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开展“名著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选择性阅读是阅读《经典常谈》的好方法,请你根据阅读体验向同学推荐阅读本书的相关篇目,将选项写在横线上。   

①张同学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

②刘同学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写法很好奇,不妨去读一读

③李同学对先秦帝王将相有探究兴趣,可以推荐他先读

《经典常谈》目录:

A.《说文解字》第一

B.《周易》第二

C.《尚书》第三

D.《诗经》第四

E. “三礼”第五

F.“春秋三传”第六

G.“四书”第七

H.《战国策》第八

I.《史记》《汉书》第九

J.诸子第十

K.辞赋第十一

L.诗第十二

M.文第十三

(2) 学习了《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一章后,你所在的小组搜集到了有关《楚辞》、应用的相关资料:《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一号”,便取自屈原的《天问》。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参考以下链接资料,简要分析探测器这样命名有何妙处。   

【链接资料】

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关于月球想象的优美神话传说,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测器也是从地球奔向月亮进行探测,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适。

【考点】
《经典常谈》;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名著导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小圳同学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以读《经典常谈》为例,摘录了两段选文,展示了如下多 种阅读方法,请跟他一起完成分享。

【选文 A】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   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 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选文 B】

《史记》,汉司马迁著。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 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当时的“大汉帝国”,除了朝鲜、河西(今宁夏   一带)、岭南几个新开郡外,他都走到了。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 处是因公去的。他搜得了多少写的史料,没有明文,不能知道。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遗迹, 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他作《史记》,叙述 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便是为此。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 够综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 大。

(节选自《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有删改)

◇浏览“扫”读(浏览目录、序,初知结构和内容)

◇兴趣“引”读(不依序阅读,选择感兴趣的章节先读)

◇按需“点”读(选准探究点,自主研读、以说促读)

(1) 浏览本书的目录、序,指出下列各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本书编写顺序:按照传统的史、经、集、子的先后顺序编写,并将文字学放在最前面。 B. 读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C. 今之经典阅读较古学经典阅读有进步,但没有传诵的原因:未经整理,读起来难度大。 D. 朱自清认为《经典常谈》不是“国学概论”一类原因:“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 不着别的;“国学”有太笼统的毛病。
(2) 阅读选文B,小圳发现司马迁的成长经历对于他写作《史记》有着很大的帮助,请你加以分析,并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受到的启发。
(3) 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通过十三节课,给同学们进行了经典著作阅读的入门指引。小深活动组想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著作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去了解更多的内容。 请结合上面的二则选文材料,针对《诗经》或《史记》帮小深他们组设计一个阅读探究专题,并说一说你将如何展开探究活动。

①阅读探究专题:     ②探究活动设想:

名著导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