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洞水,水南有二石囷 ,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断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溪行        只身在最高层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神情与苏黄不 C. 不足为外人也        欲还失 D.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    寒暑易节始一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有汉    相谓曰 B. 忘路远近    水陆草木 C. 一人便笠自障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 不足外人道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4) 【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一词相仿。
(5) 【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文言文翻译; 一词多义;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古诗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丙】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至/津津乐 B. , 不知其旨也/之不能尽其材 C. 不知其也/陈康肃公 D. 教学长也/似与游者
(2)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体现卖炭翁劳作的辛苦。 B. “心忧炭贱愿天寒”突显卖炭翁内心的忧伤。 C. 诗歌揭露了宫使们巧取豪夺百姓物品的行径。 D. 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 甲文经过类比和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5) 假如卖炭翁了解到《大道之行也》描写的社会,他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想法?请你想象并写出他的心理活动。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读诗文以慧心

【甲】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乙】

《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游青碧溪记

(明)李元阳

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予尝游焉。嘉靖丙辰,又同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街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中潭深两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榖纹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

【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③石罅(xià):石缝。④榖纹:绉纱的纹路。常比喻水的波纹。

(1)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成语推测法

水尽

①深其源。

字典查阅法

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①亲近而不庄重;②轻视忽视;③安于,习惯于;④更迭交替

人多易之填序号

课文迁移法

溪行,忘路之远近

溪而出

此类活用法

乃侧左崖石罅③中:爬上(名词用作动词)

④皆可以赏其趣

(2)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A. 其境过清   水明见底 B. 潭西南望   缘溪 C. 不可知源   深穷 D. 全石以底   涌沸
(3)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A. 潭中鱼可百头   中潭深两丈 B. 记之而去    侧上左崖石罅中 C. 不可知其        出山下石涧 D. 见小谭       潭水光深青色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5) 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

(6) “潭”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请结合三则材料,以此探究“潭”的丰富意蕴。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

【乙】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 , 或至百二三十岁……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 , 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宋·苏轼)

【参考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1) 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足外人道也              全石以 B. 大惊                      不知有汉 C. 水甘芳                    潭西南 D. 此中人语                  自先世避秦时乱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无论魏晋  无论:

至百二三十岁  或:④饮其水寿   皆: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4) 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又是怎么看的?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