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 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guàn):一种救凶猛的鸟。②匝(zā):圈。

(1)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悲鸣不(已经) B. 若相语(形状,样子) C. 古木上(聚集,会合) D. 一赤蛇吞之(含着,叼着)
(2)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4) 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考点】
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古今异义;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③山有三远:自山下而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 , 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④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重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重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⑤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⑥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 , 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

(选自宋代郭熙《林泉高致》)

(1) 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B.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C.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D.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2)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山下而山颠谓之高远 仰:仰视 B. 高远之势突兀 突兀:耸立挺拔 C. 木叶若干可以人之头 敌:敌对 D. 盘折委曲 委曲:弯弯曲曲
(3) 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②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文言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节选自《苏秦以连横说秦》)

【注】①简:选择。②扺(zhǐ)掌而谈:指谈得很融洽。扺掌,击掌。

(1)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其筋骨

②发于声而后

容枯槁

④赵王大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B. 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C. 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D. 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3) 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4) 【甲】、【乙】两文告诉人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请简要说说【甲】、【乙】两文各是怎样得出这一道理的?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