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B.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面。 C.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E.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 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F.…… |
肃肃鸨①羽,集于苞栩②。王事靡盟③ , 不能艺稷黍④。父母何怙⑤?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鹽,不能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①鸨(bǎo),鸟名,群居水草地区,本性不喜栖木。②苞栩:丛密的柞树。下文苞棘、苞棘也是树木。③靡鹽(gǔ),没有停息。④艺,种植。稷(jì)、黍(shǔ)和下文的稻、梁均为粮食。⑤怙(hù):依靠,凭恃。 |
□宴客 □出兵 □亲耕 □兴役
链接材料 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 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 (摘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诗经>第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