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2: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利用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选填甲乙丙)。
(2)通过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如图所示的(选填ABC)。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材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材料二】: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被反弹。
【材料三】:1930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内含2个质子)轰击铍原子核(原子序数为4),α粒子留在铍原子中,变成了碳原子,同时释放新粒子,微观示意图如下: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