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锻打

刘成章

①这片沃野,出小麦,出玉米,出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还出杏子和柿子。

②这片沃野,也出过一些成语和故事,例如“泾渭分明”、《柳毅传书》等这片沃野,叫作泾阳。

③现当代好几位引人瞩目的文化名人出自这里:于右任、吴宓、李若冰、雷抒雁……他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艺术,如今都已作古。

④作家白描也出生在这里。这棵葆有青春的树,枝枝丫丫,花开正红。他热爱这片沃野,退休后回到这里汲取灵感,埋头写作,推出了一本抒写家乡的皇皇巨著:《天下第一渠》。

⑤当人们正在阅读和品味他的书时,他又投入了另一场劳动。

⑥叮!咣!叮!咣!火花四溅!

⑦他和泾阳的一位铁匠,奋力打铁。

⑧白描抡着老锤。

⑨一块烧红的铁,被他们死死地摁在砧上,来回锻打,又翻转来锻打。锻打!锻打!叮咣锻打!每一锤都是那么气势磅礴,如暴雨雷霆!

⑩铁被打得遍体鳞伤,火焰般的铁屑落地变黑,而铁,已在剧痛中变形、升华。这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⑪白描的膀子上,隆起了肌肉疙瘩;白描的额上,汗水滚落;白描的肋间如波涛起伏,那是他的肺在紧张呼吸,他在喘息。

⑫一个曾经的文弱书生,忽然间李逵起来。

⑬我已八十六岁了,作家打铁的场面,我是头一次看见。

⑭白描打铁所产生的冲击力,令我激动不已,难以自持。

⑮我似乎看见,一缕又一缕的历史云烟,在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上飘过。旧石器时代来了,又走了。新石器时代来了,也走了。接下来是青铜器时代。而铁器时代的开启,是三千多年前,是春秋战国,也就是白描刚写过的兴修郑国渠的年月。兴修郑国渠,工程浩大,十万人参加,每天会用坏多少工具,而白描此时的行为,活像是为郑国梁出力。我猜想,白描在抡着老锤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会想到这些。

⑯到了蒸汽时代,与它伴生的《国际歌》一直这么唱: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好啊,咱们就烧,就打!

⑰在悲壮激越的歌声中,泾阳竖起了一座浸透着党的光辉的革命丰碑:安吴青训班。

⑱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英雄儿女,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了。他们一直奋斗到改革开放的年月,初心依然像块永不生锈的金子,闪闪发光。我猜想,白描在抡老锤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也会想到这些。

⑲往昔和今天,历史和现实,通过白描手里的老锤,在铁匠炉前,在铁砧上,得到了和谐的交融。

⑳这是充满力量感的雕塑,线条粗犷。

㉑这是震撼人心的打击乐,震响在时代的交响乐里。

㉒这是火与铁的热舞,直逼生命和灵魂。

㉓它旋律优美如海的波涛,节奏铿锵似历史的巨轮在滚动。

㉔它演绎的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内心笃定,永不退缩,求索极致。

㉕一位法因大作家曾在其作品中说,因为看铁匠打铁,他的病居达奇迹般地好了。我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一步,但是,白描打快的健美姿态,确实震撼了我,给了我力量。我觉得我年轻了好几岁。

㉖白描的怀前虽然有围裙,但是打铁时溅起的大花,还是向他的两臂、颈部和脸上,直奔而去。我看见一簇火花,似乎已经烧进他的肌肉里。他好像成了一块钢铁。他皮肤上沁出的汗珠,在炉火的照耀下,像灿烂的大花。

㉗一层一层的火花,溅起来,溅起来,溅成了流星雨。好不璀璨夺目!流星雨装饰着他,他何其美丽!

㉘无数的星星拱围着他,他好像站在星空之中。

㉙白描浑身大汗淋漓,忘情地轮着老锤,他在说:

㉚“我也是在锻打自己!”

㉛生命,永远需要不息的追求。

㉜记得有一首诗这样说:“世迎烈焰方成器,不鼓清风怎铸魂?”我想把这两句诗,送给白描,送给一切有杰气的劳动者。并向他们致以敬意!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10日,有删改)

(1) 简要分析选文引用《国际歌)有什么作用。
(2) 下列能替换最后一段画波浪线诗句的一项是(     ) A.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B.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 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 D. 千锤万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3) 比较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刘成章作品的语言特色。

【链接材料】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节选自刘成章《安塞腰鼓》)

(4) 本文以《锻打》为题,意蕴丰富,请你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考点】
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散文;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烟花易冷亦璀璨

①火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打铁花,作为中国民间浪漫而勇敢的绝活,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008年被国务院及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直到甲辰龙年春节才第一次看到打铁花。

②平时由于工作关系,很少有时间全家出游,哪怕是近距离的一日游。今年春节,我和先生决定抽空带孩子出去玩一次。说来也是巧合,翻看朋友圈时,我看到一位人美心善且有才华的同事全家去临沂琅琊古城玩,看照片就觉得很有吸引力,当即决定亲身体验一番。

③于是,我们一家四口驱车来到琅琊古城。先是在外围转一圈,觉得“其貌不扬”。既来之则安之,加上门口络绎不绝的人群,都让我们毫不犹豫地排队买票。不提前做功课,不上网搜攻略,一家四口就是在古城里边走边欣赏,俩闺女的嬉笑打闹,足以证明,我们来对了。

④就这样,我们跟随大多数人的步伐,不知不觉到了表演打铁花的场地。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早就见过铁匠打铁时溅起的铁花。我被挤在人群中,看到那么多人围观,心里不禁发笑,这么多人,真是没见过世面吗?

⑤不远处,可以看到三组工作人员正在做准备,每组两名,有的在看时间,有的在整理装备,我甚至看不清他们的模样。随着人群中不约而同的倒计时声,我顿时也觉得十分期待了。“十、九、八、七······三、二、一!”顿时,我被绚丽夺目的铁花惊呆了,也为自己刚刚的无知感到无地自容。

铁花如流星般划破夜空,又如金雨般洒向大地,引得现场游客啧啧称赞。不等这光雨落下,打铁花的师傅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只见一片冲天的火光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又落下来,接续不断。点点星火如同种子一般,在夜空中散落,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与古城共同见证岁月变迁。

⑦清代名相陈廷敬曾赋诗,生动描绘打铁花的情景:熔炉镔铁盈洪炉,绝技之巧天下无。火树银花幻莫测,凌虚掷地纷骊珠。

⑧炽热的铁水,温度高达1600多度,手艺人需准确判断其温度,快速而敏捷地完成一系列动作:舀铁水、抛向空中、奋力击打。抛得足够高、打得足够散,铁花才能足够美。代代匠人对细节的严谨把控和全身心的投入,成就了“铁花”璀璨千年的光芒。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们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个无畏的勇士。

⑨我们都欣赏到了巧夺天工的铁花,却不知道打铁花的人是谁,甚至不知道性别、年龄,也不知道他们累不累,会不会被烫伤。由于距离很远,他们甚至听不见我们雷鸣般的掌声,更看不见我们每个人脸上的惊叹和敬佩。但是,他们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只为精准打出更绚丽更夺目的铁花。

⑩持续半小时的打铁花结束了,我却回味无穷。我们普通人何尝不是在“打铁花”?我们也许是一位职员,努力工作、经常加班,甚至彻夜不眠,只为保障某大型活动顺利开展;我们也许是一位外卖员,风雨兼程、尽力奔跑,遇到路人落水等突发状况,仍然义无反顾地纵身一跃,挺身相救;我们也许是一位环卫工,起早贪黑、辛勤工作,遇到冰雨大雪等恶劣天气,更是冲锋在前,甚至顾不上吃一口热饭,只是为了尽早地给大家出行带来便利。

⑪我们都在“打铁花”,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甚至一直都是寂寂无闻。烟花易冷,铁花亦然。然而,每一个人并不会因此放弃,因为我们都是追梦人,都在踔厉奋发,各自努力,打出属于自己心中的“铁花”,为这个世界献上一份色彩,让生活因此不再单调,总能呈现五彩缤纷的美好。

(选自《学习强国·新潮副刊》,2024.3,有删改)

(1) 梳理文章脉络,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心情

翻看朋友圈

不屑

看到打铁花的场景

(2) 下列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铁花如流星般划破夜空,又如金雨般洒向大地,引得现场游客啧啧称赞。

(3) 请仿照示例的句式,结合第八至第九段进行仿写,再现“打铁花”的场面。

【示例】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4) 如何理解题目“烟花易冷亦璀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烙印在时光里的生命片刻

①人们常常把一些小事抛在脑后,一些生命的片刻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我们可以试着忽略,但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却一点一滴形成一条链子,将你与过去连在一起。

十一岁

②初冬的早晨,屋外还是一片漆黑,充溢着暖暖的灯光的厨房便成为世界的中心。睡梦中的我隐约听到窗外大扫帚掠过地面的唰唰声,接着在屋里往往会有“啪”的一声,因为妈妈常会在经过小仓库时碰掉一两个玩具。然后我能想象到腰椎不好的妈妈绝不会弯腰,而是蹲下来,拾起掉落的玩具,摆回原处。她会迈着花仙子般轻盈的步伐进入厨房,当然不是那种小精灵了,应该是睡美人的精灵婶婶。

③水龙头的流水声,燃气灶被拧开的声音,盖上锅盖的声音,水被煮沸的声音……掀开锅盖,水汽弥漫,犹如精灵山谷的密林晨雾。水被倒进碗里,是山谷绝壁上飞流直下的瀑布,蒸腾着“白烟”,激荡着水花。然后是磕鸡蛋的声音,打蛋时碗筷撞击的声音。突然,一切声音戛然而止。一秒、两秒、三秒,筷子缓慢搅水的声音渐渐传来,我松了一口气。想象到前几秒,鸡蛋沿着碗壁滑入水中,像一大束阳光徐徐流下来,渗入透明的泉水中。鸡蛋几乎是在一瞬间转化成一团团软绵绵的淡黄色云朵,飘来飘去。我咽下口水,半眯眼睛,沙发左端的爸爸像一个魁梧版的“长妈妈”,摆个大字,睡得正香。爸爸的胃病没养好前,妈妈每天早晨都会给他冲一碗鸡蛋。我想起爸爸的手总会在严冬中被冻出几道小伤口,他站在柜台里用粗糙的手指认真地摆弄玩具上的小轴承的画面,我永远也不会忘。

④我们的路上有对彼此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还有对社会的责任。

⑤沙发上的那个孩子翻了个身,缩回了在爸爸啤酒肚上取暖的脚,又酣然入睡。

十五岁

⑥雨,又是雨。秋夜本该是爽朗惬意的,可是今天例外。车窗外,一棵棵法国梧桐缓慢地向后移动,黄绿参半的叶子在冷冷的夜雨中显得格外诡异。路灯点点昏黄的光悬浮在空中,商场的广告牌在远处发出刺眼的白光和红光。我能清楚地看到车前的每一滴雨珠,在灯光和黑暗交接的地方,凭空射出了一簇簇的白色蛛丝。雨声、树叶声、鸣笛声、汽车驶过水层的声音无一例外地从窗外闯进来。

⑦我躺在妈妈的怀里,盖着外套,刚脱下来的,有点湿。“妈——我鞋都湿了!”我懊恼地抱怨。妈妈本能地直起身,要帮我脱鞋,这一动作让冷空气瞬间侵入我背后,刺激得我打了个寒战。她刚松开的手又搂紧了我。“快脱了!脚不能沾凉水的。都多大了,鞋湿了还不知道自己脱吗?”我只得磨蹭着双脚将两只鞋踹掉。“也不知道北京下雨了吗……”妈妈又开始皱眉了,她平常没表情的时候,额头两眉中间也会有凹痕,现在更深了。“你哥当时走的时候就没带伞,也不知道记不记得买把伞。”我还没说话,爸爸突然回答说:“你有什么可担心的?一个男子汉还怕淋点雨吗?”说着掏出了手机递过来,“你要是实在担心就打个电话问问吧。”我接过手机,解开锁屏,刚准备按下拨号键,突然发现主页面的时间显示栏下面有每日的天气预报。“多云转晴,温度7℃~12℃,1~2级西风”,它显示的所选定预报城市不是我们的城市,而是北京——哥哥上学的城市。

⑧原来每个人的路都承载着他人的期待,你走每一步都牵动着爱你的人焦灼的目光。

⑨一条未查看的短信被我点开,上面说:“爸,晚上有雨。”

⑩……

⑪我有过这样一些记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但有时候,开始也是结束,而结束恰恰又是开始。

⑫梭罗说:谢天谢地,世界并不仅限于这里。

(节选自裴鸽的《选择存在》,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1) 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到“一些生命的片刻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将你与过去连在一起”,是因为“十一岁”这个片段让“我”感受到了“责任”和“爱”,“十五岁”这个片段处处传达出家人间的“牵挂”“爱”和“期待”。这些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会让人终生怀念,所以这两个片段被“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 B. “妈妈本能地直起身,要帮我脱鞋,这一动作让冷空气瞬间侵入我背后,刺激得我打了个寒战。”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本能地”意思是不知觉的、无意识的,写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呵护自然而然,已成习惯,表现了母爱之深。 C. “爸,晚上有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呼应上文对雨的描写;暗示哥哥一直关注家乡的天气情况;表现了哥哥对家人的牵挂和爱。 D. 文末说“我有过这样一些记忆”,文章写了记忆中的关于妈妈的小事有妈妈为睡梦中的家人做早餐;妈妈要帮“我”脱被雨淋湿的鞋子;雨天,妈妈牵挂并担心远在北京的哥哥有没有伞;妈妈短信提醒远方的哥哥晚上有雨。
(2) 选出与梭罗的“谢天谢地,世界并不仅限于这里”这句话在本文中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     ) A. 随着时光的流逝,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到最后会让你觉得特别滑稽可笑和微不足道,对此你会投去孩子般的目光。(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 B.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余秋雨《洞庭一角》) C. 孩子们懂得了怀念:以往的铃声,它到哪儿去了?惟有一点是确定的,它随着记忆走进了未来。(史铁生《庙的回忆》) D. 一旦作出决定,实际上便坠入了一股巨大的洪流之中,这洪流会把你带到一个你作决定时从来没想到的地方去。(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天下共明月

卓然

①月到中秋,人们总会想起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苏轼独坐雪堂饮酒赏月,吃着自己制作的小月饼,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给后人展开了一个怅恨无限却又万象晴明的空间。

②在我的家乡小镇上,很少有人能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妙旨幽深的诗句,但人们知道怎样以自己的方式与天下共明月,那是小镇人浓浓的文化情结,是属于小镇人的精神财富。

③走进八月,就要开始打月饼了。把软高粱穗子削掉,把甜甜的高粱秸铡成小段儿,用大锅煮,把煮过高粱秸的水在大火上熬。熬成黏黏的、甜腻腻的糊状,那是“饭”。“饭”是自己熬的,核桃、红枣是从自己家树上打下来的,芝麻、瓜子是自己家地里种的。打月饼所有的原料几乎都是自己生产的,这就叫自食其力吧。

④小镇上打月饼的总领是五爷。五爷邀请小镇的师傅们来他院子里,把秸饼、红枣、核桃、花生等原料捣碎,连同青红丝、饰、冰糖掺和到蒸熟的白面里,用麻油搓成酥酥的月饼馅儿。

⑤在做月饼馅儿的同时,也要做好月饼皮儿。把面、饬与麻油掺和到一起,在大案子上揉搓摔打。特别重要的一个动作是“提”。把面提起来,猛猛地摔下去;再提起来,再猛猛地摔下去。如此反复,直到把“饬和面”提溜到如胶如漆,如瓷如玉。那个“提”的功夫是做月饼的重要程序,名叫“提糖”。所以在我们小镇上,月饼就另有了一个很乡愁的名字:提糖。

⑥“提糖”馅儿做好后,团成一个个青核桃大小的馅团,用做好的月饼皮包起来,放到梨木雕花的模子里,拿木槌用力往模子里打。只有用力打出来的提糖才会没有瑕疵,才会有清晰的花纹和文字。这就叫“打提糖”。

⑦提糖是用力打到模子里去了,怎么脱出来呢?把梨木雕花模子的四个平角放在大案子上依序轮番磕。砰!砰!砰!……远远听着,犹如长安捣衣声。一直磕到如婴孩一般柔软娇嫩的月饼脱模而出。周遭是清晰的瓦楞,中间端端正正的四个字:中秋月饼。两旁两朵牡丹,寓意花好月圆,荣华富贵。

⑧烤提糖在院子中间的廊厦底下,烧的是梨木、柿木、杜梨木、枣木、桃木和杏木,只有果木烤出来的提糖才是正经味儿。鏊子在下边烤,盖子在上边熏。一烤一熏,上下夹攻。熏烤出来的提糖不变色,不变形,模样端雅,品相娴静,莹如蜜蜡,玉色含章。

⑨小镇上有两种月饼,一种是五爷院子里打的,上边尽管有“中秋月饼”四个字,但我们却习惯叫“提糖”;另一种是各家母亲蒸的,没有别名,单叫“月饼”。

⑩母亲蒸的月饼一个五层,每层原料各异,味道不同。月饼并不一样大,最大的如初升明月,最小的像寿桃,蒸熟之后的月饼一套五个,摆起来像一座小小的白塔。母亲蒸的月饼,既可以品尝,也可以欣赏,还可以当饭吃。如果把提糖比作一章赋,母亲蒸的月饼就是一首诗。母亲蒸的月饼,不但有提糖应有的味道,还有新麦香和伏面香,还有伏面的白,以及母亲的巧和母亲的自出心裁。要讲风味,母亲蒸的月饼才是我的家乡地地道道的中秋风味。

⑪中秋节送“提糖”是敬意,只有小辈送给长辈。给岳丈,给祖父和外公,给婶婶、姨姨和姑姑。在我们小镇,有那么一个人,人们在过节的时候都会记得他,记得给他送一个“提糖”,或者送一角“月饼”。那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一介寒微的教书先生。我们小镇上很少有人奢望先生把孩子推出龙门,只要孩子能识几个字,能看住“门户”,就全凭了人家教书先生。尊师重教,是风尚,也是传统。

⑫尽管这些都是八月十五送的,却不能叫“送十五”,只有母亲蒸的月饼送给女儿才叫“送十五”。把母亲蒸的“月饼”从大到小摞到篮子里,还会放些核桃、柿子、枣儿、嫩玉茭、毛豆。女儿家里虽然也有这些东西,但是父母却总想着把一整个秋天都送给女儿,送给女婿,送给外孙。

⑬除了给女儿“送十五”,母亲会把月饼切成一角儿一角儿,送给左右邻家。其实我们并不叫送,用一个“送”字,没有意思,不近人情。我们叫“花”,给左邻右舍“花月饼”,文雅,悦耳。别说乡村少文化,几千年的乡愁,几千年的文明,都沉沉地裹在一个灿若锦绣的“花”字里。母亲去给邻家花月饼,会对邻家婶婶说:尝尝俺家的月饼吧,蒸得不好,让你笑话。邻家婶婶会接住月饼夸两句:哎哟!看你的手多么巧呀!一角月饼一句话,小镇的小巷里就像刮起了一阵春风,小镇的天空也像飘浮起了一片带春雨的轻云。

⑭一家“月饼”几家尝,几家“月饼”一家尝。咬上一口月饼,把中秋的欣悦和明月播撒在人世间的光华,一起咽到肚子里。一角月饼,殷殷多情,浓到千年万古化不开。

(1) 小镇人用哪些方式过中秋?
(2) 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第⑬段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请简要赏析。
(4) 选文以“与天下共明月”为题,有什么好处?
(5) 在语文活动课上,小明建议将这篇文章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外补充阅读篇目,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下面的单元目录和单元导语,帮助小明写明理由。

目录

单元导语

1、社戏/鲁迅

2、回延安/贺敬之

3、*安塞腰鼓/刘成章

4、*灯笼/吴伯萧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