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理解

市声拾趣

张恨水

①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琪林,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②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③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④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苹果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宏亮,极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啰去了我两把勺。”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选自《人生的乐趣》)

(1) 听声·梳理;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又充满着情味。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表格。

季节

时间

吆喝内容

情味

/

冰酪

像一首歌谣

甜瓜

/

落花生

幽默

清晨

温暖

硬面饽饽

辛酸

(2) 品声·探秘;任选下列一句,参考小贴士,联系上下文,分析小贩吆唤声“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的奥秘。

① “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②“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苹果青脆甜瓜啦!”

小贴士

吆喝的效果是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场景环境、听者心理以及吆喝者技巧等多方面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结合第3段的画线句,参考示例,阐述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对卖硬面饽小贩的情感? 

【示例】

这个语段运用了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描写了豆麦及水草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几点渔火、悠扬的笛声等,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更有情。写笛声,以声传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渔火,由远及近。既有视觉、听觉印象,也有嗅觉感受,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前也隐然可见。

(4) 发声·释疑;文章题为《市声拾趣》,作者为何要写卖硬面饽饽“凄凉”“惨厉”的吆喝声?结合全文,联系小贴士,探究作者的用意。

小贴士

吆喝是市井文化的活态符号,是底层生存状态的历史切片。它既是劳动人民谋生技艺的凝结,也是中华民族乐天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更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声音地标。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文学作品阅读

过年

丰子恺

①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空气开始浓重起来了。

②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司务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日要回乡。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举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道理:鸡头向着谁,谁要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我家的店规模很小,店里三个人,作场里三个人,一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担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向着空位。

③腊月廿三日晚上送灶,灶君上天约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这菩萨据说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山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

④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金元宝,拿进来藏在橱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之意。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

⑤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乐。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得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⑥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种种小摆设,这些都是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参加,但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

⑦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铝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

⑧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盘祭品,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

⑨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噼噼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贵不易多得。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

⑩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

⑪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⑫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业,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⑬正月初四,是新年最大的一个节日,因为这天晚上接财神。别的行事,如送灶、过年等,排场大小不定,有简单的,有丰盛的,都按家之有无。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大约他们想:敬神丰盛,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发财。

⑭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了,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我们都看他样。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是忘不了这种好滋味。但叫家里人照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⑮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二十日,染匠司务下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的笔记也就全部结束。

(有删改)

(1) 新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请浏览全文,补全民俗。

过年生活日程安排

腊月:十六摆年酒,廿三①,廿七②,除夕吃年夜饭。

正月:初一招待拜年的客人,初二招待拜年的亲友,初四③,初五过年的事基本结束,十五过元宵。

(2) “必须”是本文的高频词,请选择两处民俗活动的相关描写,分析“必须”一词的内在情思。
(3) 本文写到:“我至今还是忘不了这种好滋味。但叫家里人照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社戏》中写到“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否相似?请结合两文的相关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4) 本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生活,以成人的视角思考生活。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在学习民俗单元后,同学们搜集了课外补充阅读材料,请你一起参与。

乡村有萤火

罗大佺

①童年的夜晚,乡村的田野上、草丛中、竹林里,有一种小不点儿的东西飘来飘去,一闪一闪的,给黑夜带来一些光明,给寂静的村庄点缀着美丽。

②“萤火虫,夜夜红,飞向西,飞向东,一闪一闪像支小电筒。”“萤火虫,亮幽幽,打起灯笼下泸州,泸州城里又好耍,顿顿吃肭朒①。”“不要你的银,不要你的金,只要你的屁股亮晶晶。”……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童谣,化成我最早接触民间文学的情愫。

③萤火虫发光,其实是在寻光,寻光是想谈恋爱。夜晚,雄性萤火虫闪着光亮,是为寻找心中的恋人。而躲在草丛或树叶上的雌性萤火虫看到光亮后,会根据光亮的强弱来确定对方是否是自己属意的对象。如果觉得不是,就不理它;如果觉得是,就会跟着发出一闪一闪的光亮。

④物质匮乏的年代,萤火虫带给山村孩子无穷的快乐。捕鸟、掏鸟蛋、网知了、逮青蛙、摘桑葚、下河摸鱼、捉萤火虫,山村孩子总是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鸟、蛙、鱼、鸟蛋、桑葚可以吃,萤火虫虽不能吃,捉住了却可以玩。萤火虫的玩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一种就是装在蛋壳里,看着它在里面爬来爬去,闪闪发光,想象着它此时的无奈,欢喜着自己拥有了光亮。但那个时候,普通人家的鸡鸭不多,即使鸡鸭下了蛋,都是拿到农贸市场卖了,换成油盐酱醋拿回家过日子,谁也舍不得吃一个。不过,那些坐月子的妇女总要吃些鸡蛋补补身子吧?那些蛋壳一般都是堆在一起,满月以后由男主人背去倒在大路上,让过往行人把它踩碎。据当地风俗的说法,踩得愈碎,出生的孩子就愈健康吉祥。而我们这些调皮的小孩,总是唱着歌谣,赶在蛋壳被路人踩碎之前,去抢几个回家装萤火虫玩耍。

⑤萤火虫不仅带给山村孩子大自然的快乐,还带给山村孩子战胜黑夜的勇气。望着黑夜里勇敢飞舞的萤火虫,我们也会生出不怕黑暗的胆量和勇气。记得三姐结婚之前的一天黄昏,父亲忽然要我去一个叫白碑沟的地方请亲戚长辈前来吃喜宴。走到半路,用麦草做的火把燃尽了,周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离要到达的目的地还远着呢,而附近又没有农户可以借光,远处树林里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嚎叫,“咕咪”————“咕咪”————又想起鬼神的传说。这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群萤火虫,在前面飞着。萤火虫的光亮虽然羸弱,但却让我产生了“萤火虫都不怕,我还怕什么”的胆量。于是在萤火虫光亮的映照下,我摸索着走到了亲戚家,心里对萤火虫充满了感激之情。

⑥民间有观萤娱乐的习俗,这个习俗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代,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玩萤火》一诗中“度月影才敛,绕竹光复流”描写了老百姓观赏萤火虫的动人情景。清代,萤火虫成了一种交易商品,有人捉了萤火虫去市场上卖,有人买来做成萤火虫灯。我们的许多节日和风俗就与萤火虫有关。七月十五民间叫“鬼节”,据说就是古人在这一天的夜晚看到田野里流萤闪烁,联想到了鬼魂出现,于是赶紧祭奠先人,祈望避灾去难,护佑儿孙。瑶族的台望节,夜晚欣赏流萤漫天飘舞的盛景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墨西哥,妇女们则有把萤火虫网在特殊的发髻里作为头饰的习俗。在日本,每年萤火虫繁殖期,各地都要举办“萤火虫祭”活动,借此宣传萤火虫文化。

⑦我的家乡洪雅地处川西南的深丘地带,童年时候一到夏天,萤火虫漫山遍野,数不胜数,即使洪雅县城,也是星星点点。后来由于农药化肥的滥用,以及其他生态环境的污染,萤火虫在乡村已很少见到了,但随着自然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家乡洪雅的萤火虫又逐渐多了起来。现在每到夏夜,它们的身影就活跃成了低空星群。

⑧乡村的萤火,也是心田的星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胸胸:读作gǎ gǎ,方言,(幼儿语)肉,如“吃朒胸”。

(1) 梳理文章内容,填写图表。

(2) 根据括号里的要求品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走到半路,用麦草做的火把燃尽了,周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离要到达的目的地还远着呢,而附近又没有农户可以借光,远处树林里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嚎叫,“咕咪”——“咕咪”——又想起鬼神的传说。(从描写角度进行品析)

②现在每到夏夜,它们的身影就活跃成了低空星群。(从修辞或用词角度进行品析)

(3) 《人民日报》评价作者罗大佺的散文富有“乡土与童真的滋味”。请以第④段为例,分析“乡土”和“童真”的具体体现。
(4) 文章末段说“乡村的萤火,也是心田的星光”,在我们课文中也有许多事物能成为人们“心田的星光”。结合本文和以下任一课文,分析“心田的星光”的多重内涵。

A.《社戏》中的罗汉豆        
B.《安塞腰鼓》中的腰鼓        
C.《灯笼》中的灯笼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现代文阅读

荠菜花

陈晓卿

  ①过了元旦,北京一家超市里就有荠菜卖,大塑料袋装着,碧绿碧绿的。每次从旁边经过,都忍不住上前摆弄两下,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功夫料理它,但还是愿意放纵自己假装购买的小冲动。

  ②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其实再过几天的清明,才是吃荠菜最好的时节。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满眼是正在开花的油菜和拔节的小麦,一片片绿的,一片片黄的,甚是好看。我和两个妹妹,每人拿着一把刮腻子的那种小铲子,行走在田埂上。这正是挖荠菜的时节:再早的荠菜味道不够明显,而且不多;晚半个月,它又老了,不能再吃。

  ③小妹跟着纯粹是起哄,顺带做一些户外运动,大妹则是挖荠菜的主力。她跟外公外婆长大的,天生认得荠菜的长相,就是我这个当哥哥的也不得不服。一面挖,大妹一面讲解。但说实话,荠菜挺难辨别,认荠菜这件事,曾耗费了我好几年的时间。你说边缘是锯齿状吧,也不完全对,说像钥匙的齿牙,它的头又是圆的……当然,荠菜也有好辨认的时候——不过那时已经不能食用了——我指的是开了花的荠菜。荠菜开的花小小的,白色。在一本植物图谱(印象中为汪曾祺先生所绘)中我看到过,确实不打眼。花落结子,荠菜短暂的一生也就结束了。

  ④每次我们要挖满一篮子荠菜才会回家,我妈接过篮子开始择菜,择完只能剩下大半筐——主要因为我还是带回了诸如苦麻菜、灰灰菜等等一些近似的野菜。

  ⑤荠菜也分两种,田埂上的和麦田里的。

  ⑥田埂上的伏地生长,每日光合作用充分,颜色略深,味道浓郁;麦田里的,也就是北京超市里卖的那种,碧绿油嫩,体形也大一些。前者适合做馅儿,后者更宜羹汤。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饨还是肉丸汤?每一种都能满足我们旺盛的肠胃以及馋猫般的味蕾。

  ⑦然而我们勤俭的妈,绝不会因为我们的劳动而牺牲口袋里的钱。她身边随处都能找到不买肉的理由:“这月家里财政紧张”“今天太晚,卖肉的下班了”“荠菜烩豆腐你没吃过吧”……我爸则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发明过摊荠菜饼、炝炒荠菜、荠菜蛋花汤……更令人发指的是,他给我们做过凉拌荠菜:把荠菜焯熟,用盐去水分,佐以香醋、香油,一道凉拌荠菜便上了桌。一家人居然也吃得很开心。

  ⑧我注意过父亲放香油的动作,香油瓶是医院的盐水瓶改装的,我爸每次会在凉菜里倒入两滴或三滴,收回的时候,他会在瓶口轻轻舔上一下,然后做一个很满足的表情。

  ⑨不加配搭的凉拌显然不是烹饪荠菜最佳的方法。荠菜的香味很素,很窄,需要用动物油做牵引,它本身的香味才会彰显出来,进而无限放大,这也是大家做荠菜的时候喜欢用它来包饺子、汆肉丸汤的原因。

  ⑩可能我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吃过素炒荠菜、荠菜清汤以及凉拌荠菜的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食欲,依然让我们甘荠菜若饴,以至于年复一年,我和妹妹们一到清明仍然有到城外挖荠菜的冲动。

  后来,我和妹妹离开家乡,最后寄居北京。大概是十年前,大妹家买了房,孤零零的塔楼前面便是大片的麦地。我对麦子有兴趣,一路摸索过去,竟然在冬小麦的丛中找到了大片大片的荠菜!我如获至宝。此时,超市里已经可以轻易买得到肉馅,那一天,我们以荠菜为主题,吃了饺子和冬瓜荠菜丸子汤,那种馨香让我们仿佛在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

  春在溪头荠菜花。说得好,要体会春天,最好到乡野中去。稼轩词中的有一句说的就是:城中桃李愁风雨。是啊,不能待在北京这地方,而要去乡下,有蓝天,有野花,没有沙尘,也没有堵车。

  所以我准备收拾行装,回老家一趟,就今天,说走就走。

(选自《至味在人间》,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文中的“荠菜”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荠菜最好吃的时节是清明,再早的荠菜味道不明显,数量少;晚半个月的荠菜又太老,不能吃。 B. 开了花的荠菜是不能食用的,荠菜花大大的,黄色。花落结子,代表荠菜短暂的一生结束了。 C. 田埂上的荠菜因为每日光合作用充分,颜色略深,味道浓郁,所以更适合拿来做馅儿。 D. 麦田里的荠菜,碧绿油嫩,体形也大一些,更适合拿来做羹汤,比如放入肉丸汤里。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从超市的荠菜写起,引出与荠菜相关的回忆。 B. 第②—⑩段回忆了一些童年往事,字里行间充满了愉悦、温馨的情感。 C. 文章不按照时间顺序来写,避免了平铺直叙,更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 文章以“荠菜”为线索,按照挖荠菜、见荠菜、吃荠菜的思路行文。
(3) 请完成下面的书摘卡,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

书摘卡(一)

书摘卡(二)

  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饨还是肉丸汤?

  我对麦子有兴趣,一路摸索过去,竟然在冬小麦的丛中找到了大片大片的荠菜!我如获至宝。

示例:“要挟”原指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这里指“我”和妹妹们挖来荠菜后,“强迫”父母给“我们”做美食,写出了“我”和妹妹们对美食的渴望。这是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4) 婷婷建议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入《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联系本单元的单元目录和单元导语,帮助婷婷写明理由。

第一单元 目录

1 社戏/鲁迅  2 回延安/贺敬之

3* 安塞腰鼓/刘成章            4* 灯笼/吴伯箫

写作 学习仿写

第一单元 导语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