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春暖花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然而你走进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的艺术品,雪白的花瓣,浅绿色的花蕊,玲珑剔透,姿态万千。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

材料二: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是指诗歌的数量,这样说主要指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从上述两层意思说,中国确是诗的国度。

材料三: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是最深厚的。

    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他饱经忧患,极端贫穷,逼得要自己种田,他逼的要去乞食。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他的诗集满纸都是忧生之嗟,他的大半生中,国家兵戈扰攘,几无宁日,他一个穷书生,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也很忧,陶渊明诗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

    但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渊明由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就在“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空任鸟飞”的宇宙。他先是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多可“尚友”的古人。在诗中,他把他所敬仰的古人排起队来,向他们馨香祷祝,更可以见出他的志向。渊明还打破了身处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与我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自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相与忘于江湖”。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映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也正因此。

    渊明尽管胸襟高超,却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他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子女的慈爱。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以减轻他的劳作之苦。还关照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

    总之,渊明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他的智慧与他的情感融成一片,酿成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他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都很淳朴,却都不很简单,是一个大交响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声响。

(节选自《诗论》,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 自然景象常让中国人联想起相关的古诗句,“材料一”中作者的经历就是一例。请你根据材料一,也写一例陶渊明的诗例与大家分享。
(2) “材料三”中,陶渊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3)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离。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
【考点】
新闻标题; 衔接仿写; 见解表述;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有一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结果,她不到一星期就回了家。

母亲安慰她:“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你不会教书不要紧,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女孩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然而,每次女孩失败回来,她的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说过抱怨的话。

30岁的时候,女孩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又开办了一家自己的残障学校,并且在许多城市开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孩问母亲:“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为什么总对我那么有信心呢?”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也许能种荞麦。终归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它也总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收成。”

(1) 请从下列标题中选出你认为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爱的种子               B.信念的种子            C.总有一粒种子适合你

(2) 好的文章能给人以启迪。读了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感触颇深。请自选角度,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写作提示:①观点要明确,论证要合乎逻辑;②不少于100字。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回答问题。

任务一:明确标准

(1)小组成员找到了教材中的相关表述,摘录如下,请据此制定评价表。

ㅤ教材摘录一:议论要言之有据

在使用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应该先确认事例是否真实可靠,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对原文,保证引述准确。

其次,使用材料还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记叙事件本身,而要通过概括叙述以及对论据的分析,建立起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使用道理论据,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发,注意内在的逻辑性。

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比如可以用历史事件、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道理论据。

ㅤㅤ教材摘录二:论证要合理

首先,论证是使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其次,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还要通过必要的分析、阐释,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联系。

再次,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之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

还要求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可以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也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论点与论据的匹配”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维度

论据的选择

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和①          

论据的使用

材料和观点是否②

材料是否根据需要进行概括、剪裁等处理

是否通过合理的论证方法来组织材料

◎任务二:辨析论据

(2)以下六则材料中,材料①________(填编号)明显不能与论点匹配,它适合论证“②________”(拟写一个观点)。

材料一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不要报酬。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匡衡成了一代大学问家。

材料二

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是一个90后浙江小伙,初入大学的他就开始制作机器人,没资金、没资源、没有任何支持,连工具都没有,他就找来手动钻头和一些边角料,没有打磨机器,他就在地上手动蹭,以至于双手非常粗糙。也是从那时起,他真正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所在,在擅长的方向上不断奔跑,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90后小伙的这只‘狗’火了,马斯克也点赞》)

材料四

全球经济的下行震荡,“脱钩断链”的持续威胁,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每个人、每个家庭。而“中国号”巨轮没有迟疑、没有停顿,始终按照既定节奏穿越周期,特别是今年,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中国经济展现出愈加旺盛的活力和势头,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浙江宣传新年献词《敬我不能,尽我所能》)

材料五

一群热爱汽车的人,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我们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都不会被吓倒。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冲出重围的关键。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依然坚定不移。不断开拓、不断成长、不断胜利,勇气,就是我们给这个时代最好的回应!

(雷军2024年度主题演讲《勇气》)

材料六

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

(周国平《成为你自己》)

◎任务三:使用论据

(3)经过讨论,小组成员们形成了演讲提纲,请你完成下表。

中心论点:面对困境,更要迎难而上

分论点

论据

论证结构图

a.直面困境,是个人蜕变的催化剂

材料一、①

b.拥抱困境,是团队成长的加速器

c.③

材料二、材料四

为了让论证合理,我选择结构图(A/B)来撰写我的演讲稿,理由是④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