一闻酒味。

⑪父亲的思绪,铺了一地银白的月色。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开春桃花开时(2)农历八月二十四那晚时间
(1)点花生种守花生(3)吃花生事件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

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交谈。

(3) 第⑧段画横线句中“跪”这一动作,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4) 朗读第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时,你会用哪种语气?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 哀伤忧叹 B. 激动喜悦 C. 温柔和缓
(5) 父亲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老舍先生以具独特幽默风格与浓郁京味,成为了首位“人民艺术家”,请阅读有关他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老舍先生

汪曾祺

①北京东城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侍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②老舍先生爱喝茶,喝得很勤,而且很酽。他曾告诉我,到莫斯科去开会,旅馆里倒是为他特备了一只暖壶。可是他沏了茶,刚喝了几口,一转眼,服务员就给倒了。“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是一天到晚喝茶的!”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③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④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老舍先生谈这四幅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要求画卷心的芭蕉。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老舍先生谈起过,有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后来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外面裹着好几层报纸,写着四个大字:“此是废纸。”打开一看,都是惊人的杰作。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⑤老舍先生很好客,每天下午,来访的客人不断。作家,画家,戏曲、曲艺演员……老舍先生都是以礼相待,谈得很投机。

⑥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两次。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卡,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有一次很郑重地拿出一瓶葡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次用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⑦老舍先生对他下面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当时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那是比看档案要准确得多的。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而且所用的语言在有些人听起来是有点过甚其词,不留余地的。老舍先生不是那种惯说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温吞水一样的官话的人。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老舍先生这样“作家领导”的作风在市文联留下很好的影响,大家都平等相处,开诚布公,说话很少顾虑,都有点书生气、书卷气。他的这种领导风格,正是我们今天很多文化单位的领导所缺少的。

⑧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自然也要处理一些“公务”,看文件,开会,作报告……但是作为一个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

⑨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⑩北京有一座智化寺,寺里的和尚作法事和别的庙里的不一样,演奏音乐。他们演奏的乐调不同凡响,很古。所用乐谱别人不能识,记谱的符号不是工尺,而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笔道。乐器倒也和现在常见的差不多,但主要的乐器却是管。据说这是唐代的“燕乐”。解放后,寺里的和尚多半已经各谋生计了,但还能集拢在一起。老舍先生把他们请来,演奏了一次。音乐界的同志对这堂活着的古乐都很感兴趣。老舍先生为此也感到很兴奋。

⑪《当皮箱》和“燕乐”的下文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⑫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⑬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

⑭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1984年3月30日(选自《汪曾祺散文》,有删改)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鱼骨图。

(2)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筮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

(3) 汪曾祺的文字“淡而有味,有情”,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全文简析作者的情感。

【材料一】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材料二】在北京的作家中,今后有两人也许会写出一点东西,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林斤澜。

(4) 文末作者评价道:“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老舍的文学贡献惠及全国人民,而北京人则最早、最深切地领略其文学魅力,这在《骆驼祥子》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请你跟随读书小组,完成名著任务。

①“浓浓的京味”是《骆驼祥子》突出的语言特色,请你按要求补充“京味儿语言探究表”。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语言探究表

原文语句

京味儿语言的体现形式

“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高妈把放高利贷说成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写出高妈精明能干、善于理财的形象。

“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高妈劝说祥子无果时,用这句歇后语表现祥子的倔劲。

巧用俗语、歌后语。

“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儿永远是一个子儿!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

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钱,不能放秃尾巴鹰。”

“赶明儿我要是混好了,绝忘不了今儿个的事。”

“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

    

“劳驾劳驾”“有事吗?我忙!”“没告诉你吗,有要紧的事!”“得嘞”

“拉晚儿”指晚上出车拉客。“有几个拉晚儿的,也停住脚胡扯。”

“车口儿”指停车候客的地方。“他把车拉到了西直门,城洞里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他的心凉了一些,可是还不肯认输,只要有口气,就还要设法去拉车。他拉着车在城里绕了一会儿,最后在一个车口儿上停住了。”

“嚼谷”指吃用。“他知道祥子的嚼谷一直很简单,能有口热乎的就不错了。”

诸多方言词汇

概括“京味儿”语言的妙处:

②老舍先生曾经谈到《骆驼祥子》的创作:“小说越接近结尾,我越来越不自觉地跳出来说话。”小恒整理了阅读笔记,请你帮他完善“理解式批注表”。

《骆驼祥子》中的理解式批注表

“作者的话”

通过语言文字品悟句子深意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是义人还是不义之人都可以得到雨水,看似公道,实则不公,因为雨并不会怜悯穷人,也不会惩罚不义之人。作者借雨水表达了对祥子的同情、对劳苦大众的怜悯,以及对不公社会的强烈不满。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明确作者“说话”的意图:表达自己对作品内容的思考,表明立场与感情倾向,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