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残花时节》,完成下面小题。

残花时节

石彦伟

①国庆长假,看罢阅兵式,就逃出了北京。我扯着母亲去白洋淀看芦花飞絮,归途可带着她去走一趟从未回过的沧州故里。闯关东出去的人,汉民是山东来的多,回民则多来自河北。我们石家的祖籍便在那运河边的泊镇。

②清晨房东唤来船夫,就上了一条快艇,独我和母亲一户。马达循序渐进地隆隆响起,惊飞梢头的几只水岛。它们盘桓在头顶,送我们离开这一湾浅浅的港。远处大水无边无际,笼在茫茫雾霭之中。渐渐地望见了芦苇丛,先是淡淡的几排,越往深处去越浓,待船转一个弯子过去,就是别样的一重景致——密密层层的芦苇荡,全然呈现在一派苍茫之间,却没有飘舞的芦花。“你们来得不巧。”船夫叹息说,“前天夜里,突降了一场霜冻,许多苇秆子都被打折了,花穗子也都们来得不巧。”船夫叹息说,“前天夜里,突降了一场霜冻,许多苇杆子都被打折了,花穗子也都蔫下去了,飞不起来了,你看——”他指向擦肩而过的芦苇丛。

③我未曾见过芦花。经他一指,才知那些苇尖上低垂的穗穗儿,就是芦花。它们果然刚刚经受了一场劫难,耷拉着黄惨惨的头,有的脖子已折断,漂浮在水面上,风吹得一颤一颤,哪还有几分花的样子呢!

④这是个残花时节。

⑤这时母亲开了口:“这若是花开的季节,该有多美!”她沉吟了一会儿,接续道,“花和人一样,过了季,就得歇着。咱们明年花期再来,看它们开得最好的样子。”我回过头去,见她出了神,神采里却没有黯然下去的迹象。一时间,恍然有成片雪白的芦花随风飞起来,漫天遍野都是,在水乡的晨光里,白亮亮地扑朔着。

⑥赏花的季节不复,故乡这枝花却逼真地植在原土,羞怯地开着。白洋淀归来,我们就盘算着回沧州故里。母亲像得了一封喜令,神采飞扬,仿佛那里有未败的鲜花,又仿佛多年前遗失在那里的名贵物事,到了追讨的时候了。

⑦到了沧州,一路西去,穿街走巷,直待潜入灯宵通明的繁华街区,才寻到一处涮串的铺面,涮些鸡串牛排蘑菇充饥。他们远离家乡,但对同胞的念想总是浓酽的,如同在冰天雪地想念一个国炉取暖的旅伴。那种密致的感受,是无法言说清楚的!念起祖父幼年记忆中处处有白帽子的老沧州,只觉得斑驳而茫远,匿在梦境深处罢了,我不免有些遗憾。不成想,母亲却惦念在心,仍希望走走沧州城。

⑧我童年所居的哈尔滨,族人是少的,几乎全是闯关东过来的穷苦人。他们像芦花一样被风吹散,迫降在寒峭的北国;有一些赶上霜冻,干脆飞不起来,连着苇秆子一起,折在那水上。母亲对故土一无所知,她只是预感这根系所依的土地,该有别样的一重景致,该有苍劲的古寺、清真巷陌,有未曾见过的小吃……我暗自感慨,给族兄发信问路,不多久便觅得那密密层层的青砖院落,宛同一排排浩瀚的芦苇荡,户户门额上的经字杜瓦,多年来不曾凋残。临近晌午,小巷已有炊烟荡了起来,隐隐地漫着牛羊肉的香味,使我想念起祖母来……

⑨巴士在蜿蜒中到了泊镇。时候还早,我们没有去亲戚家串门,见路旁有石家饺子馆,亲切异常,就进入坐下,攀谈几句,居然远远近近都有些沾亲带故。

⑩母亲提出想看一眼六百多年前石家先人修建的古寺。寺院里空荡荡,并无一人。我带母亲进来,背靠着花殿阁,看一块碑上刻着石家人斑驳的名字。后室殿的殿顶有一个六角事,顶子用方木叠落成一方藻井,母亲仰头望得出神,目光落在井外的天地里。看着母亲,我荡漾的心绪也踏实下来了,这一方天地现在仿佛不属于泊镇,却只属于两个寻根的归客……

⑪这次出行就这样渐渐烙印在我和母亲的岁月中。后来的许多时日里,母亲常说起这次出行中最吟味的一幕,是在游罢白洋淀回到郭里口的农宅以后。我也觉得那一幕最美,便留在末了来写了。那时我们下了快艇,总觉得兴致还没有尽。母亲很羡慕地望着码头边尘封的小木船,仿佛那上面装着她的岁月。我便同房东租下了这只木船,请来一位老船工,重新下了淀。这木桨儿,向着一方隐秘的水道摇去了。

⑫哔哗——哗哗——小船荡开了,钻过一座石桥,一片新鲜的芦苇荡在水道两侧壮观地铺满。那时已是后晌,阳光却如黄昏般恬静柔和,衬着这些苇丛有一股油画般的生动和浓郁。母亲对老船工叹息说:“我们来得不巧,听说刚下了霜冻,连芦花都没有看到。”船工却笑着摇起头来:“你们去的是大淀,无遮无拦的,风霜一来,一定要受波折的。这边是避风的一处岔湾,花还在呢——”他示意我把船划得离苇丛近些。近些,再近些,船舷擦过了舒长的苇叶。我看到了,我们都看到了——芦花!

⑬我摇桨的手住了。我们错愕地看着这些艰难的生命。它们也显然经了霜冻,并没有盎然蓬勃的气势,却因为隐在水道深处,护住了几分元气。于是就比大淀的那些要饱满得多,精神得多。芦苇尖上的芦花,在秋风中有一丝隐忍的倔强,更有一份淡定的从容。母亲赞叹说:“这些花开得多不容易,可是没有游客能来这儿看到,它们是开给自己看的!”

⑭风从西面吹过来,从苇尖上吹过来,带着一股眼泪般的咸味。惝恍间,好像几片雪白的芦花随风飞起来,洋洋洒洒……

(选文有删改)

(1)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与母亲出游的经历,文章依次写了母子俩、返回农宅后又再次下淀于水道深处赏得芦花等内容,在芦花飞扬中完成了一次心灵之旅。
(2) 文章第⑤段和第⑩段画线句都写了母亲的出神,结合上下文分析母亲出神的原因各是什么。
(3) 文章第⑪-⑭段记叙了母子俩返回农宅后又再次下淀赏得芦花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应安排在回沧州故里之前写。你认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考点】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隧道

(前苏联)康·麦里汉

    列车早不停晚不停偏偏停在隧道里:第一节车厢已经钻出了隧道,而最后一节还没有进去。

    列车意外停车,乘客们都着急,只有坐在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一位旅客不但不生气,反而感到高兴。这倒不是因为他那节车厢比别的车厢明亮,而是因为他的父亲就住在隧道附近。

    他每次休假都要经过这条隧道,可列车不在这儿停车,所以他好几年没有见到父亲了。

    这位旅客从窗口探出身子,叫住顺着车厢走过来的列车员,问道:“出什么事了?”

    “隧道口的铁轨坏了。”

    “得停多长时间?”

    “至少得四个钟头吧!”列车员说罢,转身走向隧道另一端。

    车厢对面有个电话亭。这位旅客下车给父亲打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告诉说,他父亲正在上班,并把父亲工作地点的电话号码给了他。于是他又往父亲工作的地点打了电话。

    “是儿子吗?”父亲不知怎的一下就听出了他的声音。

    “是我,爸!火车在这要停整整四个钟头。”

    “真不凑巧!”父亲难过地说,“我正好还要干四个钟头才能下班。”

    “你不能请个假吗?”

    “不行呀,”父亲答道,“任务很紧,或许我能想个法子。”

    旅客挂上听筒。这时列车员正好从隧道里走了过来。

    “再过两个钟头就发车。”他说。

    “怎么,过两个钟头!”这位旅客叫了一声,“你刚才不是说要等四个钟头吗?”

    “修道工说要四个钟头才能修好,现在他又说,只要两个钟头就够了。”列车员说完,转身又向隧道另一端走去。

    旅客飞快地跑向电话亭。

    “爸,你听我说,是这么回事,不是四个钟头,我只有两个钟头了!”

    “真糟糕!”父亲伤心地说,“好吧,我加把劲,也许一个钟头就能干完这点活儿。”

    旅客挂上电话。这时列车员吹着口哨,从隧道里出来了。

    “这个修道工干劲真大!他说了,一个钟头就能修好。”

    旅客急忙又打电话:“爸,我刚才说得不对!不是两个钟头,是一个钟头。”

    “这可麻烦了!”父亲懊丧极了,“半个钟头我无论如何是干不完活的!”

    旅客又挂上听筒。列车员也从隧道里走了回来。

    “嘿,真是笑话!那边说半个钟头就修好了。”

    “该死的修道工,不是在说胡话吧!”旅客喊叫着跑向电话亭,“爸呀,你十分中内能过来吗?”

    “可以,孩子!拼上老命我也要干完这点活!”

    “哼,这个修道工真奇怪,先抱怨‘活太多,活太多’,可现在又说只要十分钟就可以修好了。”列车员又向旅客传达了最新消息。

    “混蛋,他在搞什么鬼!”旅客嘟囔着骂了一句,又拨了电话,“爸,听我说,我们见不了面了。这儿一个混蛋先说停四个钟头,现在又说只停十分钟。”

    “真是个混蛋,”父亲赞同地说,“甭着急,我马上就过来!”

    “乘客同志们,快上车!”从隧道里传来列车员的声音。

    “再见了,爸爸!”旅客喊道,“他们不让咱们见面!”

    “等等,孩子!”父亲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我脱开身了,别挂电话!”

    这时旅客已跳上车厢。列车驶出隧道时,他凝望着巡道工的小屋,凝望着小屋窗口里用帽子擦着满脸汗水的老人。电话亭里,话筒里仍在响着父亲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我脱开身了,儿子,脱开身了!”

(选自《读写月报》)

(1) 阅读小说,梳理故事。

一个坐火车的儿子,因隧道铁轨故障临时停车,想看望住在隧道附近的父亲;

(2) 走进小说,完成对话。

小涵: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但有些语言,细细品味,很有意思。比如:“是我,爸!火车在这要停整整四个钟头。”我觉得“整整”一词意蕴丰厚,你觉得呢?

小文:是的,①

小涵:嗯!不仅语言有意思,小说的构思也很有意思。貌似简单的情节却藏着诸多不合情理之处。比如文中的儿子几年未见父亲,在四个小时的停车时间里,居然没有想到走过一条短短的隧道去看望父亲。你觉得呢?

小涵:我也发现了两点,②

小文:作家是最会讲故事的人。小说让“父子相见”和“修道工的工作”两线交叉,三个人互相拆穿了所有的谎言。我找到了一处,那就是列车员不断地来回穿过隧道,拆穿了③的谎言。你呢?

小涵:我也找到了一处,儿子不断催促父亲见面,拆穿了修道工工作繁忙的谎言。

(3) 文中三次出现的“混蛋”,仅仅指修道工吗?联系小说主题,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家里面一切都是严格地分开的:今天是外祖母出钱买菜做午饭,明天就该外祖父买菜和面包。轮到他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外祖母买的全是好肉,而他总是买些大肠、肝、肺、牛肚子。茶叶和糖各人保存各人的,但是在一个茶壶里煮茶,外祖父惊慌地说:
     “别忙,等一等!你放多少茶叶?”
      他把茶叶放到手掌上,细细地数,说道:
     “你的茶叶比我的碎,所以我该少放,我的叶子大些,多出茶色。”
      他十分注意外祖母倒给自己的和倒给他的茶是不是同样的浓度,倒在两个茶碗里的分量也要平均。
     “喝最后一杯吧?”在倒净所有的茶之前,她问道。
      外祖父看了看茶壶,说道:
     “好吧,喝最后一杯!”
      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在共同劳动了五十年之后,竟干出这等事!
      看着外祖父这些鬼把戏,我又好笑又厌恶,而外祖母只觉得可笑。
     “你算了吧!”她安慰我说,“怎么回事啊?老头儿越老,反倒越糊涂!他八十岁的人了,也同样倒退八十!让他糊涂去吧,看谁倒霉;我来挣咱们俩的面包,怕什么!”

(1) 结合选段内容,简要概括文中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形象特点。
外祖父:                              外祖母:                       

(2) 关于本名著的情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天,阿廖沙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B.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 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为继父的虐待和流言,使阿廖沙在学校抬不起头来。 C.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小小年 纪年纪就享受不到父爱和母爱,只能寄居在外祖父家里,遭千般折磨。 D. 雅科夫舅舅毫无人性,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徒工小茨冈。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有一天晚上母亲出去一趟,留下我看家带孩子;我闷得慌,便翻开后父的一本书——大仲马的《医生札记》,里面夹着两张钞票,一张是十卢布的,一张是一卢布的。书是看不懂的,我合上它,可是忽然想到,一个卢布不仅可以买《使徒传》,大约还可以买一本讲鲁滨逊的书。我在这之前不久在学校里才知道有一本这样的书:在严寒的一天,在课间休息时,我给孩子们讲童话,忽然,其中有个小孩轻蔑地说:

“童话,狗屁,鲁滨逊才是真正的故事呢!”

后来又发现几个小孩是读过鲁滨逊的,大家都夸奖这本书,外祖母的童话不被人欢迎很使我生气,于是就打算读一遍鲁滨逊,为了也能够说一句:这是狗屁!

第二天我带到学校一本《使徒传》和两卷破烂的安徒生童话,三斤白面包和一斤灌肠。在弗拉基米尔教堂菜园旁边的又小又黑的铺子里有鲁滨逊,一薄本黄色封面的小书,在第一页上画着一个戴毛皮圆帽子、披着兽皮的大胡子,这使我不喜欢,可是童话书,别看它们破烂,连表面看过去也觉得可爱。

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和孩子们把面包和灌肠分着吃了,我们开始读一个美妙的童话《夜莺》,这个童话立刻抓住所有人的心。

“在中国,一切居民都是中国人,连皇帝也是中国人。”我记得,这一句话,由于它的单纯、含着快乐地微笑着的音乐,还由于它有一种异常美好的东西,使我感到愉快的惊奇。

我在学校里没能把《夜莺》读完,因为时间不够。我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站在炉台旁,手拿着煎锅把儿,正在煎鸡蛋,她用奇怪的、遏制的声音问道:

“你拿了一个卢布?”

“拿了;这不是买的书……”

她用煎锅把儿狠狠地打了我一顿,把安徒生的书没收了去,永远藏在不知什么地方,这比挨打更令人悲伤。

  (节选自高尔基《童年》第十二章,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 什么“我”本想买讲鲁滨逊的书,却买了安徒生童话?

(2) 请联系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 从上文和其后的情节来看,一卢布事件给“我”带来了哪些后果?

现代文阅读 普通