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队在古籍修复室整理宋濂手稿时,发现两篇关联文章(甲、乙),需破解其“治学密码”,为文化馆设计“古代学者精神”展览提供素材。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删改)

【乙】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 , 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 , 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节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有删改)

【注释】①照磨:掌管宗卷,钱榖的属吏。②自免:自请免职。

(1) 【字义考据】为还原手稿原意,请解释加点词。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

②无冻之患矣

从大将北征 

三年

(2) 【断句复原】古籍残卷中有一句未标点,请用“/”划分(限两处)。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

(3) 【句子翻译】请将下列翻译为现代汉语,用于展览墙。

①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②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4) 【为学秘籍】对比甲、乙文,撰写展览结论:请结合甲乙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秘籍有哪些?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服衣冠        服:衣服 B.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同“熟”,熟练。 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私心。 D.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偶然。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 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忌以妻、妾、客的“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来对比齐王的处境,语气尖锐而有力。

B. 邹忌成功劝谏不仅在于他高超讽谏艺术,还在于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

C. 文章采用“三问”“三比”“三赏”“三变”的“三叠”式结构,层次清晰,有整齐对称之美

D. 文章运用精练的语言、细微的笔法和朴实的记叙刻画出邹忌善于说理的谋臣策士形象。

(4) 【乙】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 , 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娜,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怀丸操弹:怀揣弹丸,手持弹弓。

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B.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C.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D.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5) 有人说少孺子说理的方法和邹忌讽谏的方法相同,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以荒远小邑,且如此 , 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日:”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 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①晚号六一居士

组词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

贬夷陵时

成语推断法:如梦

③无以自

字典查阅法:①派遣;②排遣,消除;③贬谪,放逐;④使,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取旧案反复观之

课内迁移法: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 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②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4) 参照示例,请为[乙]文画横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做批注。

示例: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批注:”醉”字言简而义丰,不仅是对太守宴饮神态的描写,也可品出他为治下百姓和平安定的生活而感到快慰以及身处优美景色中的陶醉之情。

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日:”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批注:

(5) [甲][乙]两文都围绕欧阳修在滁州为官的经历展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欧阳修在滁州”为政宽简”的认识。
文言文阅读 困难
3. 文言文阅读

(一)【其人其事】

旭,苏州吴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

初,仕为常熟尉,有老人陈牒求判,宿昔又来,旭怒其烦,责之。老人曰:“观公笔奇妙,欲以藏家尔。”旭因问所藏,尽出其父书,旭视之,天下奇笔也,自是尽其法。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后人论书,欧、虞、诸、陆①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传其法,惟崔邈、颜真卿云。 (选自《新唐书·张旭传》)

(二)【作品展示】

图中肚痛帖全文: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末三字历来有争议,一作“非冷哉”。)

(三)【名家评价】

⑴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唐·韩愈)

张长史②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③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柳少师④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宋·苏轼《论书》节选)

【注释】①欧、虞、褚、陆:分别指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②张长史:即张旭。③真:楷书。④柳少师:即柳公权,唐代书法家。

(1) 走近文言。请运用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词语

释义

帮帮你

醒自视

课内迁移法:出,得其船,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为常熟尉

查找字典法:①做官;②审察;③同“事”,事业。

不可

参考成语:不一击

真生行

结构推断法: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

(2) 请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 自足

(3) 走近人物。唐代张旭,书法造诣颇高,曾有老翁为了,几次来求判决书。其优秀作品多为醉后所写的狂草。喝醉后,张旭狂奔疾走,大声呼叫后下笔,或者直接,世人称呼他为“张颠”。因张旭的狂草登峰造极,后人认为他只会草书,但苏轼并不以为然,他认为 
(4) 走近作品。《肚痛帖》是张旭的代表作之一,后人认为本帖草书是“质”(情志、情感)与“文”(形式、技巧)合一的典范之作,请你结合作品及相关评价分析。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