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是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1) 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2)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人,乃众妙之门。 B. 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C. 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D. 让人,并不是懦弱。
(3)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5) 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①是可忍,孰不可忍?

②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③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考点】
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 中心论点; 比喻论证;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房间里的大象

刘瑜

    ①“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②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有些时候,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眼前的利益,于是沉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

    ③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比如,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而消失,全球还会继续变暖┄┄

    ④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梦。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中越长越大。

    ⑤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

    ⑥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1) 将《房间里的大象》与《皇帝的新装》联系起来思考,回答问题。

①“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自己。我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难道我不称职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老大臣”为什么有这种心态?在《房间里的大象》摘录一句话解答。

②“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 概括出《皇帝的新装》中能证明这句话的情节。

(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本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
(3)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a)_______________。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粱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铟心灵;(b)_______________。

    ⑤(c)_______________。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晴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18﹣04﹣23,有删改)

(1) 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2) 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

A.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B.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C.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a);(b);(c)

(3) 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亲密有间恰恰好

王纯

    ①有个词叫“亲密无间”,很多人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最佳境界:彼此亲昵,互相依赖,完全没有距离。其实,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

    ②对身边的任何人都要保持距离:领导、朋友、亲人,甚至包括爱人,都要留有适当的距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越近越好,近到一定程度反而会造成麻烦,徒增烦恼。很多事都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里面也有月满则亏的道理,把握其中的度很重要。

    ③《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子游说的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看起来很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④如果你与领导亲密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心无戒备,甚至会由着自己的性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对领导就会缺乏应有的尊重。但领导毕竟是领导,如果你“没大没小”,让他觉得自己少了威严,他自然会心生不快。

    ⑤朋友之间是平等的,但毕竟有一些利益关系在里面,如果太过亲密,很容易伤人伤己。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曾经“桃园结义”,或者曾经为朋友两肋插刀,结果却因为一些小事,突然间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因为朋友之间太亲密了,就会说话做事无所顾忌,甚至把对方看成另一个自己,但两个人毕竟是两种思想,发生冲突时,很容易彼此怨恨。人还有一种心理:不会和不相干的陌生人计较,却更容易和最亲的人计较。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也是亲密有间的。

    ⑥与亲人、爱人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产生一些琐碎的摩擦。给对方留些空间,也给自己留一点余地。彼此依赖,但不要成为对方的羁绊,这样才会和谐美满。有很多夫妻,原来爱得如胶似漆,但情深不寿,因为太亲密,总想把对方牢牢地束缚在身边,结果却让对方产生了想逃脱的心理。夫妻之间也应该亲密有间,有自己的空间,才能有自己的个性,爱情才会长久。

    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像烤火,一定的距离之内,能给人温暖;但离得太近,会被烧伤。

    ⑧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智慧,太远了会让人感到冷淡缺乏温情,太近了没有距离会给人逼仄压抑之感。所以,与人交往除了付出真诚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之外,更要懂得尊重对方,给别人,也给自己留一个空间。

    ⑨掌握好与别人的距离,不远不近,不浓不淡,彼此的关系就会和谐长久。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8期,选文略有改动。)

(1)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横线只能填一种论证方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像烤火,一定的距离之内,能给人温暖;但离得太近,会被烧伤。

(3) 从选文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我们应怎样做才能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尺度?
(4) 子游认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回答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