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选自刘开《问说》)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①便要还家
②便扶向路
③以其境过清
④悄怆幽邃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陆九渊① , 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②无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③ , 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曰:“闻人诵伊川④语,自觉若伤我⑤者。”又曰:“伊川之言,奚为⑥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宋史.陆九渊传》)
【注】①陆九渊:江西金溪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②何所:为什么。③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借指童年。④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别称。⑤伤我:不合我口味。⑥奚为:为什么。
①遂深思,至忘寝食
②忽大省
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 , 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①是以善为国者
②必先富民
奚以知其然也?
选文论述了治国之道,强调了,从的角度来论述。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基上矣不得而非基上者非也;为民上②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上:统治者
或异二者之为乐民之乐者
②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以刀劈狼首
B以伤先帝之明
C以我酌油知之
D以其境过清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