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上述资料,可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般地说酸可以和“含有弱酸根离子的盐”发生反应而生成弱酸,反之 酸不能和“含有强酸根离子的盐”发生反应。
(2)请用上述结论解释,为什么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钙溶液中无碳酸钙沉淀生成?。
酸的通性
规律与举例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色,无色酚酞试液色
与较活泼金属反应
酸+金属→盐+氢气(置换反应)
H2SO2+Mg=MgSO4+H2↑
与大部分金属氧化物反应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复分解反应)
H2SO4+CuO=CuSO4+H2O
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HCl+NaOH=NaCl+H2O
与某些盐反应
酸+盐→新酸+新盐(复分解反应)
HCl+AgNO3=HNO3+AgCl↓
归纳总结:①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其水溶液电离出来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
②酸具有不同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其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即酸根离子)不同。
难点解析: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硫酸和氯化钡反应不能体现出酸的通性,因为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两者分别是酸根阴离子Cl- , 和Ag+、Ba2+中结合成沉淀的反应,因此属于盐酸、硫酸的个性,不属于酸的通性。
【查阅资料】
资料1:初始溶质质量分数越小的溶液,水蒸发对溶质质量分数升高的影响越大。
资料2:NaHCO3俗称小苏打,会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设计实验】
小金取适量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稀盐酸分为两等份,如图1所示,甲密封保存,乙敞口,放置15天。为分析甲、乙中质量分数变化,小金组装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步骤1:取足量的NaHCO3于锥形瓶中,往长颈漏斗中加入70g甲溶液(液面高于长颈漏斗下端),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1。
步骤2:取70g乙溶液,重复步骤1,测得量筒中液体体积为 V2。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
①
无现象
②
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绿色
③
蓝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绿色
④
蓝色溶液变成绿色
实验②、③、④中,可以否定猜想一的实验组别是。
组别
试剂
加入溶液的体积(mL)
反应后溶液 pH
1
15% NaOH
120
7.0
150
8.5
2
15% Na2CO3
159
200
9.2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C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D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