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 , 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

②小惠未编

③必以信

④必以情断之

⑤智虽弗及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是则可矣。

(3) 【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4) 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文言文翻译; 通假字; 古今异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这篇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渔人甚      (2)如外人 
(3)阡陌交通      (4)便还家 

(2)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   不物喜,不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观(《送东阳马生序》)
B. 之    缘溪行,忘路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 为    武陵人捕鱼业(选文)
       不足外人道也(选文)
D.
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3) 翻译句子。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 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 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 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5) 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6) 请就文中所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略无处(           )              ②夏水陵(            )               ③不以也(           )                ④属凄异  (            )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 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 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选自《口技》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友挟(邀请,偕同)猫儿同至寓。比(及至)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小技,客气说法)。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用热水烫后去毛)剥声,历历不爽(清清楚楚,没有差错)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 拟声词,哗的一声)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满寂然(               )                     ②闻父呼其子曰(       )

(2) 跟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A. 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虞初续志•郭猫儿》)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D.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出师表》)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4) 请用简明的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甲】:                                                                   
【乙】:                                                                  

(5) 请比较【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点
【甲】将                     相结合,从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表现文章内容。
【乙】文则以            描写为主表现文章内容。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