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老山界》  (节选)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杂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朵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⑫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⑬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⑭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⑮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⑯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⑰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⑱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1)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老山界》通过具体的情节,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的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B. 课文《老山界》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达红军战士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C.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展开叙述,行文前后照应,使情节曲折,富有吸引力。 D. 文中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困苦,也写到红军战士们之间的团结互助。
(2) 赏析下面句子加点字的妙处。

“山下有人送饭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3) 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4) 阅读下面这段材料,写出《老山界》  (节选)和这段材料反映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哪些困难和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资料链接:

“我们过草地的时候,真是草鞋踏得稀巴烂,衣服扯得稀巴碎,肚子也吃得稀巴空。有时候,实在走不动了,就在地上爬,爬了一段路,又站起来接着走。这样,走得疲倦了,实在走不动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会,等恢复些力气,再接着走。那时候,真难呀!草地上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是晴空万里,一会儿又是大雨滂沱。往往是倾盆大雨刚停下,大雾又起来了,十几丈远看不见人。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就可能被敌人发觉,就会遭到敌人的猛烈攻击,甚至丧失性命。可是,我们毕竟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任务。”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爷爷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甲】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二百多天都是风沙……

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

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看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和澳门的。”

“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

“是啊,毛乌素沙漠呢?”小兵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好!古人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爷爷,我开车带您去。”

“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小兵开车带着爷爷,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翥,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

小兵点点头,自豪地说:“当然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

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乙】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1) 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地点

人物事件

人物心情

嵩山山林

恐惧、害怕

家里

爷爷趴在地上看新地图,了解地图变化。

爷爷眼见沙漠变成绿洲,希望多活五百年。

欣慰、自豪

(2) 请从文中【甲】【乙】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加以赏析。

【甲】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描写手法)

【乙】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修辞角度)

(3) 标题《中国地图》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铁凝

①2007年1月29日晚,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保姆开门后,杨绛先生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盐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道:“何不就叫‘杨绛姐姐’?”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

②杨绛先生起居十分有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八段锦”,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我想起杨绛告诉我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健身。那是一种从未间断的想念,是爱的信仰。

③1978年6月15日,杨绛参加了邓小平为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举行的国宴,邓小平将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对方。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杨绛说。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单从穿着看去,大约都像女工或男工。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

④2013年春节前,我和我家先生同去杨绛先生家拜年,我们聊了一些家事,还讲到我们的女儿。杨绛先生嘱咐说:“下次来,送给我一张你们的‘全家福’吧,照片背面要写上字呢。”那慈爱的神情,就像我的娘家人一样。2014年4月,我和先生再次拜访了杨绛,我们遵嘱送给杨绛先生一张全家福照片,她看着照片上的女儿,叫着孩子的名字,好像孩子已经站在她的眼前。杨绛先生比我们的女儿整整大了一百岁,她看着照片上的孩子时,仿佛时光倒流,她的神情刹那间呈现出稚童样的活泼。这些年,越是和杨绛先生见面,就越是感受到她身上的家常气。今年春节前给杨绛先生拜年时,刚刚坐在她的身边,面容已显出疲意、形态也显出虚弱的杨绛先生,开口便先问起了我们的孩子。她清楚、准确地叫着女儿的名字说:“豆豆好吗?”这让我意外而又感动。事隔一年多了,她还记得一个未曾见面的孩子。我相信,105岁的杨绛,她爱的是天底下所有的孩子。

⑤我珍视和杨绛先生的每一次见面。也许一些人精致的俗相正需要经由这样的先行者、这样的学养、见识、不泯的良知去冲刷和洗涤。一个不断崛起、日益被世界瞩目的民族,她的风骨、情怀与人文生态,仍然需要一代隐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长久滋养。我们的下一代,更下一代,当永怀赤子之心,真诚生活,才配得上这些秉持着智慧之烛、光照后辈的先贤们的问候和祝福。

(1) 本文围绕杨绛先生写了好几件事,请概括其中三件。)
(2) 第④段杨绛先生的嘱咐中,用到了语气助词“吧”和“呢”,起什么作用? 
(3) 我们的民族涌现出了许多像杨绛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请另举一例并概括其事迹。
(4) 下列对本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的样子——第①段中对杨绛先生的外貌描写充分展现了这一点。 B. 《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西班牙女宾,充分肯定了杨绛先生在文学翻译上的成就。 C. 第⑤段分别从个人、民族、下一代等角度阐述了当今时代需要杨绛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的理由。 D. 整篇文章的语言质朴、温暖,又能达到一种阔大、理性的境界。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写人记事类文本,完成小题。

用奋斗书写人间值得

李娈启

①青春,是人生最美丽的季节。奋斗,是人生最美丽的风景。选择奋斗,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都会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不断前行。选择放弃,却往往能找到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的退缩辩护。奋斗与放弃,一念之差,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和结果。

②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加多彩,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③在最美的年华里,为了铸国之重器,他三十载春夏秋冬未曾归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青丝变白发,初心仍如磐。他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④黄旭华本名黄绍强,早年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医生。但在敌人的炮火轰炸中,他痛心于偌大的国土竟无处安放一张书桌,于是一心救国的他毅然改变志向走上科技报国之路,给自己改名为“旭华”,意思是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他要为民族强大而奋斗。

⑤新中国成立后,国际环境恶劣,还遭到核威胁。苏联的赫鲁晓夫轻蔑地说道:“中国人永远也造不了核潜艇。”但中国人不信邪,更不服气。毛主席硬气地回应赫鲁晓夫:“核潜艇,中国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伟人高瞻远瞩、掷地有声的话语指引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

⑥核潜艇研制初期,除了要承受荒岛恶劣的条件,最大困难是没有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有人统计,从最初的方案论证,到技术设计、施工设计,黄旭华团队总共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画了45000张设计图纸,连接起来有30公里长!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新中国的科研赤子们从零开始,埋下头,直起腰,用最“土”的办法,做最精的设计。

⑦没有先进的计算工具,黄旭华和同事们就用最原始的算盘和计算尺应对挑战。为了保证没有算错,往往组织三组人马同时计算,校对后,只要三组数据中有一个不同,就必须重算。这个“土办法”被同事们戏称为“斤斤计较”,而正是靠这个“土办法”,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获得的测试数据与设计值毫无二致。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⑧如今,中国首艘核潜艇早已退役,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已经度过百岁寿辰,他是青春无悔的榜样,是奋斗人生的楷模。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寄语是“一句誓言,一辈子事业”。他的这份“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的情怀,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奋斗的姿态,投身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事业中去。

⑨陶行知曾说“奋斗是万物之父”,而青春是最好的奋斗期。韶华易逝,“躺平”的思想要不得,“摆烂”的人生更不值得。以青春为墨,以奋斗为笔书写最华美的篇章,老去的你才会由衷地感谢曾经奋斗的自己,感叹此生无悔、人间值得。

(选自《洛阳日报》2024年5月15日,有增改)

(1) 【析研制困难】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
(2) 【品文章语言】批注是阅读时给文章加上批语和注解的一种读书方法。请根据提示,为下列语句做上批注。

语句

批注要求

我的批注

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新中国的科研赤子们从零开始,埋下头,直起腰,用最“土”的办法,做最精的设计。

对加点词进行理解式批注

他三十载春夏秋冬未曾归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青丝变白发,初心仍如磐。

对画线部分进行赏析式批注

(3) 【揣心理活动】苏联的赫鲁晓夫轻蔑地说道:“中国人永远也造不了核潜艇。”如果黄旭华在场,他会怎么想?请用第一人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4) 【思文章结构】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5) 【为人物颁奖】颁奖词是一种借助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的事迹、精神品格进行陈述与评价的文稿。请参照小渝同学为邓稼先拟写的颁奖词,为黄旭华写一段颁奖词。

邓稼先:当大漠的蘑菇云振奋了神州大陆,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无私奉献,严谨求实,写下中国核武器研发的颂歌;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中华人民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卫士,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邓稼先!

黄旭华: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