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①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日暮苍山远”勾勒傍晚时分山川的景象,它不仅美,而且很真实。为什么日暮的时候苍山会显得远一些呢?

②这实际上与黄昏时分太阳与苍山本身及之间的影像变化有关,其中涉及到一些物理学和心理学知识。

③早晨或黄昏时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白色 (或浅色)的形体在黑色或暗色背景的衬托下,具有较强的反射光亮,呈扩张性的渗出,这种现象叫光渗作用。早晨或黄昏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相对周围的事物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就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或黄昏时比中午时大些。

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达·芬奇在他的著作中曾对光渗现象做过描述:  “隔着太阳窥看树枝,常觉得它变细了甚至于辨别不出。按理,城堡上的炮眼和垛子是一样宽的,然而我看起来前者特别宽一些。”

⑤其实,当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同时通过晶状体时,聚集点并不完全在视网膜的一个平面上,因此在视网膜上的影像的清晰度就有一定差别。波长较长的暖色光(如红光)焦距长,焦点不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影像模糊不清,具有一种扩散性;相反,波长较短的冷色光(如蓝光)就比较清晰,具有某种收缩性。所以,同样大小的物体,红色物体就显得比蓝色物体大一些。

⑥色彩的膨胀,收缩不仅与波长有关,而且还与明亮程度有关。光亮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影像的轮廓外似乎有一圈光圈围绕着,使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轮廓扩大了,看起来就觉得比实物大一些。

⑦另外,点光源发出光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会越来越弱。黄昏时太阳离地平线越来越近,与观察者越来越远,它的明亮程度也越来越小,周围的景物(苍山)也越来越暗,人们感到它越来越远了。同时, 日落时,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太阳变大了,太阳旁边的景物在观察者的眼中就相对变小了。

⑧经过上面的解释,对“日暮苍山远”所勾勒的黄昏苍山图,我们是否有更通透的理解?

(摘编自王恒《光渗作用成就千古绝句》)

【材料二】

根据瑞利散射原理,光波的波长与其散射光的强度成反比,长波的散射光强度小,不易散射,短波的散射光强度大,容易散射。正午太阳直射,阳光穿过大气层厚度最小,其在大气层被散射掉的短波成分较少。早晨或黄昏的阳光斜射,穿过大气层的厚度比正午时厚得多,其被大气散射掉的短波成分较多。因此,观察者在早晨或黄昏接收到的阳光主要是长波。

(摘编自余小英、李凡生《从物理学角度鉴赏“两小儿辩日”》)

【材料三】

物理学是用人的理智寻求自然界中表面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简洁规律美,文学是用情感感受世间的人和物,它是一种诗意的美。物理学与文学就像两条溪流。物理学这条溪流融汇了人类的理性,溪水沿着自己的方向准确无误地流动着。文学的溪流则充满了想象,那跳跃的溪水时而清脆嘹亮,时而忧郁低沉。当物理学与文学这两条溪流在向大海汇聚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懂得了海阔天空,感受到了自然界更深邃、更广阔的美。

(摘编自韩晓霞《论物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设疑提问,引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增加文学性。 B. 根据图一所示,用画图表说明方法说明外界的光要经过晶状体再最终作用在视网膜上。 C. 根据瑞利散射原理可以一定程度地解答“两小儿辩日”的争辩。 D. 物理学只有汇聚到文学之中,才能沿着自己的方向准确地流动。
(2) 下列日常行为,没有利用光渗作用的是 (     )   A. 觉得自己较胖的人,可以穿黑色或深色衣服,这样看起来显得瘦些。 B. 冬天挂黄色窗帘,会让人觉得温暖,夏天挂蓝色窗帘,则觉得清凉。 C. 超市中,如果要使小商品、小包装显眼一些,应该采用鲜艳的浅色。 D. 教室墙壁一般涂乳白、象牙白等白色系色调,让人感觉更宽敞明亮。
(3) 学好物理对语文学习有什么帮助?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
【考点】
新闻、材料类文本; 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你会吃饭吗?

材料一:

老鼠为什么爱大米

①人类问老鼠:“你为什么爱大米?”老鼠说:“它能填饱肚子,还能让我变得更聪明。”

②这并非异想天开——日本名古屋明治大学的药理学家在老鼠身上进行了细致的实验。实验显示出大米至今鲜为人知的神奇功能:具有许多有益的特性,特别是能提高动物的智力。随着实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员发现,未被淘洗过的米对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着非常有益的作用。吃这种米饭的老鼠,不易受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这种蛋白会导致神经键数量下降,影响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区域的分子功能,诱发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疾病多发于人的老年阶段,最终会导致患者的智力完全丧失)。同时,大米可谓是容易发胖的人们的福音,它富含维生素,用它做成的食品不会刺激胃液分泌。它所含的黏性淀粉能在胃里形成保护膜,让我们远离胃病。

材料二:

主食不可偏废

①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主食在膳食中的比例应占70%。目前,我们过分依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使体内碳水化合物缺失,易引起一些慢性疼痛和多发病。甚至有关专家指出,降低主食比例可能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

材料三:

相关的调查

①据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的调查,84名2-6岁营养不良小儿中,粮食摄入量只占需要量的66%,营养严重不足的患儿粮食摄入量只占膳食总热量的40.48%。换句话说,这些患儿营养不良,主要原因不是膳食中少鱼、少肉,而是主食没吃够。

②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报告称:上海市有24.08%-30.23%的大中小学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在1305名小学生和1277名中学生中,分别约有10%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早餐不吃主食,只喝牛奶、吃鸡蛋。中餐、晚餐粮食摄入量也不足。作为主食的饭不够,孩子血糖水平低,大脑的工作效率自然高不了。孩子肚子虽然不饿,可是学习紧张,大脑缺少能量,难免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影响学习质量。

③目前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吃饭过快的现象,尤其是早餐和午餐。营养学家认为,一般来说,孩子吃每顿饭的时间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进食过快不利于身心健康。吃得过快,使吃饭只起到填饱肚子的作用,既起不到激发和培养饮食乐趣的作用,也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④近三四十年来,我国居民中营养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人数持续上升,米、面、粗粮等主食摄入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中城市居民每天平均摄入量从459克下降到366克,减少了1/5。有专家呼吁,在我国树立平衡膳食结构的理念已迫在眉睫。

⑤常有孩子以零食代替主食。他们的胃里常有食物进入,总不能被排空。这样,在吃主食时,他们就会缺乏食欲,吃得很少甚至根本不吃。由于正餐进食太少,很快又会出现饥饿,他们就要再吃零食。久而久之,人体消化系统正常的消化功能会被破坏,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食没有吃够是中小学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的重要原因。 B. 过分依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使体内碳水化合物缺失,易引起一些慢性疼痛和多发病。 C. 进食过快只起到填饱肚子的作用,既起不到激发和培养饮食乐趣的作用,也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D. 吃被淘洗过的米饭的老鼠不易受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因为它能导致神经键数量下降,影响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区域的分子功能,诱发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疾病多发于人的老年阶段,最终会导致患者智力的完全丧失。
(2) 下列对文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人类与老鼠的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大米至今鲜为人知的神奇功能的说明,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材料二中划线句子“甚至有关专家指出,降低主食比例可能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中的“可能”一词可以去掉,不影响句意。 C. 材料三中划线句子“上海市有24.08%-30.23%的大中小学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上海市的大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的情况。 D. 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我们在“吃饭”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过分依赖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主食摄入量不足;吃饭过快;以零食代替主食。
(3) 在我们身边,常有同学午餐、晚餐时不喜欢吃饭而喜欢到小店买零食吃。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对这类同学进行规劝。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龙的形象由多种动物聚合而成。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龙”字,一种“龙”无足、身躯细长、身尾不分;另一种有四足、躯体长。“无足龙”与蛇形象相似,“有足龙”与鳄和蜥蜴相似。透过古汉字中的象形字,可以了解到造字之初中华先民的思维,他们眼中的世界和自然,以及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史前人类认为自然界万物间存在神秘的关联性。爬行动物是冷血动物,血液温度变化受外界气温的制约。春天转暖,它们外出活动;秋分后雨水减少,它们也减少活动并进入冬眠;它们出蛰后,雨水开始增加;夏日雷雨到来前,它们会有异常反应。再加上爬行动物喜欢温湿环境,就与云、雷电、彩虹等和雨水关系密切的自然现象有了神秘联系。新石器时代以来,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土地上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农业的收成很大程度上由降水决定,先民便认为这取决于某种灵物的喜怒哀乐。

(摘编自《龙崇拜从何而来》)

【材料三】经过几千年的沉积,被视为祥瑞的龙成为既能腾飞在天,又能遨游于水的灵物,具有战胜邪恶的内涵和腾飞发展的象征意义。从“华龙一号”的核能之光,“鲲龙”号的展翅飞翔,到“雪龙”号的破冰前行,这些大国重器以“龙”为名,彰显出中华民族不俗的精神力量。今年,值得国人骄傲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大西洋首次下潜,截至2月23日,“蛟龙号”在南大西洋顺利完成23次下潜,并创造九天九潜的下潜新纪录。深海潜水器是探索深海资源的重要装备,全球有能力在6000米左右的大洋深渊开展载人深潜科研的国家不超过5.个。

载人潜水器装备性能比较

型号

深海6500

鹦鹉螺号

蛟龙号

国家

日本

法国

中国

最大工作深度(m)

6500

 6000

7000

平均每年下潜次数

60

100-115

26

可搭载数(人) 

3

3

3

水下作业时间(h)

5

5

约12

有效载荷(kg)

200

200

200

球体部分体积(m2)

4. 19

4.84

4.4

始建时间

1989

1984

2002

 (材料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的古汉语字形反映了当时人民对世界和自然的认知。 B. 大国重器以“龙”为名,既蕴藏美好寓意又彰显精神内涵。 C. 鳄鱼、蚯蚓、蛇等爬行动物的活动周期受外界气温的制约。 D.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的收成与降水有着较大的关系。
(2) 材料三对“蛟龙号”潜水器值得国人骄傲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蛟龙号”起步晚,载荷大、工作深度深、水下作业时间长。 B. “蛟龙号”首次下潜大西洋就能创造新纪录。 C. “蛟龙号”彰显我国在深海装备研发领域的实力。 D. “蛟龙号”每年下潜次数远远超过法国和日本。
(3) 请综合以上材料,探究龙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过程。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调查显示,43%的受众认为,大部分读书时间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2024年中国短视频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刷短视频已经成了“杀时间”第一利器。被短视频“霸屏”的你,有多久没读书了?

书籍走向富媒体化,阅读的定义也被泛化。95.1%的受访者,都有脱离书本的泛阅读(指阅读网络文章、新闻报道等文字/视频/音频信息),即便是2023年没有读书的人,也有87.8%有过泛阅读。其中以网络长文(长文章、长帖、文摘等)受众最多,达57.1%,其它依次有新闻报道、网文小说、报纸杂志和漫画等。在另一项关于阅读方式的调查中,“在线阅读”占比57.7%,最为普遍。传统纸质书以55.9%位列第二,电子书、有声书等居后。

【材料二】

有声阅读悄然兴起,你也在“听书”吗?点开喜马拉雅的听书排行榜,在畅销榜单的前几本书的播放量都在200万以上,之前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也在喜马拉雅中深受听众的喜爱,总播放量达到7600万左右,每集评论基本在600条。有声阅读正在兴起,在有声阅读市场的蓬勃发展下,耳朵代替眼睛的阅读方式正在丰富着人们的阅读方式。

“一本书听下来眼睛可以休息,很多书配上舒缓的音乐还有助眠的功效,渐渐我就爱上了‘听书’。”今年30岁的杨女士讲述了自己爱上“听书”的原因。

【材料三】

对社会上各类阅读场所,44.0%的人选择去图书馆或阅览室,尤其是“60后”“70后”中年人和“00后”年轻人;39.4%选择集书籍、生活用品、文创、咖啡简餐于一体的复合型书店,“90后”“80后”更为偏爱。

在文旅热潮中,不少地方还将阅读空间开进博物馆、老城古镇乃至时尚街区,开拓阅读体验的“新次元”。据调查,74.0%的人都在休闲旅游场所看到过此类空间。在游玩逛吃中与一片书香不期而遇,在79.7%的人眼中是令人惊喜的小美好,高学历人群(83.3%)尤为认可。

【材料四】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阅读时间已经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 B. 在关于阅读方式的调查中,比起阅读传统纸质书,人们更喜欢在线阅读的方式。 C. 材料一用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书籍走向富媒体化,阅读的定义也被泛化。 D. 材料二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有声阅读正逐渐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阅读方式。
(2)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社会上各类阅读场所,近一半的人仍喜欢选择去图书馆或阅览室等传统场所。 B. “90后”比“80后”更为偏爱集书籍、生活用品、文创、咖啡简餐于一体的复合型书店。 C. 高学历人群更认可将阅读空间开进博物馆、古镇、时尚街区的这种文旅热潮。 D. 中小学生喜欢阅读最重要的原因是认识到阅读可以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
(3) 某同学对于阅读总提不起兴趣,请你根据四则材料,告诉该同学可尝试哪些方法提高阅读兴趣?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