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到石码去

舒婷

    ①世上大约没有人能记起他出生的那一天人间以什么样的面目迎接他。可我虽然满月之后就离开石码,再也没有回去过,但那一天的情景却完整无损地留在我的记忆中,而且一年比一年丰富细致。

    ②沿海一个小小的渔镇,螺号吹出一股一股沁凉的晨雾(前句平实陈述,后句诗意传情,“晨雾”可以由“螺号”吹出,全是诗歌笔法)。爸爸出差去了,临时租借的住房又潮湿又空旷,除了粗砺的石条窗透过几线光亮,再有就是那敞开着的小门,门前几级苔痕斑斑的石阶接上路面。可以看见几双穿木屐的大脚沉实有力地踩过,脚趾虎虎地张开,褐色的宽裤管带起腥味的风。鱼尾甩动的大箩筐辚辚地拖过条石街,到处是闪闪发亮的鳞片。

    ③阳光渐渐炽热起来,石街像一条流动的火河。临时请来帮忙的渔妇靠在门框上,被正午的倦意侵袭,渐渐打起盹来。

    ④妈妈的床缩在大房子的最深处,垂着蚊帐,像一艘落下帆的小船,泊在荒凉的海边,涛声时高时低(以“船”喻“床”,又以海涛传声,具“鸟鸣山更幽”之静美。作者把诗意带入现实,虽是荒凉,却令人沉醉。)。

    ⑤外乡、独处,又怀着一个不安分的小生命。她好幻想又多愁的气质足够让她在阵痛的间歇中体味处境的寂寞和神秘。也许她想起外婆家她的清净的卧室,风百无聊赖地翻动遗忘在钢琴上的乐谱,自鸣钟一下一下地测量着岑寂,枕边那一册《聊斋志异》犹夹着多少狐仙和鬼异的故事呀,在她们那一帮教会女生中,她时常拿这些故事吓唬吱吱叫的姑娘们,其实多半首先吓唬了她自己。

    ⑥突然一阵风,凉凉的(妈妈一直这样强调,而且声明她决没有睡着),烛焰低抑,一个黑糊糊的影子隔着蚊帐撞往妈妈怀里。妈妈大惊,猛地撩起蚊帐,只见那渔妇靠在门框睡得正熟,一只黑猫蹭过她厚实的赤脚,一窜上了街。蜡烛快燃尽了,小小的火焰犹如一面小旗,飘动、展开、垂落……①

    ⑦我在那天下午出生,妈妈那天看见了什么,谁知道呢,但从此我便有了“精灵儿”的绰号。

    ⑧满月之后,绸缎庄老板把他的三小姐和外孙女一同接回大都市。我那常在地方小报上发点歪诗的爸爸,抱着他的鬈发黑黑、肤色雪白的“精灵儿”,在花园回廊上大叫:女神,我的女神。尽管后来女神长成了丑八怪,但父亲对我的溺爱有增无减,原因也和我的“精灵”有关。走在街上专挑沟沿、栏杆走,和男孩子去钓鱼,上树,吊在龙眼树上偷嘴,都有我的份。尤其我们的家在政治风云中遭难之后,妈妈遇事总得和我商量,在她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夸我也好,骂我也好,常是一声“精灵鬼”。

    ⑨有一天我要填履历表了,妈妈告诉我籍贯要写泉州。什么?我明明出生在石码嘛!②泉州我随爸爸去过,我一点儿不喜欢。籍贯在泉州是多么暗淡呀。

    ⑩而我的石码镇白天有慷慨热烈的阳光,存在石缝,流在海滩。到了晚上就发酵成浓浓的酒香。清冷的月芽儿像一弯快镰,收割一簇一簇浪花,波涛哧哧笑着,纠缠着苍白的石阶。码头边泊着小小的渔船。透过船篷是红红的灯,看得见古铜色的脊梁护卫着一窝甜甜的梦,梦中的渔家孩子像黑鳗一样扭动着。啊,咸味的梦和大海息息相关。

    ⑪让我籍贯一栏藏着我的渔镇吧,今天填乡音如缕,明天填南由一管。我在我自己的热爱中,吮吸爸爸妈妈的回想,丰满了我出生的那一块热土。

    ⑫过了许多年,我在一些场合认识了不少石码人,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去玩,并且告诉我,再也没有那条石街了,都成了柏油路,那种古堡似的老房子怕也不在了,甚至鱼也少了,现在镇上的主要经济是工厂。

    ⑬终于有一天,我把一张六角钱的船票端详了许久。六角钱,这么简单,一艘突突突弥漫着汽油味的小机轮就能把人带过三十二年辽阔的怀想,抵达梦之湾吗?

    ⑭三十二年,小镇的人与事也在我的思念中成长与凋谢。我常想那一只那么残酷地掴我屁股蛋的蒲扇大手,现在一定像老树皮那样搁在膝上,还会有孩子愿意听他讲陈年烂芝麻吗:三十多年前,有位爱抹眼泪的“先生娘”在这儿养了个哭不出声的“精灵儿”……街角的碗匙敲击乐,还一样有节奏地诱惑行人夜归的脚步吗?但卖鱼丸汤的定不是那爱咳两声的老头,该是他的儿子或孙子了。虽然那胡椒味儿,那葱花香,是我在胎里就熟悉的。

    ⑮我的手一松,绿色的船票顺着波涛一耸一耸漂走……

    ⑯让那新建的公寓大楼替代我那秘藏无数鬼魅传闻的老房子吧;让渔民综合企业公司孵出一批一批羽毛斑斓的青年和姑娘吧;……让所有的孩子都出生在那样一个热烈、明朗、高速度的现代化都市吧!

    ⑰只是在我的感情里永远有一扇开着的小门,像一个简朴的画框,嵌着那天的阳光、那条市声喧喧的条石街和一个“精灵儿”三十二年绵绵的眷念。

1984年11月

(选自《今文观止鉴赏辞典》,有删减)

(1) 仿照示例,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择一个,并围绕这个词,整合本文的相关内容。

示例:完整无损——32年了,门前苔痕斑斑的石阶、街上腥昧的风、闪闪发亮的鳞片、靠在门框上熟睡的渔妇、“我”出生那天的情景,在记忆里完整无损。(备选词语:“精灵儿”;木屐;永远)

(2) 舒婷是当代著名诗人。诗人写散文,格外诗意盎然。请品读第⑥、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写上批注。
(3) 从第⑩或第⑮段中选择一处,设计一个有助于理解本文的问题,并提供答案。
(4) 上文题目是“到石码去”,但作者最终还是没去。请结合文意,探究题目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考点】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曾经的菖蒲

方华

    ①秋后的菖蒲,生长得繁茂葱茏,在湖塘河沟边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是水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②“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这是唐诗人李贺的《大堤曲》。时光易逝,但菖蒲青青。人到中年的我,每在郁郁的菖蒲丛边彳亍,总会想起那遥远的童年。

    ③夏末秋初,菖蒲抽薹,会结出一个个的圆柱状的棕色的蒲棒,咋一看,极似串在一根木签上被烤过的火腿肠。在我孩童时,还没有火腿肠这种食品,只知道这蒲棒采回家,母亲可以用它做枕头芯,又软又轻,枕在头颈下很舒服。

    ④面包一般松软的蒲棒会在风中爆开,白色的绒花洒落蒲叶和水面。蒲棒成熟的时候,若和母亲一起正从菖蒲丛边走过,母亲会折下一两枝给我,我鼓起小嘴使劲地吹,快乐的笑声就和着绒花在田埂上、蓝天下,随风飘散。

    ⑤一日闲暇,在郊外的湖边漫步,看见蒲丛边有拍婚纱照的,摄影助理的手里即拿着几只蒲棒,在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按动里,洁白的蒲花被吹散,漫天飞舞,营造出非常浪漫的氛围,让我感到意外惊喜。

    ⑥幼时,母亲可能怕我们玩水失足,经常恐吓:不要到水边去,那里有蛇、水獭猫。可这样的警告实在敌不过菖蒲丛中那些诱惑。

    ⑦菖蒲丛中的水域,会有野生的菱角,是物资匮乏时代孩子们喜爱的美食。也有一些零落高举的莲蓬,成为孩子们的惦念。运气好的话,还会在那些或与芦荻杂生、或被黄色的浮萍花围绕的蒲丛中,捡到水禽生下的蛋。

    ⑧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虽然会得到母亲的一番呵斥警告,但也会在随后的饭碗中品尝到一顿难得的美味。

    ⑨母亲也会破例亲自带我们到水边去。在烈日下,母亲用镰刀割下一人多高细长的蒲叶,顺便收摘一些孩子们够不着的菱角、莲蓬,丢给站在埂上的我和妹妹。割下的蒲草,母亲会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一连几日编织蒲垫、蒲扇。

    ⑩夜晚,摇着小小的蒲扇扑打飞舞的萤火,或是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垫上,看满天的星光,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事。

    11 《本草·菖蒲》上载:“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菖蒲叶形似剑,香味浓郁,有解毒祛邪之效,故中国人有在端午时,在门窗上悬蒲叶以避疫护佑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江南尤为兴盛,是江南水域密集、菖蒲丛生的缘故吗?

    12 在我幼时,每逢端午,母亲也将蒲叶与艾草同插在门楣上,以保佑家事安康。只是,我现在蜗居城市多年,一被所谓除旧革新的现代文明浸染,一是难得有与菖蒲亲近之机,而母亲也早已与我天各一方,端午门前悬蒲叶的习俗也渐渐淡忘失却。

    13 某日,在一朋友家,见一硕大的陶瓷盆中养着一丛极似菖蒲的植物,只是没有水湄边的蒲叶挺拔野性,叶色是一种嫩青,不是墨绿。问朋友,竟真是菖蒲。原来,菖蒲在中国文化里还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真是孤陋寡闻了。

    14 于是得知,因菖蒲碧叶葱茏、根似白玉,凭水临石、清静高雅,又有驱蚊灭虫、香味清新的功效,自古即有人莳养。据说,古人夜读,就常置一盆菖蒲于案,以免灯烟熏眼之苦。

    15 友人告知我自古传下的莳养菖蒲的方法:“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怪不得我见了朋友家中的菖蒲不敢相认呢。

    16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我还是喜欢那一片水域边自然生长的菖蒲,这种思念,正犹如元稹这一行诗句所表达的,思念犹如菖蒲,疯狂地滋长,满天飞舞,穿越漫漫时空。

    17 席慕容在一首《菖蒲花》中写道:“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但是不可以/在那样荒凉寂静的沙洲上//当天色转暗风转冷/当我们所有的思维与动作都逐渐迟钝/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黄昏……”

    18 在这样一个秋天,这样一个菖蒲葳蕤的日子,想起菖蒲,想起以菖蒲做背景的那些身影,思念也如秋日蒲草一般葳蕤。只是,菖蒲岁岁重生,而我们,却再不能与往事相拥。

(选自《散文》2020年第2期《水湄三篇·菖蒲》,有改动)

(1)     本文写了与菖蒲有关的哪些童年往事?
(2) 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问朋友,竟是菖蒲。(品味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3) 引用诗文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色,请以第⑾节为例赏析其作用。
(4) 文章标题为“曾经的菖蒲”,有哪些深刻的意蕴?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我煨暖了,你离开的背影

吴钧尧

    ①孩子,最近,我常想起你的“四脚兽”时代。约莫十个月大时,我把你托给楼下的余妈妈照看。我把你送到她家门口,看到余妈妈摆弄了一桌子的玩具,吸引你注意。她偷偷转身,努起嘴、皱着双眉,那表情任谁看了,都知道她正催促我“走、走,赶快走”。孩子,我走得急,仿佛余妈妈的表情真的挤出声音了。

    ②我回到七楼家里,望了眼楼下中庭,你必不知道,你跟我的距离只有短短半分钟。我花了一段时间,才能把思绪转回写作计划。

    ③傍晚,我到余妈妈家接你,余妈妈正在厨房准备晚餐。我发现上午吸引你注意的玩具散落在地上,已无法提起你的兴趣。而你独自坐在客厅,灯光稀微处。你的模样和我伤心时的模样如出一辙。我轻轻敲了敲门。你看见了,先是一愣,接着,你如一头奔驰的豹,迅猛地朝我爬了过来。两只手掌,一前一后,哒哒哒地,声势与速度同等威猛。

    ④我推开虚掩的门,向前,一把将你捞起。

    ⑤孩子,我离开你之前,当然偷偷瞄你,我更好奇,若你回过头来找我,会看到我的哪一种背影?这让我想到我母亲。孩子,你渐长之后,是否会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激涕零了。

    ⑥孩子,我很少与你说,我曾跟你一样,搜寻妈妈离开时的背影。一回是小时候,妈妈带我进城,探访开冰果店的堂姐。我沉溺于吃刨冰,压根忘了妈妈什么时候不在了。堂姐捉弄我说,“你妈妈不要你了。”我张皇复张皇,竟相信堂姐所言,凶猛地哭了。

    ⑦孩子,当时我相信妈妈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你相信,我的胸膛是你永远的操场。  

    ⑧下一回,张望妈妈背影时,我已经是“男人”了。高中毕业前,老师公开询问谁愿意提前服役,全班四、五十个人,几乎都高举着手。到了体检报到,只我一个人。虽一人,我仍独往,深信能够当个好军人。

    ⑨新兵训练,“500米障碍”是我最大的考验。它的项目有快跑、爬竿、跳壕沟、爬矮墙以及持枪匍匐前进,通过低矮的铁丝网。我虽努力,却总不能完成,最终需要加入集训。

    ⑩那段时间,每逢假日,妈妈总会舟车劳顿来受训中心看我。她带来零食,看我狼吞虎咽,是否感慨我竟饿得如此厉害?看我的体魄渐渐壮硕,对我的成长,又感到欣慰?我常想,当时妈妈的心中,必定是两难:欣喜我长大,又担忧我忘了她;高兴我能独立,又忧心我的独立,剥夺她照顾我的习惯。

    ⑪会客时间不长,我目送妈妈,走上停在操场旁的交通车。车子开动了,我仍看见妈妈,几步一回头,频频挥手,那像在说,别送了,回去吧;又像在说,别担心,妈妈跟你都会好好的。  

    ⑫孩子,交通车离开以后,我没有回到营舍,而是回到五百米障碍场。我福至心灵般省悟到妈妈不能是永远的靠山。我独自持装备爬竿,臂力耗费殆尽,再战矮墙。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对它、冲击它、挑战它。几天后的测验,我不仅克服了,还成绩出色。当时我,气力已然耗尽,气喘连连,我望向妈妈上车的地方,淡淡地笑了,跟她说,我做到了。

    ⑬孩子,那一刻我的心情,多么像你——豹一般的“四脚兽”,快速爬向我——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

(1) 通读全文,归纳概括,仿照示例,完成表格。


回忆的背影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

为人父后,离开孩子的背影

第二次

因张皇而哭泣

第三次

(2) 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

(3) 请说说第⑥段划线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 结合文意,说说题目“我煨暖了,你离开的背影”的具体含义。

(5) 孩子从呱呱落地、咿呀学语、处于“四脚兽”时期到渐渐长大,总是长辈费心照看,而长大后,孩子的偶一回眸,就让长辈感激涕零。作为子女,你是否对此有切身的体会呢?请结合你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80字左右)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追寻书籍的味道

尤今

    小时家穷,肚子像欠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吃着奢华的鲍鱼海参。把精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

    捉襟见肘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只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书本永远不虞匮乏。

    晚餐过后,便是一家子进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时光了。一人读书和一家读书,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新买的书,有淡淡墨香,非常好闻,它能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屋内此起彼落地翻动着书页的声音,宛如天籁。

    明明只是一本书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却变成了哭笑难以自主的傀儡。爸爸捧书哈哈大笑的那一刻,却见进入悲情世界的妈妈眼噙泪光;爸爸在严肃的政论书中忙忙碌碌地写着眉批的当儿,妈妈却高高兴兴地在她所寻获的妙言妙语底下画线。当字里行间闪出了睿智的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出来,让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在那略识字的年龄里,只能一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牙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 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

    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负荷的工作把我们的心揉成一叶成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当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的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亮丽的阳光;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我们的维他命。

    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追溯原因,是父母从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它既是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糖;棉花糖软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蕾带来怡人的甜味。

    现代阅读风气不盛,分析年轻人不爱阅读的因素时,一般人都归咎于娱乐多元化、课业繁重或工作压力太大,让他们无暇分心或分心乏力。

    不是的。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后,当然不会“食髓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

    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快乐。当父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

    近日,与思齐聊天,她以温暖的语调忆述她那“贫瘠得十分璀璨”的童年。她说:“当年,家在福建。尽管家境贫苦,可家人还是给钱让我去租书来看。5分钱租一本,几天内得还。于是,一目十行,飞快地读,还分秒必争地把自己喜欢的篇章逐字逐句逐行地抄录下来。把笔记本子收在一口箱子里,一本叠一本,抄了很多本。箱子满了,便买个锁头锁起来,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到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好好地留在福建老家呢!”

    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千读者的精神。

    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10期,略有改动)

【注】①〔不虞〕不忧虑。虞,忧虑。

(1) 书籍的“味道”除了书的墨香、全家共读的温馨,还蕴含着其它什么“味道”呢?请依据文本作答。(至少答出两点)
(2) 按要求品味语言。

①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品味划线词语的含义)

(3) 文章的后面写思齐读书这一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 文中提到现代阅读风气不盛,请你结合下则材料,给家长提两条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建议。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我国O一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费约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有43.2%的家庭平均每天由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近四成(39.4%)家长半年内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27.1%的家长会在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有近三成(27.9%)的家长表示从未带孩子逛过书店。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