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卿今涂掌事  当道,当权。 B. 鲁肃过寻阳  到,等到 C. 往事耳  学习,回顾 D. 刮目相待  另,另外。
(2) 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判定错误的一项是( )。 A.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同“耶”。 B.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 C.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猜测的语气,表示不知道为什么。 D. 无他,但手熟尔  尔:同“耳”表“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
(3)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今天的才能不可忽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B. 你现在的才能不容轻视,不能比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C. 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能比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差了: D. 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吕蒙学习,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其中详写了吕蒙发奋学习的过程,略写了鲁肃与吕蒙两人议的内容。 C. 本文启示我们只要用心努力地学习就会大有成效,也启示我们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有实效。 D. 文章结尾,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 常用文言虚词; 文言文翻译;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释】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三处。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2)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知之知之   (       )      ②知也(       )

③思而不学则(       )      ④满则(       )

(3) 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应该相结合。
(4) 丙文中“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这句话,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山夜戏

袁中道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 , 余道镇江往兖。日晡 , 至北固 , 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 , 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 , 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 , 翕然张口 , 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位于此处。②崇祯二年:1629年。③兖:即兖州。④脯(bū):古代时刻,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⑤北固:即北固山,今江苏镇江北长江边上。⑥舣(yǐ)舟:船停靠岸边。⑦噀(xùn):喷水,喷吐。⑧漆静:漆黑寂静。⑨小奚:小奴仆,未成年仆人。⑩韩蕲王:韩世忠,两宋名将,死后被追封为蕲王。⑪喧阗(tián):形容声音大而杂。⑫摋(shā):揉。翳(yì),眼翳,妨碍视力的白斑。⑬翕(xī)然张口:张大嘴巴合不拢,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镇江往兖

②有老僧手背摋眼翳

③呵欠与笑嚏

何事何时至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目送久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后知松柏后凋也(《论语十则》) B. 何陋有(《陋室铭》) C. , 目似暝,意暇甚(《狼》) D.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势(《观潮》)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大意。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4) 通读全文,请概括文段内容。
(5) 请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文言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丙)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1) 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有                知之者不如好 B. 陋室                非木杮 C.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D. 从今许闲乘月 卿言多务,孰
(2) 解释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惟吾德  

沙为坎穴

③可据理臆断欤臆断

④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4) 《陋室铭》结尾写诸葛庐和子云亭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
(5) 老河兵最终找到石兽的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什么哲理?
文言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