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有萤火
罗大佺
①童年的夜晚,乡村的田野上、草丛中、竹林里,有一种小不点儿的东西飘来飘去,一闪一闪的,给黑夜带来一些光明,给寂静的村庄点缀着美丽。
②“萤火虫,夜夜红,飞向西,飞向东,一闪一闪像支小电筒。”“萤火虫,亮幽幽,打起灯笼下泸州,泸州城里又好耍,顿顿吃肭朒①。”“不要你的银,不要你的金,只要你的屁股亮晶晶。”……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童谣,化成我最早接触民间文学的情愫。
③萤火虫发光,其实是在寻光,寻光是想谈恋爱。夜晚,雄性萤火虫闪着光亮,是为寻找心中的恋人。而躲在草丛或树叶上的雌性萤火虫看到光亮后,会根据光亮的强弱来确定对方是否是自己属意的对象。如果觉得不是,就不理它;如果觉得是,就会跟着发出一闪一闪的光亮。
④物质匮乏的年代,萤火虫带给山村孩子无穷的快乐。捕鸟、掏鸟蛋、网知了、逮青蛙、摘桑葚、下河摸鱼、捉萤火虫,山村孩子总是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鸟、蛙、鱼、鸟蛋、桑葚可以吃,萤火虫虽不能吃,捉住了却可以玩。萤火虫的玩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一种就是装在蛋壳里,看着它在里面爬来爬去,闪闪发光,想象着它此时的无奈,欢喜着自己拥有了光亮。但那个时候,普通人家的鸡鸭不多,即使鸡鸭下了蛋,都是拿到农贸市场卖了,换成油盐酱醋拿回家过日子,谁也舍不得吃一个。不过,那些坐月子的妇女总要吃些鸡蛋补补身子吧?那些蛋壳一般都是堆在一起,满月以后由男主人背去倒在大路上,让过往行人把它踩碎。据当地风俗的说法,踩得愈碎,出生的孩子就愈健康吉祥。而我们这些调皮的小孩,总是唱着歌谣,赶在蛋壳被路人踩碎之前,去抢几个回家装萤火虫玩耍。
⑤萤火虫不仅带给山村孩子大自然的快乐,还带给山村孩子战胜黑夜的勇气。望着黑夜里勇敢飞舞的萤火虫,我们也会生出不怕黑暗的胆量和勇气。记得三姐结婚之前的一天黄昏,父亲忽然要我去一个叫白碑沟的地方请亲戚长辈前来吃喜宴。走到半路,用麦草做的火把燃尽了,周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离要到达的目的地还远着呢,而附近又没有农户可以借光,远处树林里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嚎叫,“咕咪”————“咕咪”————又想起鬼神的传说。这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群萤火虫,在前面飞着。萤火虫的光亮虽然羸弱,但却让我产生了“萤火虫都不怕,我还怕什么”的胆量。于是在萤火虫光亮的映照下,我摸索着走到了亲戚家,心里对萤火虫充满了感激之情。
⑥民间有观萤娱乐的习俗,这个习俗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代,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玩萤火》一诗中“度月影才敛,绕竹光复流”描写了老百姓观赏萤火虫的动人情景。清代,萤火虫成了一种交易商品,有人捉了萤火虫去市场上卖,有人买来做成萤火虫灯。我们的许多节日和风俗就与萤火虫有关。七月十五民间叫“鬼节”,据说就是古人在这一天的夜晚看到田野里流萤闪烁,联想到了鬼魂出现,于是赶紧祭奠先人,祈望避灾去难,护佑儿孙。瑶族的台望节,夜晚欣赏流萤漫天飘舞的盛景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墨西哥,妇女们则有把萤火虫网在特殊的发髻里作为头饰的习俗。在日本,每年萤火虫繁殖期,各地都要举办“萤火虫祭”活动,借此宣传萤火虫文化。
⑦我的家乡洪雅地处川西南的深丘地带,童年时候一到夏天,萤火虫漫山遍野,数不胜数,即使洪雅县城,也是星星点点。后来由于农药化肥的滥用,以及其他生态环境的污染,萤火虫在乡村已很少见到了,但随着自然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家乡洪雅的萤火虫又逐渐多了起来。现在每到夏夜,它们的身影就活跃成了低空星群。
⑧乡村的萤火,也是心田的星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胸胸:读作gǎ gǎ,方言,(幼儿语)肉,如“吃朒胸”。
①走到半路,用麦草做的火把燃尽了,周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离要到达的目的地还远着呢,而附近又没有农户可以借光,远处树林里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嚎叫,“咕咪”——“咕咪”——又想起鬼神的传说。(从描写角度进行品析)
②现在每到夏夜,它们的身影就活跃成了低空星群。(从修辞或用词角度进行品析)
A.《社戏》中的罗汉豆
B.《安塞腰鼓》中的腰鼓
C.《灯笼》中的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