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但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够打垮我们,最后都推动了我们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华。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百年弹指一挥间,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100年前,无数青年学子怀揣满腔热血,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汇聚成推动国家前进的强大力量,大学生们通过集会罢课、游行请愿、街头讲演等集体活动的方式来表达爱国情怀。

    100年后的今天,在和平与繁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会选择哪些方式来表达爱国情怀?“五四”前夕,新华网记者走进100所大学,对近2000名不同专业、年龄、生活背景的大学生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对象情况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习主席这段演讲的对象主要是当代中国青年,从“青年”“青春”等词可见。 B. 习主席这段演讲词表达的主要观点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 C. 从“调查对象情况”图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是95后在校本科生。 D. 以上材料表明一百年来青年学子的爱国方式虽有不同但爱国情怀始终不变。
(2) 与一百年前的青年学子相比,新时代大学生爱国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考点】
图表信息; 材料探究;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请结合课文和下列材料,将纪录片《恐龙灭绝之谜》开篇的画外音补充完整。

【材料一】

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想弄明白65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并提出了各种说法,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小行星撞击说”。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路易·阿尔瓦雷斯、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斯与两位原子化学家弗兰克·阿萨罗和海伦·米歇尔共同提出了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理论。他们发现意大利亚平宁山脉白垩纪(从146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至第三纪地层交界处的红色黏土中含有大量的铱,比正常含量高30倍。铱属于铂族元素,在地球表面相对较少,大多集中于地核,但它在宇宙天体中的含量颇高,一般被认定为地外物质存在的指示元素。 因此,在白垩纪末期可能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核冬天效应”,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材料二】

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唐·布林克曼则认为,恐龙很可能死于气温的急剧下降。他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加拿大阿尔贝塔地区发现了一组大型恐龙化石,对化石的周围环境进行研究后发现,当时地球温度正在急剧下降,平均温度从25℃一直降到15℃。这些化石的形成时间大约为7500万年前,即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1000万年。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大约有一半的恐龙已经死亡,剩下的恐龙也很脆弱,小行星的撞击只不过加速了恐龙的灭亡而已。

【材料三】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目前主流的恐龙灭绝原因说,剧烈的撞击使大量的尘埃遮挡了太阳光照,导致一连串的灾难性事件,如绿色植物的大量死亡影响了食草恐龙的生存,而小型动物的大规模死亡也导致食肉恐龙的灭绝。现在,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有更多的证据显示在小行星撞击前,地球上出现了大规模火山喷发,也对恐龙的灭绝产生了推动作用。

研究人员在印度中西部德干岩群收集了50多个样本,发现在底部和顶部火山岩石层存在指示火山喷发事件的锆石,由此科学家确定了火山群喷发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小行星撞击前25万年,地球上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并持续了50万年之久,喷出的岩浆覆盖了240多万平方千米的地面。

大规模的火山群活动使得大气中危险化学物质的含量增加,地球大气变得浑浊,大气环境和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而小行星的撞击进一步决定了恐龙灭绝的命运。

画外音:

恐龙统治地球长达一亿六千万年,却突然间消失灭绝了,这成为生物史上的难解之谜。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

敬请收看本期节目——《恐龙灭绝之谜》。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材料二: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早期恐龙分散在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材料三: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1) 这三则材料都提及的是什么事?
(2) 这三则材料说的是什么理?
(3) 在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子,放在括号里,有什么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