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 , 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注】①花朝节:指中国百花的生日,相传是农历二月十五。②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③靧(huì)面:洗脸。④浅鬣(liè):鬣兽颈上的长毛,一说马鬃,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⑤罍(léi):端着酒杯。⑥蹇:指骑驴。⑦毛羽鳞鬣:泛指各种动物。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一致的是(     ) A. 其林             泉而 B. 渔人甚之             作则沙走砾 C. 行             红装而 D.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以出游探春为线索,从城居不见春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逐层写出了郊外早春的诱人春色,抒发了作者对春色的眷恋珍惜之情。 B.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C. 本文语言清丽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一句就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春山的无限美好。 D. 本文虽为游记,但并非单纯记游之作,它还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中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 给下面句子断句,仅限3处。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4) 请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此文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词类活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与妻书

林觉民

①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②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 , 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③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④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⑤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⑥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②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⑦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⑧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1) 文中划线处有三处需要添加标点 请将答题卡上对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即可不死[A]而离散[B]不相见[C]徒使两地眼成穿[D]而骨化石[E]试问古来几曾见[F]破镜[G]能重圆?

(2) 关于文中加点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青衫”: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其长诗《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后用“司马青衫”比喻极度悲伤。 B. “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月光透过稀疏的梅树照进房间里,像被筛子筛过一样,变成散碎的影子。月光梅影朦胧相映,看不清楚。 C. “模拟”:演练、排练,与本试卷标题中的“模拟”二字用法相同。与“摸底”有词意上和词性上的区别。 D. “辛未”:应是“辛亥”,此书作于黄花岗起义前三天的1911年4月24日,即农历辛亥年三月廿六日深夜。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于1911年4月27日,与辛亥革命在武昌取得成功在同一年。辛亥革命乃后来之词,那时尚未有统一称呼,此处作“辛未”。
(3) 文中记述了作者与妻子交往的四个生活片段,下面对此的说法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件事是“四五年前某夕”与妻子的一席对话。作者对妻子说:“与使吾先死也,吾宁汝先吾而死。”读者乍听起来,这话真有些不近人情,谁都希望自己至爱的人健康长寿,也难怪他的妻子“初闻言而怒”。按时间推算,这番话应是林觉民婚后赴日本留学假期返故里时所说。他在日本比在国内更加接近反清革命中心,献身革命、为国捐躯的宏愿已经确立,只是担心一旦牺牲了,妻子忍受不了失去爱侣的悲痛。“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这份“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爱,是至爱。 B. 第二件事是婚后蜜月生活的情景:“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花月掩映,两情依依,良辰美景人同在,诗情画意,温馨甜蜜。美丽的青春,无边的幸福,无法让他忘怀,这浓情蜜意,是至爱。 C. 第三件事是“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这时新婚不久,作者写信给父亲说要远赴南洋,急得老父去厦门找他,但他却早已回家。这次外出,显然有特殊任务,但不便直接告诉妻子。所以意映要他“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希望远走天涯长相随,是至爱。 D. 第四件事是“前十余日回家”。这次作者从日本归来,身负革命重任,本拟瞒将实情以塞妻子,又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恐不胜其悲,“故惟日日买酒呼醉”,试图减轻压抑心底的难言之苦,永诀之痛。诚如古人所叹:“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醉中之苦仍是对妻子的至爱所致。
(4)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②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5) 作者是如何在叙述儿女情长的同时体现家国大义,体现“侠之大者,为国为名”的担当的?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