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桥的事

    小镇的布局,像一头猛犸象的化石。以老街为脊椎,两侧深深浅浅的巷子是肋骨,四家大工厂是四肢:国二厂、造船厂、服装厂、粮机厂。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两根长长的象牙,一条指向小学,一条指向中学。

    “化石”之外,是无穷无尽的稻田。我总是记不得那些村庄的名字,孔巷、邵村、薛家、南圩、车塘、香花桥、和尚浜……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无非是稻浪中有几间房子聚拢在一起,好像小小的岛。

    邻居小哥哥带我去探险,两个人在稻田里迷了路。一不小心,我的一只鞋陷进泥里。小哥哥无奈,只好背着我走。

    太阳西沉,四野苍茫,我的肚子饿了,但并不害怕,风里有粮食的味道,稻田的气息让人安心。远处几缕炊烟升起,田埂上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大声呼喊我的名字,是着急的爸妈一路寻来。那年我六岁。

    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企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线,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记忆没了参照物,像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

    只有那条小河还在。

    小河名叫夏驾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桥洞是完美的半圆形。我出生那天,奶奶从桥顶扔下一个皮球。这是小镇的习俗,球有多大,男孩的胆子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

    桥头曾有一座小小的庙,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内供泥塑的龙王爷,乡下人唤作龙王庙。老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传说:小镇曾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汾水龙王七太子私自降雨,却因触犯天规被斩为七段。从前小镇的舞龙叫“断龙”,由七截龙身组成,纪念那位倒霉的龙王七太子。夏驾河流经龙王庙,汇入吴淞江。吴淞江蜿蜒东去,流入上海后,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苏州河。

    奶奶扔下的皮球,几时能到外白渡桥?

    在我读初中时,桥拆了。

    拆桥是为了走船——桥洞太低,大船开不过去,走船是为了运水泥和黄沙,运水泥和黄沙是为了修路,修路是为了致富。那时人们憋足了劲要致富,谁阻碍了致富,谁就是罪人。

    拆桥花了整整一个月。潜水员分批沉入水底,拔掉打入淤泥的木桩,然后安放炸药。东边两百米处,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

    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捣蛋劲也没了。原本胡天野地的熊孩子,渐渐长成拘谨内向的少年。大人很欣慰,夸我懂事了。只有奶奶忧心忡忡,她说,这孩子的胆.子.丢了。

    我站在河边,河水黏稠,漂浮着垃圾和水草。水里也没有船。路修好了,也就不需要船了。

    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

    我向河岸望去,过去生长稻米和油菜的田野,如今长出了连绵的高楼。如果对比二十年前后的照片,你会发现,对岸升起了一个钢筋水泥的星球。那里是小镇的拆迁房集中地,失去土地的农民陆续搬到这里。前年大涨一波后,此地房价破万。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种地能赚几个钱?

    不仅是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农家子弟或是读书,或是打工,以各种方式离开土地。几代农民的梦想,是当个城里人。

    对土地来说,一代人死去,像收割一茬庄稼一样自然。人类自命自己的实践活动不凡,在土地面前不值一提。土地只记得两件事:几万年前,这里长出野草;几千年前,这里长出庄稼。这是江南最好的水田,生长《红楼梦》里的“绿畦香稻粳米”。今天,这里生长产值和效益。

    我常常想起那座桥。当我想起桥的时候,后来的时间就消失了。

    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奶奶去了夏驾河边。龙王庙毁于四十年前。奶奶对着庙的位置,点起两支半斤重的香烛,献上猪头和米糕。奶奶虔诚地跪倒,祈求龙王爷开恩,找回她孙子的胆子

(选自《文汇报》2018年2月26日有删改作者路明)

(1) 阅读文本,揣摩文中“胆子”的含义。
(2) 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此句改为“那座桥消失了”行吗?为什么?)

②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句中“欢天喜地”连用两次有何用意?)

(3) 有人认为,本文题为“关于桥的事”,但主要写了稻田、土地、船只、龙王庙、小镇拆迁等与桥无关的内容,不太妥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你运用散文知识简要阐述。
(4) 作家王彬说,散文无非是一种包孕情感的文学自述而已。本文作者想通过“桥的事”诉说些什么?写出你的感悟思考。
【考点】
记叙性散文;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便利店的心理学

①1927年,美国的南方公司首创便利店原型,1946年更名为“7-Eleven”,意思是该店的营业时间由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11点。1974年,伊藤洋华堂将其引入日本,并将营业时间变为24小时全天候。此后,这种“24小时便利店”风靡全球。

②这种全天候营业的商店会比普通超市多出一些额外开支,如服务费用、晚间轮班的收银员工资、存货管理员的加班费等,导致其实际盈利率往往低于普通超市。那么,为什么这类商店还是坚持通宵营业呢?

③这就涉及:心理学中的“路径依赖法则”。

④“路径依赖法则”指在人类社会中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与物理学中的惯性类似——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条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并很容易让人走不出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惯性思维”

⑤“24小时便利店”的这种做法,便是对“路径依赖法则”的一种有效利用。

⑥顾客在购买日常用品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去自己最熟悉的商店,而且一旦选中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店,就很少变更。普通商店都在晚上10点关门,次日早晨8点开门,这时候,如果一家店把营业时间改成24小时,那么,它成为那些在晚上10点至早上6点购物的顾客的唯一选择。而多次在这个时间段进入便利店购物之后,顾客就会习惯这家店的陈列方式,习惯前往这家店的交通路线。最重要的是,习惯将这家店和“便利”联系在一起。这就等于形成了一个购物的路径,那么即使是在白天,他也会慢慢地习惯来这家店购物,这就等于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慢慢地,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就会转亏为盈。

⑦人们开始把它广泛用于阐释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性决策,大到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制度演进,小到个人的消费决策,无不受“路径依赖法则”的影响。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现在可能的选择,而现在的选择又将决定未来的选择。

⑧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职业生涯。影响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第一份工作。因为从事一份职业越久,路径依赖的影响就越大,固定路径所带来的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心理就越强大,因此,更换路径(更换职业规划)的成本也就越大。

⑨有的人第一份工作是失败的选择,随着工作的深入,他们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在职场上其实非常普遍。当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工作状态和职业环境时,就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若重新做出选择,往往会丧失许多既得利益,甚至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⑩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职业规划专家都会建议,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兼顾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及专业知识,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既具挑战性又不失客观,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一步步努力走下去。只有这样,“路径依赖法则”所带来的自我强化才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⑪但是万一发现入错行,更要认识到“路径依赖法则”的强大力量。抛弃固有路径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更要深思熟虑,一旦做出了决定,就要坚定地转换路径。在新的职业规划路径上勇敢地走下去,这是重新回到成功轨道上的唯一方法。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本的“24小时便利店”遵循了“路径依赖法则”。 B.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这导致人类社会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C. “路径依赖法则”会影响国家、民族、个人的选择性决策,当前选择会决定未来选择。 D. 一旦发现入错行,就要坚定地转换路径并勇敢地走下去,才能重新回到成功轨道上。
(2) 下列生活情形中,不符合“路径依赖法则”影响的一项是(   ) A. 小华买东西第一次得到赠品时非常惊喜,喜欢这种捡便宜的感觉,于是他每次买东西都习惯要赠品,甚至会为了要赠品费上一番唇舌。 B. 小聪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待了五年,不喜欢却习惯了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习惯了周围的同事和公司的环境,不想跳槽去挑战新的工作。 C. 小明上小学时天天迟到,上初中后决心养成守时的好习惯。他买了闹钟,天天六点半起床,虽然早起非常痛苦,但他还是咬牙坚持着。 D. 小敏从小在家养成了先喝汤、后吃饭的饮食习惯,离家后,不管在学校食堂吃饭还是在外用餐,她都一定要先打一碗汤,喝完再吃饭。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语言品读

白描传神

张舟子

①北宋画家李龙眠,擅长人物鞍马和历史故事画。他特别注重写生,追求准确生动的刻画。他的画多不敷色,人称“白描”。金圣叹将这一概念引入小说评论,以“龙眠白画”称赞《水浒》,认为语言简洁生动,不多铺张,只抓住主要物象来描写人物及所处环境。由此来看,白描即是古代的“白画”,是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不重铺排,不事渲染,力求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形象,勾画神韵。

②既为描画,首先在于形似。“描”即是摹写,要以准确的词语使轻重合宜,不失其真。比如描写大海的颜色,午后强光照射,海水略微发蓝,但主要颜色稍显灰自不妨用“烟蓝”。一艘渔船从港口驶出,行至海大相接之处,一路的颜色亦有区别:近海区的蓝很有意境,如雨过云破,可以用“天青”;海色随船行过渡,“青蓝”也随视线而采;行至深海区,海水其实已呈“靛蓝”,或是“深蓝”。此时你会发现,寥寥数字,以简淡写斑斓,将海水随渔船渐行渐远而逐渐深沉的蓝色,真实准确地描画出来。如果草率而笼统地用“蓝色的大海”,让海失去了真实的颜色,那就真的是“白画”了。

③当然,得其形似仅为其表,白描的关键还在于传神,要通过精练的词语、贴切的表达,为作品注入神韵。贾平凹说,如果要描写两山之间有一道细水,“流”亦部“漫”亦可,但若用个“_    ”字,两山便有了“窄”的形象,水便有了“细”的注脚。再如阿城的《溜索》中,写人滑过悬毛两岸峭壁的溜索之迅疾,我们常会用“像前一样飞出去”之类的句子,阿城竟写为“嗖的一下小过去”。一个“小”字,伴着嗖嗖风声,溜出了马帮汉子箭一样的速度和由大而小的身影。

④《湖心亭看雪》中的雪景历来为人称道,皆得益于张岱出神入化的白描。“天”“云”“山”“水”气韵本就相似,加上所处空间交错,让四个词语仅需简单罗列,不必刻意雕琢,便有了界而未界之感。再用三个“与”字便消融了壁垒,只用一个“一”字便浑然而相成,造就了天地无界、恢弘阔大的意境。此时笔锋急转,“痕”“点”“芥”“粒”四个量词一出,便让文字背后仿佛有了一位山水画国手,苏堤水榭,甚则崇山峻岭,似乎都渺小得只需信笔一划,信手一点。短短四十余字,写尽了惟余莽莽的雪景气象,但说到底也只是词语精练之功,表达贴切之效。

⑤所以鲁迅先生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而已。”可见,要想写出传神的白描,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1) 通读全文,你认为学习白描应做到哪两个层次?
(2) 请说说“白画”一词在第①段和第②段中各自的含义。
(3)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一句更能体现第①段中金圣叹对《水浒》的评价? A. 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B. 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智取生辰纲》
(4) 请结合语境,将恰当的选项填写在第③段画横线处。 A. B. C. D.
(5) “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虽是就文学技巧而言,但也可延伸至求学或为人等方面。请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6) 积累链接:请将下面《湖心亭看雪》中的句子补充完整。

雾凇沆砀, ,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礼物》一文,回答问题。

礼  物

柴静

       ①那是个夏天。晚上上班的路上,细细碎碎地下起了雨,等到深夜下了节目,雨已经大了。匆忙下了楼向右拐时,忽然有个人迎上来,犹疑地叫我的名字,我怔了一下,借着一线灯光看见他身着军装,才安下心来。他那么大的个子,脸却很稚气,期期艾艾地说他是国防科大的学生,就要毕业了、来看看我是他几年来的心愿。我一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将手里的伞移过去给他遮雨,他马上后退了几步:“不不,不用,我走了”

       ②我看他的身影消失在漆黑的雨夜里,转身欲走,他气喘吁吁又跑回来,脸涨得通红,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火柴盒交给我,并拢双脚刷地敬了一个军礼,转身走了。火柴盒里装的是一只小乌龟,那是我收到的最可爱的礼物。

       ③春节回家过年时,同事转寄给我一封信,信是从西藏寄来采的。我在炉火边拆开细读,信中写道:“那天夜里你没有问我毕业后去哪里,我也没有告诉你,我选择的是遥远的雪域高原。这里人迹罕至,十分寒冷。有一夜出去巡哨,看着月光下连绵起伏的雪峰,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你在节目里说,‘人的存在犹如电光石火’。”

       ④远赴忽然传来鞭炮的脆响,我顿了顿,继续看下去,“但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用生命去护卫……那只小龟可好?它很怕冷,所以我把它留给你。它是去年我生日那天路过教育街市场时捡到的,也是同一天,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你的节目。我一直认为,这都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膝边的妒火渐渐升起来,给严寒的世界增添了一点暖意。水仙已经开了两朵,满室清香。

(选自《读者》2014年第2期)

(1) 选文的题目是《礼物》,作者收到的礼物是陌生军人送给她的可爱的小乌龟,你认为军人收到的“礼物”是什么呢?

(2) 怎样理解选文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3) 分析选文结尾句“水仙已经开了两朵,满室清香”的作用。

(4) 生活中,“一个眼神,一次帮助,一声教诲……”都是温暖感人的“礼物”。请将你收到过的这样的“礼物”写在下面。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