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跪着起花生的父亲

张淑清

①夜露已经被阳光吸干,风一下一下就把稻穗吹黄,把枝头的果子吹红,花生蔓也日渐枯萎。父亲凌晨四点钟就醒了,醒了的父亲窸窸窣窣穿好衣服,翻了翻墙上的日历,距离国庆节还有几天。连日来,父亲都是这时候去房后的花生地转转。

②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一树槐花开的季节,父亲将房后那块地深挖细犁,点了花生种,就去医院手术了,住院期间,仍不忘在电话里叮嘱母亲,看管好花生苗,别让野鸡田鼠糟蹋。

花生苗吹吹风,淋淋雨,晒晒日头,一地月色陪伴,满天星斗交流,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恋爱 , 虽然这只是昙花一现的激情,但丝毫不影响植物和小动物热爱生命抱团取暖的信心。当然也有母亲的参与,母亲给花生苗拔草,施农家粪;旱了,在坡下的一道溪流内挑水,一担一担地爬坡,浇花生苗。有虫子吃花生叶片,母亲顶着烈日捉虫子,母亲和父亲一样,对花生苗的感情很深。

④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花生地走走。

⑤八月的花生地,绿黄相间,垄上有的花生秧裂口了,父亲明白,今年的花生又是丰收。干瓜涝枣,这片地是沙质土,适宜栽红薯、种花生。父亲是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父亲自医院回家那日开始,早晚都来花生地巡视一番。花生收了后,他要好好分配的。父亲想好了,一部分上等的花生,留着给救了自己一命的医生送一些,给儿女一些,只给自己和母亲留一小部分。

⑥父亲来地里巡逻一遍,坐堤坝,摸摸口袋,没带烟。想起刘教授不准抽烟喝酒的叮咛,父亲突然湿了眼眶,烟酒像他的老兄弟,跟着他几十年。现在,他不得不放下它们,烟瘾来了,就冲着花生地唱支曲子;酒瘾上来,他猛灌白开水。父亲,就这么安静地守着,直至把花生守到月末,守到成熟。

⑦父亲的眉眼欣喜无限,饭桌上,父亲说:“北风一阵比一阵紧了,数数日子,该起了。”父亲选择了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

⑧起花生前,父亲闭上眼,虔诚地拜了拜苍天,才慢吞吞跪向大地。他股骨头坏死的左腿,不能“咕咚”跪下,唯有慢慢地,试探着跪,父亲跪在一大片花生面前,眸子里闪耀着星星般的光辉,他双手拔起一棵花生秧,白晶晶的花生,令父亲满眼惊喜。父亲跪着,一点一点朝前腾挪,母亲怕累着父亲,劝父亲歇一歇,父亲喜滋滋地说:“花生高产,丰收了,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

⑨父亲剥开一枚,好家伙!居然有五粒花生米,且个个饱满、圆润!罗锅的花生特别多,在北方,人们将多籽粒的花生,叫罗锅。父亲笑得脸上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顾不得跪着的膝盖有些难受,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母亲坐着起,两个人谈笑风生,麻雀飞来,喜鹊飞来,凑热闹似的,啾唧一会儿,捡一两粒落花生,尝尝。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儿们留口吃的。

⑩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了两天,大功告成!那晚,父亲吩咐母亲用柴火煮了一钵子花生,一弯月牙悬在树梢,父亲倒了一杯老窖,倒在地上,祭祀上天。他没呷酒,闻一闻酒香,吃一粒花生米;再吃一粒花生米,闻一闻酒味。

⑪父亲的思绪,铺了一地银白的月色。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思维导图(时间:事件)。

(1)开春:

(2)槐花开时:点花生种

(3):守花生

(4)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

(5)那晚:

(2)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

花生苗吹吹风,淋淋雨,晒晒日头,一地月色陪伴,满天星斗交流,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恋爱。

(3) “父亲”有哪些优秀品质?请联系全文分析。
(4) 文章以“跪着起花生的父亲”为题,试分析其作用。
【考点】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散文;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拟人;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车夫老马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的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有删改)

[注]①戗(qiāng):支撑。

(1) 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关于情节

关于人物

老马一进茶馆就晕倒

老马生活很贫苦

老马待人很②

老马对孙子很疼爱

爷孙吃包子,谢别众人

老马因孙子孝顺而④

(2) 茶馆掌柜的处理车夫忽然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这说明了什么?
(3) 在《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如何?老马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他,你了解的不足百分之一

①在很多人的眼里,他是弃医从文的热血青年,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坛斗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如果让你来形容他,你大概会说严肃、不苟言笑等,事实上,你对他有很大的误解。

“设计师鲁迅”

②鲁迅不仅是文学上的泰斗,还是一名设计鬼才。“北京大学”的校徽,就是鲁迅设计的。设计整体简洁大方,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被修改沿用至今。在这次尝试后,鲁迅在设计方面的才华被激发。他着手于书刊封面的设计,一共设计了60多种书刊封面,每一种都很好看,令人过目不忘。

“学霸鲁迅”

③鲁迅很早就关注了镭元素。1903年,居里夫人国为发现并提取了镭元素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鲁迅就发表文章来介绍这项科技成果。

④鲁迅曾以“索子”为笔名在《浙江潮》杂志发表《中国地质略论》,主要讲了中国的地质分布、地下矿藏。

⑤鲁迅在日本学医的期间,系统学习了西医方面的专业知识。之后又对传统的中医知识进行了学习。他在《南腔北调集·经验》中写道: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有些实在是极可宝贵的,因为它曾经费去许多牺牲,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

“爱吃甜食、有趣的鲁迅”

⑥鲁迅酷爱甜食,可要命的是他的牙被蛀得很厉害,一吃甜食就痛。有一次他在王府井看完牙医,就去稻香村买了很多饼干……

⑦他最喜欢吃萨其马。据说儿子周海婴向他要,他竟然对儿子说:“就剩一块了,你吃了爸爸就没了,你还是不要吃了。”

⑧鲁迅人称“周搏撑”,怼起人来嘴皮子利索的人都招架不住。如说人家不行:“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儿童教育家鲁迅”

⑨鲁迅曾说:“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而他也真正做到了把孩子当一个独立的、有意识的个体去尊重。

⑩家里宴客,孩子周海婴吃鱼丸,说不新鲜。大家吃着没问题,便不当回事,大概觉得是孩子任性不吃饭的借口。鲁迅夹走了孩子碟里的鱼丸,尝了一下,发现果然是不新鲜的。他当席便说:“不加以查看便抹杀是不对的。”

⑪据说,郁达夫去鲁迅家做客,看到年幼的周海婴把父亲的书扔得满地都是,而鲁迅毫不在意,因此觉得他太溺爱孩子。鲁迅后来为此专门写了一首诗给郁达夫: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⑫鲁迅一直在尽量创造机会让海婴自由地成长,希望海婴成为一个敢于担当的人。鲁迅去世后,家境曾一度困难,周海婴却不希望顶着“鲁迅之子”的头衔混日子,他用自己储蓄多年的压岁钱交纳了学费,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1952年周海婴考进了北大物理系,成为了国内无线电方面的专家。

⑬儿子周海婴出生时,这位年近半百的文学家,开心得像个孩子。只要有亲友来,鲁迅必把孩子抱出来给人看,对于没法亲临现场的亲友,他还要写信“在线秀娃”:“海婴很好,脸已晒黑,身体也较去年强健,而且近来似乎较为听话,不甚无理取闹。当因年龄渐大之故,唯每晚必须听故事,讲狗熊如何生活,萝卜如何长大,等等。颇为废去不少工夫耳。”除了故事,鲁迅还会给儿子编一些“无脑”打油诗。

⑭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正是一位父亲对幼子最真切的爱,而这种爱也成为了能够支撑孩子一生的力量源泉。

(选自《中学生阅读》)

(1) 下图为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对校徽中所使用的书体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A. 校徽中的“北大”二字使用隶书,字形扁阔,工整精巧。 B. 校徽中的“北大”二字使用篆书,因形立意,体正势圆 C. 校徽中的“北大”二字使用楷书,横平竖直,方正严整 D. 校徽中的“北大”二字使用行书,笔画舒展,线条流动。
(2) 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是全文的“引子”,用比喻的修辞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章运用小标题的形式将零散的材料串联,便于读者通过典型事例了解鲁迅。 C. 鲁迅先生亲自验证鱼丸是否新鲜的事情,表现了他对待事情认真、严谨的态度。 D. 文章通过描写鲁迅不为人熟知的一些事例,展现了一个可敬、可亲的鲁迅形象。
(3) 诗人柳亚子曾经说过:“近代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请结合“儿童教育家鲁迅”这一片段,说说鲁迅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文豪们的茶缘

①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饮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②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是谁活得下去。”

③林语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

④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

 ⑤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么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⑥在这些大文豪笔下,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浮沉;他们的嬉笑怒骂,也在一杯清茶之中化作永恒。这种气味相投的缘分,为品茶增添了不少的文人雅趣。

                                                               (选自《时代发现》,有删改)

(1) 根据上文,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鲁迅先生认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这是一种“清福”,但是,很多时候,为了生存的需要,很多人是很难有这工夫的。 B. 林语堂先生不愧是茶中高手,把品茶与交友相关联,把对茶的享受与采茶的时间和环境相联系,茶成了纯洁的象征。 C. 老舍先生则把饮茶作为自己创作时的一种习惯,以茶为伴,文思泉涌,一杯好茶更令其“万物静观皆自得”。 D. 杨绛先生喜欢牛奶红茶,是因为它不但解渴,还能疗饥,所以,她是非常推崇英式奶茶的。
(2) 在原文第④段末,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馆仍闻名中外。文人墨客到了北京,不去老舍茶馆坐坐,喝上一碗茶,简直就跟没来过北京一样。”请你说说这段话能否删去。
(3) 杨绛先生认为《红楼梦》中妙玉的喝茶论有什么内涵,请用原文句子来回答。
(4) 所谓品茶如品人。根据上文中鲁迅先生的“喝茶论”,结合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谈谈你心中的鲁迅先生形象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